「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漢代滅亡的理由真的是因為太強嗎?

以史為鑑 發佈 2020-01-08T08:07:07+00:00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在提到東漢的歷史時,就不得不提到這樣一句評價:「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在提到東漢的歷史時,就不得不提到這樣一句評價:「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

這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讀史的時候對於東漢的評價,這句話的意思是,歷代政權的更替一般都是因為國力衰弱,軍隊無能,導致外敵入侵而滅亡,唯獨東漢是因為國力太強盛,最後內部爭權奪勢,造成三足鼎立的狀態而亡。

其實以史為鑑認為這個評價很到位了,自從漢武帝北擊匈奴,衛青霍去病開疆闢土以來,漢朝一改漢初弱勢,對於強大的匈奴只能和親的對策,開始強勢崛起,無論是西漢霍去病的封狼居胥,還是東漢竇憲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記功。中原王朝無論是國力還是武力都一直遠遠領先周邊勢力。

在西漢和東漢期間,武將的偶像是衛青、霍去病這樣因功封侯的戰將,甚至一個小小的西域都護府副校尉陳湯,竟然敢帶著幾國烏合之眾的四萬人就直接矯詔攻打占據西域的匈奴單于,並且吼出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文人的偶像則是鑿空西域的張騫,以外交使者身份直接在樓蘭斬殺樓蘭王的傅介子,東漢一人平定西域50餘國的班超。

漢朝的朝堂上雖然內鬥厲害,外戚和宦官輪番掌權,但是對外則是毫不手軟,無論文臣武將在對外的時候都在踐行著「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可以說幾百年下來積累了赫赫聲威,等到東漢末年,中原大亂的時候,各地的割據諸侯們只是把匈奴、羌族、百越族等當作兵源和炮灰。

比如公孫瓚麾下著名的白馬義從就是在匈奴人身上刷出來的聲望;

西涼馬超振臂一呼,羌族就得乖乖聽話;

曹操平定袁紹後,北擊烏桓,最大的困難是找不到路,找不到水源,等有了嚮導,張遼率領的前鋒都可以一戰擊潰烏桓王蹋頓單于集結的大部隊,甚至陣斬蹋頓,據三國志記載,斬殺和俘虜了足足有二十萬人。漢朝軍閥的攻擊力可見一斑。

而南方的百越部族、五溪蠻等就更慘了,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都通過武力脅迫或者是利益誘惑,都徵召了很大部分的百越人出來當兵征戰,《三國演義》中,孟獲、沙摩柯等都是耳熟能詳的蠻族將領。

劉備麾下山地戰精英的無當飛軍,兵源的重要組成就是蠻族。

所以說,在東漢一朝,對外的武力威懾一直是非常強悍的存在,而東漢的滅亡就是因為內部鬥爭失衡,先是桓靈二帝不顧朝政,後來又是黃巾起義、董卓專權,最後導致漢朝失去人心群雄並起,最終亡於曹丕之手。

少數民族的再次崛起要等到西晉八王之亂,司馬氏互相攻殺,紛紛勾結外族,這才引發了中華歷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亂華一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