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NASA進行首次太空溶栓治療

搜狐健康 發佈 2020-01-08T09:00:30+00:00

文 / 周亦川 編 / 袁月【搜狐健康】進入太空是人類的夢想,而太空零重力造成的一些特有疾病又給人類帶來新的考驗。據CNN網站1月6日報導,近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布的一項研究對零重力環境下溶栓治療方法進行探討:在太空生活,出現了血凝塊該怎麼辦?

文 / 周亦川 編 / 袁月

【搜狐健康】進入太空是人類的夢想,而太空零重力造成的一些特有疾病又給人類帶來新的考驗。據CNN網站1月6日報導,近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布的一項研究對零重力環境下溶栓治療方法進行探討:在太空生活,出現了血凝塊該怎麼辦?

文章作者,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醫學院血液學專家Stephan Moll博士介紹,2019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11名太空人的太空任務中發現了血凝塊問題。在六個月任務的第二個月,一名太空人靜脈超聲結果顯示異常,發現了血凝塊。在地球的科學家和放射科醫生指導之下,該太空人又做了第二次超聲檢查,結果得到了確認。最後,在11名太空人(平均年齡46歲)中,6個人出現了血流停滯或逆流,其中一人出現血凝塊,另一人出現潛在血凝塊,但是,這些人均沒有出現症狀。

2019年10月,《美國醫學會雜誌》一份研究對零重力條件血凝塊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研究指出,太空零重力條件會帶來種種新的生理學反應,可能對身體產生不適。零重力條件可導致體液向頭部流動,這與地球上相反。在地球上,人類一天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直立的,三分之一的時間是晚上躺下的,體液的流動會隨著動作發生變化。

但對於太空人來說,由於沒有重力,體液的移動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它會導致面部浮腫,「鳥腿」綜合徵即腿部肌肉體積減少,血漿體積減少,而每搏輸出量增加,等等。模擬太空條件實驗發現,在健康的太空人中,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會因為零重力條件下的血液逆流出現血液凝結的問題,有導致肺栓塞的隱患。逆流也意味著靜脈壓力動力學的改變,這可能影響大腦排出腦脊液的能力,增加顱內壓。

在太空飛行之前,這些太空人從未發現過血凝塊風險,因此科學家們需要對太空特有的血凝塊風險進行權衡,包括在零重力條件下阻塞血管的可能性,同時評估了這種環境之下採取治療對太空人的影響。

Moll說,當NASA告知他時,他的第一反應是希望到國際空間站親自檢查,但現實條件不能滿足這一點,因此他只能在醫院進行遠程評估處理。

一般來說,治療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方案是使用至少三個月的血液稀釋劑,防止血凝塊變大,減輕血凝塊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造成的傷害,特別是肺部。當然,服用血液稀釋劑也有一定的風險,如果受傷可能會發生內部出血且難以止血。無論是上述哪個情況發生,都需要接受急診治療。但是,太空站沒有急診室,所以治療選擇需要十分謹慎。

空間站的藥房共有20小瓶、每瓶300毫克的可注射血液稀釋劑。專家建議,該太空人每天都要使用,直到補給的抗凝藥物送達空間站。當然,注射操作在空間站上更具難度,注射器本身存量有限,零重力也讓從容器抽出液體的操作變得困難。該太空人在接受高劑量的依諾肝素注射劑治療33天後,補給的阿哌沙班到達,注射劑量隨之下降。

治療結果表明,太空人血凝塊隨著時間縮小,47天後誘發了靜脈血流,但直到90天的治療後也沒有達到自發血流。但是,降落地球後的24小時,該太空人血凝塊消失,在此期間一直沒有症狀。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紐奧良健康醫學院醫學副教授Serena Auñón-Chancellor在總結中指出,這項新發現表明,太空中人體發生的變化仍然超出預料,我們對於航空醫學和太空生理學知識還有很多欠缺。血液流動停滯以及血凝塊的產生是太空任務不得不面對的風險,我們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闡明太空環境下血凝塊形成的機理以及相應對策,特別在將來計劃月球或火星長期任務時,這個問題更加不可避免。

參考資料:

1. CNN

Treating the first known blood clot in space

https://edition.cnn.com/2020/01/03/health/astronaut-blood-clot-scn-wellness/index.html

2. cnn

Astronauts experienced reverse blood flow and blood clots on the space station, study says

https://edition.cnn.com/2019/11/15/health/astronaut-blood-flow-clot-scn-trnd/index.html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