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如何成為西方世界最早的地中海海上霸主?

跟着地圖看世界 發佈 2020-01-08T09:02:48+00:00

地中海在古代世界的地中海上,勢力最強的並非一直都是羅馬,而是羅馬最大的競逐對手、著重商業貿易的迦太基。跳脫出以希臘、羅馬為歷史主軸的傳統史觀,復原古代地中海史「消失的另一半」——迦太基,他是羅馬最畏懼的宿敵,最終卻仍被羅馬埋葬。

在古代世界的地中海上,勢力最強的並非一直都是羅馬,而是羅馬最大的競逐對手、著重商業貿易的迦太基。跳脫出以希臘、羅馬為歷史主軸的傳統史觀,復原古代地中海史「消失的另一半」——迦太基,他是羅馬最畏懼的宿敵,最終卻仍被羅馬埋葬。

約公元前20世紀,在現今黎巴嫩地方出現的腓尼基人,他們憑藉經濟力與技術力,在東地中海沿岸相繼建立起國際商業都市,最終抵達北非創建了迦太基城,並成為勢力遍及北非沿岸的強大城邦國家。

從經營海上貿易的城邦發跡,晉升為掌控地中海的商業帝國。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在地中海的東方海岸興起,面臨各方強權近逼的腓尼基人,如何以海洋貿易累積國力,在歐洲、西亞大國環伺的險峻生態中生存下來?如何成為西方世界最早的海上霸主?

以人類現今的文字基礎「腓尼基文字」所知的族群,即使一邊受到亞述或阿契美尼德波斯等東方大國威脅,仍然存活了數千年,最終成為君臨地中海的霸者。

什麼是迦太基?在地中海南岸以「一張牛皮」起家

迦太基,是一個坐落於北非海岸突尼西亞首都突尼西亞近郊的城市,與羅馬隔海相望。迦太基一詞在腓尼基語中意思是「新的城市」,其早期居民為迦南城市泰爾的移民。在古羅馬文獻中,迦太基也被稱為「布匿」。

根據傳說,迦太基建城的時間比羅馬還早。在公元前8世紀,位在西亞的推羅王國的公主為了避免政治迫害而逃亡,最終抵達了現今北非突尼西亞的近郊。她跟當地人進行交易,只買下「一張牛皮大的土地」。但是,腓尼基人拿出牛皮後,卻切成細條、做成長繩,圍住了整個岬角上的山丘,就此建立了迦太基城。

前8世紀時的迦太基城,還只是屬於位於古代地中海東岸腓尼基(範圍接近於如今黎巴嫩和敘利亞)城邦泰爾的海外殖民地。前650年,脫離泰爾獨立,建立城市國家古迦太基。古迦太基強勢時疆土遼闊,勢力最大曾囊括現在北非沿岸、西班牙中部、法國科西嘉島、撒丁島、西西里島和馬爾他島,首都迦太基富極一時,其基礎是農業與商業,在外貿易居民善航海與貿易,在國內居民又是出色的農民,很早就出現了奴隸占有制莊園,因此在當時地中海地區成為最有活力的經濟強國。

夾在不同勢力之間求生存的腓尼基人,「以自身的經濟力和技術為武器,在大國的夾縫間柔軟但充滿生命力地生存下來」。腓尼基人所建立的王國,經歷不同時期的變化,也面對了不同的外部挑戰,從所羅門王到亞歷山大大帝,國運時起時滅,但都發揮著面向海洋的文明特色,持續經營海洋貿易,在保有自身特色的同時,廣納各地的文化,甚至是對手的影響。

迦太基在歷史上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與古羅馬的戰爭,其間迦太基的勢力一度深入義大利半島,重創羅馬的軍事能力,使羅馬的一些重要同盟倒戈,似乎有機會將羅馬的國運划上休止符。然而在長達超過100年的競逐與纏鬥,羅馬的組織與謀略更勝一籌,也許也更為殘酷,迦太基終於完全被剷除,從歷史上消失。

迦太基困境:如何成長為地中海的海上帝國?以商業力量掌控地中海的城市國家,窮到只剩錢!給地中海留下了什麼遺產?

迦太基是在羅馬崛起以前掌握地中海的主要勢力,它位於現今北非突尼西亞一個突出的半島,與義大利西西里島的距離約280公里,形成地中海的一個瓶頸,控制了東西向的貿易航道。

面對四周接二連三抬頭崛起的軍事強國,腓尼基人選擇用貿易與埃及換和平,用技術與以色列換和平,用金錢與亞述換和平。但隨著亞述在短時間裡征服了許多地方後,不滿足於腓尼基給的「和平錢」,他們可能希望得到腓尼基賺到的所有錢。因此腓尼基在西地中海的掌上明珠「迦太基」,選擇了一條與母國相似而不同的道路:賺錢是主權的延續。

藉由航向地中海沿岸不同地方進行以物易物的交換,特別是與西班牙以及北非交換獲得銀、金與錫,為迦太基奠定了富庶國家的基礎,其他地區也因此得到欠缺的物資。海上貿易是迦太基的命脈,從公元前7世紀下半葉至前3世紀中,長達約400年的時間,迦太基逐漸取代腓尼基人在西地中海的貿易地位,大致上有兩個原因造成這種情況。

第一個是腓尼基長期利用獨占地中海航線的優勢,對西地中海的貿易集中於伊比利亞半島的貴金屬交易,原本貿易方式需要由位於巴勒斯坦的老家買好日常用品,再千里迢迢遠赴該地貿易,然後把黃金、白銀運回老家販售。這趟貿易路線里迦太基成為重要的中繼站,往來船運多少會在此地停岸補給,帶動當地發展,後來日用品製造業也逐漸在迦太基蓬勃起來,腓尼基商人得以在此地添購貿易用的日用品,而換得的伊比利亞貴金屬自然也容易在回程時流入迦太基的市場。

第二個原因則是,當腓尼基在東方的政治自主性受到宗主國干預後,其船運除了貿易外,也可能被徵用為軍艦,換言之,失去政治自主性後的腓尼基必須聽從宗主國的指示,連賺錢工具都淪為人家宏大計劃下的螺絲釘。在這種情況下,腓尼基難以像過去一樣維持西地中海的遠程貿易,於是原為腓尼基殖民城市的迦太基就趁勢取代了老東家的地位

在古代,大概沒有一個國家像迦太基一樣如此仰賴貿易,而迦太基也因此獲得高額的利潤。公元前201年,迦太基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敗給羅馬,被處以一萬塔藍特的巨額罰款,大約26萬公斤的銀,分50年還清,然而迦太基卻能從破敗中迅速恢復,10年之內便付清罰款,其經濟實力可見一斑。

迦太基對殖民地的管理方式,若以當時標準來看,就算沒有特別殘酷,也稱不上是仁慈。除了大量徵收殖民地的稅賦糧食外,每每發生戰爭時,這些殖民地也必須提供大量士兵,一旦戰事失利,除了蒙受既有的人力損失外,締結和約後的賠款也必須透過壓榨殖民地來償還。簡單來說,迦太基對殖民地的處置是有義務沒福利,從迦太基崛起至被羅馬毀滅的八百多年裡,北非、伊比利亞半島的叛亂層出不窮,間接表明其海洋霸權建立於不穩固的陸地基礎。

以「海洋」為本位的帝國,逐步走向「陸地」:積累了海洋貿易財富,卻沒有贏得支持,先後與希臘羅馬為敵

相較於腓尼基在西地中海只經營貴金屬交易,迦太基則把目光放在區域性的商業聯繫,一方面在北非、伊比利亞半島東南部、撒丁島、西西里島西端建立貿易據點,另一方面也透過強大的海軍威攝在這個貿易網內的希臘人、伊特拉斯坎人、羅馬人,使他們明白只有與迦太基合作才能做生意。

迦太基帝國的成立,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在和希臘貿易競爭過程下的產物,從商戰到實際作戰,在打下了帝國規模的同時,也消耗了原本的國力。

公元前480年爆發希梅拉戰役,迦太基聚集號稱30萬大軍的規模,這是腓尼基在東方世界做不到的事情,這支大軍由迦太基人、利比亞人、薩丁尼亞人、伊比利亞人組成,動員了當時迦太基勢力範圍內的各民族,雖然這些人大多是傭兵或被強制徵召的住民。

如此龐大的武力卻在西西里島一夕之間全軍覆沒。除了將領的問題外,最大的敗因就是士兵的素質了,傭兵或徵召兵的團結度或忠誠性比不上由城邦公民組成的軍隊,後者有共同的奮鬥目標,同時比起從商的迦太基人而言,務農為主的希臘公民身體素質較為優秀,因此在希梅拉戰役後,迦太基著手改造自己的城市設計,將商業城市增加農業墾殖區,培養出像希臘人一樣的迦太基公民,這個過程可以視為是迦太基的希臘化。然而希臘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迦太基人士兵的戰鬥力,但是商業仍是該國的主要核心,因此士兵來源不得不仰賴於殖民地。

在希梅拉戰役之後面臨了重挫,原本以「海洋」為本位的帝國,也開始走向「陸地」,以取得更多的資源,換取更大的軍事力量,迅速恢復國力,對手也從希臘換成了羅馬。

我國的《戰國策》里記載了「馮諼市義」的故事,說的是戰國時門客馮諼為孟嘗君收債於薛地,馮諼燒了那些借契,為孟嘗君邀買人心博取正義的名聲,也給孟嘗君留了一條後路。而迦太基在發展過程里,累積了大量財富,但是卻沒有想辦法贏得被統治者的支持,對那些要出錢又要出人的殖民地居民來說,迦太基就只是個不義的象徵,當它與羅馬展開布匿戰爭而失敗後,起而反抗迦太基的北非原住民(努米迪亞人)成為壓垮它的最後稻草。

在羅馬擴張的過程中,與迦太基在地中海的勢力發生衝突,似乎無可避免。

羅馬發源於義大利半島中部泰伯河畔的一個小村莊,屬於拉丁族群,從公元前4世紀起開始與義大利半島的不同民族發生戰爭,逐步向北與向南獲得新的領土,與不同的城市形成同盟。

迦太基與羅馬如何在地中海對決?軍事天才漢尼拔的活躍

羅馬人將迦太基人視為最大的威脅,尤其是迦太基的偉大將軍漢尼拔,曾經幾乎殲滅了義大利半島上羅馬人的軍隊。但是,如此強大的迦太基,在經過三次長達百年以上的布匿戰爭後,仍被羅馬徹底滅亡。羅馬人毀滅迦太基城手段之徹底,堪稱歷史上之最。

公元前261年,羅馬與迦太基同時被捲入西西里島東北部城邦內的紛爭,此一事件發展為羅馬與迦太基首次的戰爭,即第一次布匿戰爭。羅馬攻擊西西里島西邊迦太基的勢力,致使迦太基警覺羅馬將影響其地中海的主導權。為了擴張其領土、確保海權、獲得人力以及資源,公元前237年迦太基的將軍哈米爾卡.巴卡在西班牙建立了新的王國,但卻也不能逃過羅馬的覬覦。

公元前219年,哈米爾卡.巴卡之子漢尼拔,與羅馬軍隊於西班牙發生衝突,導致了第二次布匿戰爭,也是一場幾乎動搖羅馬根基的戰爭。

漢尼拔是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的主帥,他想利用南歐與義大利半島各族群的勢力,切斷羅馬的人力以及物資來源,以爭取迦太基的生存空間。

羅馬及迦太基的策略基本上一樣,所以一方所得必讓另一方所失,二者的競爭十分激烈。

漢尼拔之所以能夠對羅馬造成深刻的打擊,軍事上謀略的成功極為關鍵。西地中海當時已經在羅馬的掌控之下,若走海路必定被發現。公元前218年,漢尼拔作了一個大膽決定,他要出其不意走陸路攻打羅馬,即使路徑艱險、代價高昂也在所不惜。

經過數個月的準備,與位於現在法國的高盧人達成嚮導與補償等協議,漢尼拔帶領了5萬名步兵、9000名騎兵、37頭大象,從西班牙出發,渡過隆河,穿越阿爾卑斯山,於公元前218年的秋季到達義大利北部的波河河谷。

根據羅馬時期的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的計算,漢尼拔的軍隊總共走了大約1620公里的路程,花費5、6個月的時間,其中15天的時間在寒冷積雪的阿爾卑斯山渡過。等到軍隊到達義大利時,只剩下2萬名步兵、6000名騎兵,象群倒是大多數存活下來。根據史學家波利比烏斯的估計,羅馬能夠動用的步兵人數可達70萬人,騎兵可達7萬人。

以在特雷比亞河畔的戰役、特拉西美諾湖畔的戰役與坎尼的戰役,可以看出漢尼拔善用騎兵、地理條件,以及羅馬將領急切的心態,在戰爭史上獲得極高的評價。

公元前218年的冬至,羅馬軍隊的將領因為任期即將屆滿,想儘快立功,中了漢尼拔的計謀,為追擊挑釁的騎兵渡過水深及胸的特雷比亞河,卻在上岸之後夾在陣勢嚴謹的漢尼拔軍隊以及河流之間,成為象群以及騎兵攻擊的對象,1萬名羅馬步兵逃走,2萬數千名被殲滅。

此一戰,與其全部歸功於漢尼,「不如說這是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發揮了經年累積下來的地理學實力」。

公元前216年在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坎尼會戰,迦太基大敗羅馬軍隊,數萬名羅馬士兵被殲滅,是羅馬歷史中兵力損失最大的一次戰爭。迦太基當時是採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式打擊羅馬,是西方至今在一天當中死亡人數最多的戰役之一,這是將領漢尼拔的過人之處。

雖然羅馬時期的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稱漢尼拔為天才,但漢尼拔也繼承了迦太基的軍事風格。

迦太基傳承自腓尼基人的地中海海洋性格

大量採用僱傭軍是起源於埃及與近東的作法,而迦太基受此影響是因為他們的腓尼基血統。迦太基人的祖先是來自於東方的腓尼基人,其書寫系統啟發了西方的字母體系。腓尼基與巴勒斯坦、埃及、亞述以及阿拉伯一直保持著緊密的關係,因此由於腓尼基傳統的影響,迦太基大量採用近東的作戰方式也不足為奇。在東地中海的腓尼基城市中,泰爾是相當重要的。它在地中海西部建立了許多殖民地,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迦太基。迦太基的母國是腓尼基城市泰爾,因此在許多方面迦太基保持了腓尼基文化的特徵。

在古代,大概沒有一個民族像腓尼基人一樣與海洋的關係如此密切:腓尼基人非常善於造船與航海,往往選擇海港作為他們的城市以及殖民地,這兩個因素使得他們成為地中海貿易以及軍事的主要角色。他們是波斯海軍的主力,他們海上的實力使亞述與巴比倫為之警戒,數度出兵攻打。他們貿易所交換的物資,包括食物、布料、工藝品、稀有的舶來品、著名昂貴的紫色染料、以及礦石和金屬,這些都為他們帶來豐厚的利潤。這些物資當中,最重要的當屬金屬資源,包括可以製作青銅器的錫,以及貴重金屬金與銀;據說第一個發展出銀器製法的便是腓尼基人。掌握金與銀便掌握了大量的財富。作為腓尼基人最重要的殖民地,迦太基在西地中海的貿易網絡,無疑是建立在腓尼基人向西邊貿易中所打下的基礎。無論是軍事或貿易,迦太基都繼承了腓尼基的傳統。

跳出地中海希臘羅馬中心,思考迦太基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發?

由於迦太基是腓尼基人的後裔,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腓尼基人,翻譯為「布匿」,布匿戰爭即為羅馬與迦太基的戰爭。最後一次布匿戰爭,也就是第三次布匿戰爭,發生於公元前149至前146年。迦太基與鄰國努米底亞的國王馬西尼薩因為邊界的問題起衝突,使羅馬獲得藉口對其發動戰爭。

最後迦太基戰敗慘遭屠城,領土成為羅馬的一個省份——阿非利加行省。布匿戰爭的結果是迦太基被滅,迦太基城也被夷為平地,羅馬爭得了地中海西部的霸權。迦太基從公元前8世紀起縱橫西地中海數百年的歷史就此結束。

對羅馬而言,完全摧毀迦太基雖然是羅馬元老院成員老加圖所倡議的,但是這也很可能是當時許多羅馬人心中的想法。迦太基的勢力一日不清除,羅馬對西地中海的控制便可能再度受挑戰。迦太基被消滅以後,長達數個世紀之久沒有任何政治實體能威脅羅馬的存在。

為什麼要讀迦太基的歷史呢?西方上古史一直以希臘和羅馬為中心,而事實上迦太基人、以及與他們血緣相通的腓尼基人,在地中海地區扮演著無可取代的角色,無論在貿易、軍事或是文化,都有極為突出的表現。迦太基作為一個與海洋息息相關的小城邦,能夠在許多不同的人群之間尋求生存的方式,且迦太基人雖然不是非常多,卻能夠結合多方的資源,發揮巨大的影響力。迦太基的歷史卻值得我們深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