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限制AI軟體出口,自動駕駛首當其衝,讓技術有了國界?

車早茶 發佈 2020-01-08T09:43:46+00:00

1月6日,隸屬美國商務部的工業和安全局發布了最新的出口管制措施:自當天起,美國企業在出口某些地理空間圖像軟體時必須得到許可,才能將軟體發送到海外(加拿大除外)。同時這個措施也要求,應用於智能化傳感器、無人機、衛星和其他自動化設備的目標識別軟體(無論民用或軍用)都在限制範圍之內。

1月6日,隸屬美國商務部的工業和安全局發布了最新的出口管制措施:自當天起,美國企業在出口某些地理空間圖像軟體時必須得到許可,才能將軟體發送到海外(加拿大除外)。

同時這個措施也要求,應用於智能化傳感器、無人機、衛星和其他自動化設備的目標識別軟體(無論民用或軍用)都在限制範圍之內。換言之,像GIS、自動駕駛、語音識別和無人機等依賴AI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術的非美國企業,首當其衝受到影響。

據美國商務部稱,之所以限制地理空間圖像軟體貿易出口,是因為它們為美國提供了「重要的軍事或情報優勢」。而且該部門認為,這個措施是根據《2018年出口控制法案》依法出台的,將保護美國經濟和安全等多方利益。

雖然新措施沒有具體說明針對那些國家,但路透社認為,美國的這項出口管制措施,是希望敏感技術「不要落入中國等競爭對手的手中」,而且目前僅在美國生效,但此後美國可以將其提交給國際機構,將影響力擴大到全球範圍。

面對美國新年裡祭出的首波「聲勢浩大」限制,國內的自動駕駛、語音識別等與智能出行相關領域,會受到致命打擊嗎?

短期內確實對中國人工智慧領域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但長期來看卻有利於國內業界的發展,甚至還會加速「國產替代」的風潮。

以汽車產業為例,是AI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理想場所,其中自動駕駛更是很多企業、國家爭奪的制高點。美國禁止AI軟體出口後,意味著無法使用最新版本的軟體了,但以往的軟體還是可用的,國產軟體如能善用這契機,占據美產軟體的市場,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誠然要抓住這個機會不容易,也需要硬體公司去架構新的體系,當中涉及的智慧財產權、技術與商用的平衡,並不是短期1-2年就能跟上世界最新水平。

我們試想下,今天美國禁止AI軟體出口,可能不遠的將來就是硬體了;比如說涉及自動駕駛的零件,晶片、傳感器、核心技術方案等等,那麼一家完全靠美產軟硬體起來的自動駕駛公司,受到的掣肘將是致命的。但現實情況不會出現,中國有大批從事自動駕駛研究的公司,有自上而下完整的自主技術體系,軟硬體有自給自足能力或不靠美產企業的供應生存,掌握的技術壁壘也很高,技術上不見得落後於美國。

這點從各中國企業對限制令的淡然就可見一斑:

數字地圖服務商四維圖新對記者表示,目前新規對其沒有影響,因為其地圖均為自采,地圖軟體也是自研。

而為多家車廠提供語音識別技術的科大訊飛就表示,新規對其影響並不大,因為科大訊飛本來就在「實體清單中」。

科大訊飛提到的「實體清單」,就是美國從2019年開始對華為、曙光、海康、大華等十幾家中國企業進行出口管制,規定英偉達、英特爾等公司不得出售晶片給這些公司,而到了2020開年把軟體限制也提出來了,這不是美國第一次限制技術出口,也不可能是最後一次,所以在這賽道上的中國企業早有準備。

而且從全球範圍看,不少跨國公司都在中國設有研發中心,而且民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新技術完全可以不靠美國輸出,本土自研的就能大規模快速地應用到市場上。

所以美國這個限制政策在執行過程中,能有多大的意義真要打上問號。相反,條例的「閉關自封」性,與AI人工智慧技術需要開放的土壤背道而馳,如果因美國市場的封閉,導致利潤不足、競爭力下降,反而有利於歐洲、中國、日韓等競爭對手。在舊金山的開放人工智慧研究中心政策主管,傑克·克拉克就曾說「可以完全控制出口的例子非常少,而犯錯的機率相當大。如果事情出了問題,可能給人工智慧界造成真正的破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