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面紗下的中國武術,究竟怎麼樣了?

章覺覺 發佈 2020-01-08T09:45:23+00:00

孩童時候,我常幻想自己走進一個神秘的山洞,那裡有一本武功秘籍,助我練成絕世神功。如果巧遇一位絕世高人,將畢生功力傳給我,就更好了。 我會折來一些細細的枝條,在空曠的地方胡亂地耍,為此還收了一個徒弟:小一歲的鄰居小弟,以及一個徒孫:鄰居小弟那斷奶不久的小表弟。



孩童時候,我常幻想自己走進一個神秘的山洞,那裡有一本武功秘籍,助我練成絕世神功。如果巧遇一位絕世高人,將畢生功力傳給我,就更好了。

我會折來一些細細的枝條,在空曠的地方胡亂地耍,為此還收了一個徒弟:小一歲的鄰居小弟,以及一個徒孫:鄰居小弟那斷奶不久的小表弟。我指示小弟叫我師父,小表弟叫我師伯(輩分有點亂)。

印象中,舅舅有一本薄薄的功夫冊子,類似周星馳的《如來神掌》,其中有一頁告知如何練習眼力。

因為實踐了好幾天,現在還記得方法:盆里裝滿水,雙眼凝視水面,然後猛地用手擊水,練到水花飛濺而眼睛一眨不眨,就成了。

少年時,我不想升中學,央求爸爸給我報武術學校,遭到反對。武俠夢,由此破滅。

在後來的幾年,偶爾看到班上有男生欺負女生,會幻想自己從全班人的頭頂飛過去打抱不平的畫面,心裡好生暢快,當然,都是YY。

如今回想起來,11歲上初中的我,是班上最小最矮最瘦弱的同學,被所有見過的人誤以為是小學生,而我自己,卻拚命腦補自己的「大俠」形象,真是勇敢。

在我心中,武俠,就是金庸的劇、古龍的書,就算知道不真實,也仍願意相信有世外高人的存在。再不濟,黃飛鴻、霍元甲、陳真、少林寺……這些總是真的吧。

中國武術,曾給我多少幻想!多少榮光!

直到,前幾年隱約聽說:太極大師分分鐘被格鬥師傅KO,真的嗎?怎麼可能?張三丰傳下來的太極拳啊!

就去查了一些資料,不免更加沮喪。



1928年10月,400多名選手參加第一屆國術國考,報紙上說,多數時候,是兩名選手纏鬥,甚至出現摟抱滾地的局面,將觀眾對武術的浪漫化想像打破。

1954年,澳門「吳陳比武」——太極拳宗師吳公儀和白鶴拳名家陳克夫公開交手。這是太極拳史上,第一次有確鑿文字記錄,且有照片、視頻為證的比武。

當時的報紙把比武寫得很像一回事,但影像被挖掘出來後,無論是像我一樣的門外漢, 還是對世界搏擊運動熟悉的人,共同的感覺是「跟鄉野村夫打架沒差別」、「還不如兩個婦人打鬥」。

但這場比武激發了小說家的創作熱情:梁羽生寫下《龍虎鬥京華》。次年,金庸開始連載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1958年,兩名太極大師張耀、胡勝受邀征戰泰國。張耀第一輪快攻扭倒對方,旋即被對方一肘擊中胸部,倒地敗北。胡勝出場僅40秒,即被泰拳師巴越借圍繩反彈力,一記右肘拳中太陽穴,撲地昏倒。

張、胡二人回港後,自稱是「錯飲賽場一杯水,至神意不清」才導致失敗,香港武術界對此憤憤不平。

1974年,香港拳手區輝帶徒弟到達泰國,幾場比賽中,香港選手都是「一觸即潰,無一能戰足一局,支持最久者亦僅兩分二十秒,最短者二十秒」,以至被失望的華僑指為「豆腐拳師」。

1985年4月,香港、泰國武術聯隊到上海友好訪問,在友誼賽中取得勝利的,僅是武警出身的散打選手。而「氣功大師」、「綿拳高手」們看似打成平局,實則吃了大虧。

據說,當時上海體協的內部結論是,此後散打發展必須推向擂台競賽的實戰道路。而另一方面,具備實戰技擊能力的「散手」再度被納入「武術」範疇,不過才幾年。

中國武術,為什麼?



或許是太「高高在上」了。

就說散打,從1979年開始在大陸發展,雖然在武術比賽中容易獲勝,但卻被很多傳統武術人士鄙視,認為只是「拳擊加個腿」,上不了台面。

而傳說中的中國武術好看、高深、充滿哲學意味。

所謂「止戈為武」,武,為消停戰事而來,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停止戰鬥的技術。但凡主動發起、挑釁起戰鬥的,都違背了「武」,是滅武的行為。

「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修習傳統武術,首先是修習頭腦的思維方式、應變能力。

更進一步,心性能控制頭腦,這就是傳統文化一直強調的「道」。中國武術,也就上升為一種個人修為,甚至民族精神,其一招一式,都有文化的講究。

在歷史演進中形成的門派,為了區別於其他流派,在攻防技術中更是摻雜了大量象徵性動作和門派儀式動作,這讓中國武術,從一開始就帶著某種表演性質。

而在練習的過程中,著重點也在套路而非實戰,所謂的對陣練習,和賽場上的方式大相逕庭。

可想而知,當中國武術面對剔除了花招、以實用為主的散打、泰拳,可能連準備招式還沒使完,便沒了下文。

那麼,習武的目的是什麼?



是為表演嗎?當它被當成體育項目進行表演,不少「武林中人」是有微詞的,認為武術不屬於體育,而應是「體育」的上位概念。

僅僅是強身健體嗎?真正的習武之人,大概不希望和練習太極操的普通學生、公園裡練太極拳的老年健身者混為一談。

是擊倒對方嗎?《精武英雄》里有一句說給陳真的話:要擊倒對方,最好的方法是用手槍(畢竟時代變了),練武的目標是要將人的體能推高到極限。

這似乎又有點形而上。每個人的體能全然不同,什麼叫極限?如何評判?武術本身的技擊能力如果缺乏,過分依賴個人天賦,如何算精深?

可若僅是為了擊倒對方,就像部隊裡面,最有效的是先使詐攻襠部,打後腦,膝撞太陽制敵斃命……這似乎又偏離我們認知的武術的概念了。

群眾想看到的是,一身正氣的中國武人、一套漂亮而凌厲的中國武術、一次次無往不勝的戰績。

好看和實用總是矛盾的,這或許正是中國武術的為難之處。

可就算沒有乾坤大挪移、沒有降龍十八掌,就算招式沒有散打那麼直接,甚至沒有輕功做輔助,基於陰陽五行、傳統文化、氣功修為的說法,內力總是可以有的吧,總也有能力制服對方吧。

為什麼總是失敗?



最大的問題,或許是認知的偏差。

武術並不普及,武俠劇是民眾武俠啟蒙的第一課,那裡面的世界太讓人神往。不管傳統武術如何在現實競技中失利,都不妨礙電視劇將中國功夫表現得玄之又玄。

而民間門派也樂得往這個方向去宣傳。有人總結民間門派的特點:

1.都有輝煌悠久的歷史;

2.都有無敵的師祖或師父的傳奇故事;

3.都號稱從未遇到對手,從未輸過;

4.都缺乏實戰的影像資料和權威報導;

5.現實生活中的掌門或高人,幾乎從不出手實戰;

6.越是古代越有高手,絕技越多,越厲害。

現代觀念則認為,人類總體是越來越先進的,而非今不如古。或者,只有各派拳師,體育專家,醫學家,營養師等與領域有關的方家通力合作,才可能造就出中國真正的高手。



與許多同樣懷著武俠情結的人一樣,在探尋傳統武術的路上,我也難免沮喪、失落。但依然尊重中國武術在「道」的層面上那些可貴的認知。

只是,哪怕是一種修為,哪怕是以「止戈」為目的,哪怕高手們不屑一戰,中國武術終不能脫離武術本身的技擊性。

當一樣事物被宣揚得太過,就不能不迎接充滿挑戰的世界,不能不面對充滿期待的世人。

而唯一使人信服的方式,就是拿出經得起質疑的證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