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蓮英的古玩收藏,你不知道的收藏故事

邰惜玉 發佈 2020-01-08T10:08:46+00:00

李蓮英,曾用名李進喜,出生於1848年,卒於1911年,直隸河間(今河北)人,蓮英之名為慈禧太后所起,由梳頭房太監升太監大總管,綽號九千歲,陪伴西太后慈禧50餘年,深得寵信,權傾朝野,富甲天下,歷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慈禧太后死後出宮。

李蓮英,曾用名李進喜,出生於1848年,卒於1911年,直隸河間(今河北)人,蓮英之名為慈禧太后所起,由梳頭房太監升太監大總管,綽號九千歲,陪伴西太后慈禧50餘年,深得寵信,權傾朝野,富甲天下,歷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慈禧太后死後出宮。清朝太監的官位最高為四品,但是李蓮英官高至二品,因為得寵,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很多人不知道,李蓮英的副業還是一名古玩商人,最喜愛的收藏門類是紅木。


上圖就是網際網路上流傳的那對當年李蓮英從清宮中傳出來的四棱獅子頭,真假不談,就當做故事說說笑笑吧。這對核桃的顏色與其它的百年核桃確實不同,倒有點像現代的,色澤鮮艷,色偏橘紅,據說一般人是揉不出這種顏色的,只有太監的體質才能揉出此色。


李蓮英梳頭梳的好,心靈手巧。當年慈禧因為朝事勞累而掉頭髮,常常心情不痛快,甚至遷怒於身邊的宮女太監們,李蓮英聰明過人,明白太后的心思,特意精選了俗稱千年矮的黃楊木的木梳,因為黃楊木木梳本身就能分泌油脂,李蓮英每日為慈禧太后精梳三次頭髮,梳的時候甚至可以做到太后一根頭髮都不掉,並伺候太后的頭髮越來越黑亮滋潤,於是更加受到慈禧的寵愛,太后一高興,就賞賜李蓮英很多東西。

(慈禧太后)


(李蓮英照片)

李蓮英還做了一件大事,據說是他毒死的光緒帝。而慈禧太后派人毒死了光緒帝之後,自己也得病死了,光是陪葬太后的金銀珠寶就幾乎是大清國庫的3年的收入,高達2億白銀。太后死後,李蓮英晚年也莫名其妙死了,李蓮英的墓室是太后欽定修建。1966年「文革」初期被發掘開棺時位於現北京西郊恩濟莊六一小學內,是恩濟莊太監墓地群里最大最豪華的,曾經吸引了眾多盜墓賊的關注。

李蓮英死後的棺材是紫紅金絲楠木的,墓地里很多奇珍異寶,金器,銀器,最後發掘出金煙碟、翠煙壺、鎮棺珠、玉寶劍等大小珍寶五十餘件,以玉器為主,可以說都是無價之寶。

李蓮英的所有藏品中,最有名的是一個翡翠扳指。這個扳指也是李連英墓中出土的,是由考古所轉交給了首都博物館收藏,現在是國家一級文物,如今在首都博物館6層的玉器陳列室展台展出,經常有收藏人士為了參觀這個翡翠扳指來到北京博物館。這個翡翠扳指顏色翠綠,透明度極佳,稱得上是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說起這個翠扳指,還有這一段精彩的故事:

慈禧太后對翡翠情有獨鍾,視之為「皇家玉」,不僅生前大量收集,死後更是隨葬無數翡翠珍品。

而李蓮英的這件精美的翡翠扳指本來是恭親王(鬼子六)的心愛之物,愛不釋手。有一天偶然被李蓮英看到,見它色澤晶瑩通透,青翠欲滴,是個好東西,非要看個仔細。恭親王不肯,又不得明說,便道:等我玩夠了賞你玩吧。

沒過幾天,慈禧太后召見恭親王,看見他手上的翡翠扳指,便讓六爺給她瞧瞧,太后看完扳指就順手放到了龍案上,全無歸還的意思。

又過幾天,李蓮英帶著翡翠扳指到軍機處來找恭親王,豎起大拇指對六爺說:你看我這個扳指和你的扳指還有點像。恭親王看著自己的心愛之物卻「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只能做罷。

李蓮英收藏史:

清宣統元年,二月初,北京城南門外。剛剛為慈禧太后守孝白天的李蓮英告老出宮,開始他最後一次,也是最大規模的搬運活動。

李蓮英好古,由於他在任之時,為人謹慎小心,從不敢收黃白之物,所以有求之人都將所送財物換做房產、古玩贈之,其必欣然笑納。出於愛好,他還經常利用工作之便,受賄或私拿一些珍玩。外埠甚至外國進攻的官吏、使節朝聖之前都需要通過李蓮英這一關,李總管常年耳濡目染,眼力不錯,有時候打點的東西路份不夠,三瓜倆棗根本不可能矇混過關,所以有時李蓮英所得之物,比進獻的貢品還要好上很多,畢竟是先掐過尖的。

此外,慈禧太后收藏金銀及珠翠鑽石等物,均有儲存的內庫。庫門鑰匙,由太后親自掌管,但每次取用,必交由李蓮英持鑰匙開庫,取出若干,尚存若干,分項登記,這是無第二人可以代勞的。但李蓮英幼年家庭中落,生活寒苦,對這些奇珍雅玩又怎麼可能兩袖清風,因此,九千歲的個人私藏可見一斑。

在宮內收藏這許多稀世藏品,是一件非常扎眼的事情,萬一被人捅出去,豈不落得與安德海一樣的下場?為人謹慎的李蓮英怎麼會不知其中利害,於是他在前門廊坊頭條購下一間鋪面,專營古玩,將一些不太惹眼的東西放到店內售賣。由於大多數是宮裡出來的東西,質量較高,相傳做得不錯,也算是古玩行里的前輩了。他又不時從宮裡倒騰出一些大物件,比如全套的紅木、紫檀家具,這些大件引人注目,但又確實喜愛得不行,權衡之下,只得鋌而走險,這或許也是李總管幹的比較懸的事了。李蓮英將倒騰出來的大件,擺放在大城縣老家廳堂內,引得當地縉紳矚目、艷羨和仿造。

清代皇室用具均由造辦處集天下優秀工匠而成,可以說代表當時的最高工藝,其精緻細膩程度之高,令人至今嘆為觀止。「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受到統治者推崇的宮廷家具,在民間被大量仿造。大城縣臨近京師,再加上像李蓮英這種大人物的推動,產業蔚然。到清末民初,造辦處隨皇權解體而成歷史,能工巧匠流散民間,有相當一部分人流向大城,使大城縣竟成宮廷家具仿製的重要產區。進而在宮廷家具仿製的基礎上,形成中國傳統家具三大流派之一的京作家具這一重要派別,期間,李總管的推動也是功不可沒。

李蓮英死前用八個字總結了自己的一生,那就是「事上以敬,事下以寬」。太監也是人,也可能是人才。說真的,一個太監做成這樣,也已經是很不容易了,何必過於苛責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