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武將出生的唐朝縣令王玄策,為何能一人滅一國?

謀士說 發佈 2020-01-08T10:25:34+00:00

公元630年,玄奘到達印度學習梵文和佛學。此時玄奘法師腳下的土地使用的是它古老的名字——戒日。戒日帝國的統治者——戒日王羅逸多十分傾佩玄奘法師的才華,多次與玄奘法師促膝長談。

公元630年,玄奘到達印度學習梵文和佛學。此時玄奘法師腳下的土地使用的是它古老的名字——戒日。戒日帝國的統治者——戒日王羅逸多十分傾佩玄奘法師的才華,多次與玄奘法師促膝長談。玄奘法師的口才絕對是一流的,戒日王對燦爛的唐朝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對唐太宗李世民十分崇拜,表示:「如此人物,我將東面朝之。」戒日帝國和唐王朝的外交史正式拉開序幕。


公元641年,戒日帝國使者到達長安。公元643年,李世民任命上護軍李義表為正使,原黃水縣縣令王玄策為副使回訪戒日。3年多後,王玄策等人帶著戒日王的禮物和友誼回到長安,唐王朝對戒日帝國的第一次官方訪問取得了圓滿成功。

公元647年,太子右衛率長史王玄策作為正使再次帶領使團訪問印度。《續高僧傳 玄奘轉 》記載:「使既西返,又赦王玄策等二十餘人,隨往大夏,並贈綾帛千有餘段,王級僧等數各有差。並就菩提寺召石蜜匠……」王玄策的第二次訪印應該是隨大夏使者繞道中亞前往印度的。不尋常的路程似乎預告著這次的訪問也不同尋常。

當王玄策再次來到戒日帝國的首都——曲女城的時候,迎接他的不是鮮花和禮炮,而是戰甲和刀劍。一支軍隊襲擊了使團,除王玄策和他的副手蔣師仁僥倖逃脫外,其餘人等或被殺或被俘,那些貴重的禮物也被掠走。原來,早在他們出發的時候,原戒日王就已經去世,由於他並未留下合法的繼承人,戒日王朝已經分崩離析了。此時曲女城被阿羅納順所占據。王玄策和蔣師仁對阿羅納順這種侵犯大唐王朝威嚴的行為感到十分憤怒,為了大唐王朝的臉面,他們必須報仇。

然而返回長安調動大軍來攻打曲女城很明顯是不太現實的,於是二人選擇北上借兵。借得尼泊爾騎兵7000人,吐蕃騎兵1200人,再入印度,與阿羅納順數萬大軍激戰,斬首3000,溺斃萬人,又巧布「火牛陣」,一舉擊敗阿羅納順得7萬精銳象兵,重奪曲女城,生俘阿羅納順。隨後又打敗印度其餘各地軍閥,使印度和唐朝繼續保持友好關係。那麼王玄策究竟是怎麼做到這些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的事情的呢?

一:直接的軍事因素

軍隊上:論絕對的數量,阿羅納順有極大的優勢,軍隊人數是王玄策一方的十倍。但在軍隊的質量上,王玄策借來的軍隊由劫掠成性的尼泊爾騎兵以及戰鬥力舉世聞名的吐蕃軍隊組成,絕對的精兵強將。反觀阿羅納順這邊,自老戒日王一統北印度後,戒日王朝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發生過戰爭,其所統率軍隊的軍事素養是遠遜與王玄策一方的。阿羅納順最大的依仗在於他的象兵,象兵可以說是當時的最強兵種了。但不巧的是,他遇到的是一個唐朝人,一個有文化的唐朝人。雖然當時《三國演義》還沒有寫出來,但科舉出身的王玄策一定是對三國史了如指掌的。早在幾百年前,諸葛亮已經向我們展示了對付象兵最有效的辦法——火攻。阿羅納順最大的底牌一開始就註定沒什麼作用。

心理上:首先,王玄策借兵這事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不可思議的操作,阿羅納順應該也想不到這一點。有備而來打無準備之師,極大的提高了王玄策的勝算。其次,當時戒日王朝已經分崩離析,各地軍閥占有一塊地盤,阿羅納順得不到任何的支援,甚至他還得防著其他軍閥乘火打劫。

將領水平上:王玄策雖是一介文官出身,但按照之後發生的事情來推測,他應該是有比較高的軍事天賦的。而且他此前曾經出使過印度,對當地的情況也是有比較深刻的了解的。而阿羅納順此前只能向老戒日王俯首稱臣,也並沒有輝煌的戰績,能占領曲女城也是近水樓台先得月而已,面對的還是一個完全未知的對手,其戰敗被俘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二:唐王朝的強大

眾所周知,唐太宗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在他的統治下,唐王朝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繁榮盛世。唐太宗的官吏任用水平在古代帝王中可能是最好的那一個。其君臣關係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這就會形成上下一心,大多數官員有著「全心全意為朝廷服務」的價值觀的局面。也是在這種氛圍下,王玄策才會在外交工作中即使差點丟掉性命也要想辦法解決問題。若改朝換代,可能就只會有一個「貞觀二十一年,天朝赴戒日使團被襲,僅正副使二人生還」的簡短記載,而不會有一個傳奇的「一人滅一國」的故事了。

唐朝另外一個非常著名的特點就是他的開放性,突厥、匈奴、鮮卑、日本、吐蕃、大食等周邊鄰國列邦的人都可以在唐朝得到任用。而諸如和親,互相訪問等一系列對外開放的政策更使得唐王朝能與其他國家保持良好的政治關係。而其強大的國力使得唐王朝有著舉足輕重的國際地位。這些才使得王玄策借兵成為可能,並使「一人滅一國」具備現實可行性。否則王玄策就只能出現在神話故事當中了。

在此之後,王玄策又兩次出使印度,他的出使活動對中印文化交流的許多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印度的佛教文化、繪畫、雕塑技法等等自此開始大量傳入中國。另外,人們習慣稱呼的「方丈」一詞,也是來源於王玄策的出使活動。拒記載「天竺吠舍厘裹宮城西北六里寺塔,是說凈名處,寺東北有塔,是凈名故宅基,多靈跡,其舍由磚砌成。近使者王玄策以笏量之,止有一丈,故方丈之名因而生焉。」

「一人滅一國」是屬於王玄策的歷史奇蹟,卻更是唐王朝開放強盛的折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