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帶來的,是大規模失業,還是「少幹活多拿錢」?

中國機器人峰會 發佈 2020-01-08T10:26:28+00:00

1/5、人與機器之間的競爭未來的人們可能有兩種工作方式:第一種:服務於人工智慧的各種工作,成為AI與客戶的接口;第二種:每天做你最想做的事,最好是創造一些從來沒有人見過也不知道有什麼用的東西,你的收入除了AI時代統一的「國民收入」外,大部分來自你「玩」的結果,具體是多少,完全由人


1/5、人與機器之間的競爭

未來的人們可能有兩種工作方式:

第一種:服務於人工智慧的各種工作,成為AI與客戶的接口;

第二種:每天做你最想做的事,最好是創造一些從來沒有人見過也不知道有什麼用的東西,你的收入除了AI時代統一的「國民收入」外,大部分來自你「玩」的結果,具體是多少,完全由人工智慧跟你結算。

以上是猜的,但也有點根據。

人工智慧對人類工作的影響,產業界的共識是:跟之前數次機器大規模取代人工一樣,AI在消滅某些職位的同時,也在創造新的職位,但新職位與舊職位之間的關係、數量、時間、過程,可能會有顛覆性的變化。

去年,《美國經濟評論》 雜誌發表了一篇名為《人與機器之間的競爭:技術對增長、生產要素分配和就業的影響》(The Race between Man and Machine: 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for Growth, Factor Shares, and Employment)的論文,由麻省理工經濟學院的Daron Acemoglu教授和波士頓大學經濟學院的Pascual Restrepo教授撰寫,前者被認為早已預定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一枚。

因為長期關注「AI對職場就業的影響」這個話題,雖然我的英文水平不高,還是在百度翻譯的幫忙下,連蒙帶猜中看完了整篇論文。Acemoglu在這篇論文用了一個模型,很好地描繪了新職位與舊職位此消彼長的整個過程,非常有價值。

傳統的增長理論中,增長取決於「資本」和「勞動力」這兩個內生因素,以及「技術」這個外生因素。Acemoglu這篇論文的框架是研究「技術」在「資本」的作用下,對「勞動力」因素的影響。所以,思考方式是純經濟學的,但研究的對象非常有現實意義和前瞻性。

在他的模型中,「大規模失業」和「少幹活多拿錢」可能是兩種並存的場景。

2/5、少幹活多拿錢?

Acemoglu把AI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AI取代人的工作,另一部分是AI創造新的職位。

技術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從而減少了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這是AI的第一個影響——自動化的替代作用,這也是大量影視作品渲染的「人類被AI統治」的恐怖場景,或者「資本家利用AI賺了大部分錢,廣大勞動人民失業,極度貧富分化」的悲慘場景。

其實,AI對人的替代作用不過是從工業革命開始就有的「自動化對勞動者替代」的延續,那麼以史為鑑,Acemoglu認為,但如果你把資本的因素加進來考慮,就不一樣了。

首先,新的AI技術必然有新增資本進入,就帶來了全新的工作職位,這是AI的第二個影響——技術變革補充勞動力。

上圖顯示了1980年到2007年間,美國的總就業人數增長了17.5%,其中的一半是由新職業帶來的。

企業投入資本用AI取代人工,為的是提高資本回報,企業效益提高後,剩下來沒有AI取代的職位,收入反而是上升的。

肯定有人會說,不對,不能看平均,AI取代人工創造的財富,大部分流入資本家的口袋裡,而那些失去工作的人,可能永遠無法適應新產生的職位,收入必然是下降的,這造成了整個社會加速貧富分化。

Acemoglu認為,這只是第一階段的暫時失衡,資本的力量會讓其再次恢復均衡。過程可能是這樣的——

資本用AI取代人工的前提是勞動力太貴,可一旦某個行業失業人數太多,就會壓制該行業的工資,讓這個行業的人變得相對便宜,資本就會失去AI改造的動力。

於是就進入「AI技術發展平台期」,此時,在周邊行業將出現一個完全相反的過程。

資本進入AI創造出的新興職位(比如軟體行業)後,因為不能立刻得到足夠的勞動力,就會出現高薪職位。這些職位會吸引其他行業的優秀人才加入,其他行業又會空出職位,一級級地吸收相應的勞動力。

所以被AI取代的勞動力並不需要重新學習勞動技能,他們在遭遇一段時間的失業後,很快就能重新找到跟他們原來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就像《美國工廠》里福耀玻璃帶來的工作機會。

這就是「AI技術發展平台期」,就像排隊一樣,每個人都進了一步,重新找到自己更理想的位置,最終會形成一個新的均衡。

然後,隨著該行業人力成本上升到一定程度,一旦行業的技術發生突變,均衡被打破,出現了更高性價比的AI技術,AI取代人工的老故事又將重新開始。

總之,AI對人類社會就業的改造將會是一個長期而漸進又不可逆的過程,資本、勞動力、技術三股力量將會相互制約,技術躍升期和技術平台期將交替出現:

當資本的長期租金率比勞動便宜,就是「技術躍升期」,自動化技術將迅速發展,勞動力將變得多餘,這個過程一直延續到勞動力比資本的長期租金率便宜,就進入「技術平台期」,經歷前面說的一系列複雜的變化。

總體上看,Acemoglu的模型是非常樂觀的,AI導致的失業率的上升,只是恢復均衡過程中的陣痛。雖然AI取代的職位將多於AI創造的新職位(因為勞動效率上升了),但由於資本回報率的提升,企業盈利將通過稅收,惠及更多的人。因此從整個社會來說,全社會總的勞動時間變少,但平均收入卻上升了。

感覺整個世界都向「少幹活多拿錢」的方向發展,但未來具體會是怎樣一幅場景呢?

Acemoglu的模型不可能告訴我們。不過,這篇論文讓我想到了我前兩年親身經歷的「AI導致失業」的例子——阿里對廣告設計的改造。

3/5、AI幹掉設計師

企業要進行一輪市場推廣,一定會把大量的廣告推給消費者。這些廣告的形成過程非常複雜,至少要經過「策略——創意——製作——投放」四個階段,分別由不同類別的廣告人員承擔。

這個流程最大的問題是決策複雜、時間過長,我最早加入廣告行業,服務於一家汽車廠商,它們的新車型早在推出一年前就要開始做廣告策劃案。

但從2014年開始,我見證了AI對這個行業的改造——阿里巴巴推出的首先針對淘寶賣家的「魯班AI」,你只需要定義幾個核心的關鍵元素,系統會自動生成一系列的廣告Banner,這就幹掉了「設計師、文案」的工作。

甚至還幹掉「創意總監」這個職位,因為系統同時提供流量測試的環境,你可選擇點擊率高的、或收藏好的、或轉化率好的方案,來實現不同的廣告傳播意圖。

所以,這個系統理論上說,可以幫助小商家節省人力,幫助中等賣家提高廣告轉化效果;幫助大型品牌商優化廣告流程、提高推廣決策效率。

非常明顯,「魯班AI」如果未來真的技術成熟,成本可控,完全有可能推廣到淘系以外商家的營銷場景中,必將導致廣告產業鏈上很多職位的消失,大量廣告人失業。

但另一方面,這個系統讓「策略」和「評估」這兩個廣告環節變得更加重要,需要增加新職位。

首先,系統要產生廣告,需要你去定義一系列精準的關鍵詞。這部分工作之前就存在,只是實際分布於策劃、設計、文案各個執行環節,但在AI設計時代,它被前置了,而且需要一個專門的職位去負責精確的定義——

一個新的職位就誕生了,它有可能還叫「策劃」,但工作重點完全不同,需要深度理解並配合這套「AI系統」的工作方式。

當然,我相信隨著「機器學習」的發展,未來的AI設計並不需要「定義關鍵詞」,它應該從過去你的廣告中「主動學習」你的需求,也就是說,這個「新職位」也可以被取代。

但問題在於,「策略性思考」在廣告行業中是永遠不會消失,也無法被AI學習,只能再次被前置到產品策略、消費者策略、渠道策略甚至企業戰略等等更早期的環節、更高層的思考範疇。

再看AI設計後端的「測試、評估」環節,也同樣如此。

之前的「廣告測試」因為很麻煩、準確度有限,只有大型推廣才用。但AI設計的出現,將會使「廣告測試」成為標配。這樣,就需要配合AI設計測試方案,解讀測試結果,實際上又是一個新職位。

還有「廣告效果評估」,之前只是媒介人員附帶的一項工作,主要作用是豐富結案報告並向廣告主邀功請賞,但在AI創意時代,它將直接關係到「機器學習」的能力,實際上又成為一個新創造的職位。

回頭看,AI每「攻陷」一個工作環節,都會在這環節的上下游產生一些新的職位,以便讓「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

當然,新職位更少不了「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等直接服務於AI的職位。

很多人要問了,看來看去,好像多出來的都是策劃、分析一類的職位,好像只有創意人員被幹掉了啊?

事實上,創意人員被沒有被幹掉,而是去做更能發揮他們能力的事了

這就是「玩」!

4/5、未來人類的工作形式就是「玩」?

在我們可以想像的未來(即「弱人工智慧」時代),AI是不能創造任何新的創意的,它們只是把現有的創意分解成各種數據和數據之間的關係,然後重新組合。它們並不理解這些結果,它們理解的只是數據的相關性,而非邏輯上的因果關係——後者是人類獨特的能力。

AI不但不能創造任何新創意,它還需要被「餵」海量的新創意,才能更有效率的工作。現在「餵」給AI的,都是幾千年積累下來的作品,但未來競爭的加劇,一定會需要更多新的創意。

而產生這些新創意,才是創意人員的新工作。

在過去以及現在的廣告流程中,創意人員必須進行商業思考,必須知道廣告主而不是消費者如何看自己的創意,甚至只要憑這種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創意能力,就能拿到高薪和升職的機會。

這種工作模式是對很多有才華的創意人員的極大浪費,所以,AI是創意人員的解放者,而非終結者——

一旦AI成為創意人員和廣告主之間的橋樑,創意人員將從本不屬於他們的商業思考中解脫出來,回歸更純粹的藝術創新活動,至於這些想法如何被商業化,這才是AI要考慮的事情。

我不知道未來的創意人員的工作形態是怎樣的——這是科幻作家擅長的領域,可能跟現在的畫家、作家類似,完全自由的創作,也可能是一種全新的工作形態。

他們怎麼獲得收入呢?我也不知道,大機率不會象現在這樣按月拿工資,也不一定像現在的畫家一樣賣畫,像作家一樣收版稅,可能是一種我們想像不到的收費模式,但一定會有新的方法出現。

在高度分工的工業時代,沒有工作的閒人是可恥的,但未來的創意人員工作跟休閒的界限可能非常之模糊,同時又能以某種形式獲得收入。

5/5、勞動將成為一種真正的權利

最近的美國大選,民主黨跳出了一個叫楊安澤的華裔候選人,提出了「每人每月發一千美元,以應對人工智慧的挑戰」的競選核心主張,這個口號看似民粹,實際上,從本文的「AI對就業不可逆轉的改造」來看,楊安澤的思想可能是非常超前的,所以他支持者中相當一部分來自矽谷,包括艾隆▪馬斯克。

每人每月發一筆,現在是一項臨時救濟,未來可能成為全民的「國民收入」,這個收入的基礎上,每個人都能通過「玩」而非正式的工作獲得更多的收入。

工作之所以會讓我們覺得無聊,一是因為其中或多或少有一個刻板重複的內容,讓我們了無生趣,二是因為為了在公司這一類極權的組織形態中生存,我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一部分個性和生活習慣。

AI剛好在我們厭惡的這一部分工作中更有優勢,它在做刻板重複的工作時最有效率,而且沒有個性,不怕成為極權的奴隸,把這一部分工作剝離之後,很可能未來適合人類去做的工作,其形態會發生本質的變化。

這可能才是前面說到的「全社會總的勞動時間變少,但平均收入卻上升」的真正原因。

勞動將成為勞動者真正的權利,而非義務。

來源:人神共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