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遠離「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

常笑健康官博 發佈 2020-01-08T11:05:33+00: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逐步衍生出了一些所謂的「富貴病」。其中缺血性心腦血管病就是最為典型的一類,它不僅發病率高,而且呈現低齡化趨勢。近年來,該病發病率逐年上升,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缺血性心腦血管病在我國已成為第一位致死、致殘原因。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逐步衍生出了一些所謂的「富貴病」。其中缺血性心腦血管病就是最為典型的一類,它不僅發病率高,而且呈現低齡化趨勢。

近年來,該病發病率逐年上升,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缺血性心腦血管病在我國已成為第一位致死、致殘原因。


「缺血性心腦血管病」是指人的心血管或腦血管的血管壁異常損害導致的一系列臨床綜合症。而血管壁的異常損害是指血管壁增厚、內壁炎症、動脈硬化、管腔狹窄、堵塞或血管壁破裂等。


其主要的實質病變為多種因素所引起受累組織發生複雜的、連續的微循環障礙,進而造成組織缺血、缺氧。


其中「動脈粥樣硬化」是誘發「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病因之一。因此,若能在疾病早期進行識別和控制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對預防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

你真的了解「動脈粥樣硬化」嗎?

「動脈粥樣硬化」就是一種類似於粥一樣的有害物質沉積到動脈內壁上,使動脈壁變厚變硬,不僅使動脈失去了彈性,還會使動脈管腔變窄或閉塞,引起血流不暢或阻塞。


2

哪些原因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呢?

不可改變的高危因素

年齡

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50歲以後「動脈粥樣硬化」速度加快。


性別

男性多見,男女比例約為2 :1,女性常在絕經期後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因雌激素減少,進而血中高密度脂蛋白也減少。


家族史

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其中發病年齡男性小於55歲,女性小於65歲的,其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更高。


可改變的高危因素

吸菸

吸菸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比不吸菸者高2-6倍,且與日吸菸量成正比。


肥胖

體重指數(體重kg/身高m2)≥28為肥胖,或腹型肥胖:男性腰圍≥2250px;女性腰圍≥2125px;體重迅速增加的人更容易患「動脈粥樣硬化」。


高血脂

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低。


糖尿病

糖尿病人中「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率較無糖尿病者高2倍。


高血壓

「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中60—70%有高血壓,較正常者高4倍。


不運動

不愛運動的人,精神高度緊張的人,更容易患「動脈粥樣硬化」。


3

如何才能消除可改變高危因素?

初步了解了「動脈粥樣硬化」之後,我們就可以通過調整能夠改變的高危因素來積極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啦!

合理飲食

√ 低鹽飲食:北方人須將每人每日進食鹽量降至8克以下,以後再降至6克以下,南方人可控制在6克以下。每日進食鹽總量為一啤酒瓶蓋。


√ 低脂飲食:應避免經常食用過多的動物性脂肪和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


√ 多吃蔬菜水果:每日進食蔬菜不少於1斤,水果100克。


√ 多吃五穀雜糧:少吃油炸食品、膨化食品以及含有反式脂肪酸(標有植物奶油)的食品;少喝碳酸飲料。

戒菸限酒

提倡不吸菸,不飲烈性酒。雖然紅葡萄酒(干紅)少量飲用有抗氧化的作用,但長期多量飲用會引起其他問題,因此不提倡。

適當運動,控制體重

運動要堅持三個原則:有恆、有序、有度,即長期規律地、循序漸進地、因人而異適度地運動,過度運動反可造成心血管意外或猝死。對老年人來說提倡散步、做保健體操、打太極拳等活動。


積極控制血壓、血糖、血脂

積極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規律用藥。遵照醫囑,服用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藥物,以及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等藥物。


睡眠充足

每日保證最少持續7小時睡眠時間。


保持樂觀心態和輕鬆愉快的心情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規律,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激動,注意勞逸結合。

定期體檢

40歲及以上人群堅持至少每年體檢一次。


如果能有效的控制「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就會從根本上預防「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從而降低患者致殘率和致死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