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平糧台古城遺址考古獲得眾多新發現

周口日報 發佈 2020-01-08T11:15:50+00:00

周口日報·新周口客戶端記者 侯俊豫最完備的城市排水系統、最早的城市「中軸線」、最早的車轍……在淮陽近日召開的近期平糧台古城遺址考古工作情況匯報會上,主講人爆出的一個個考古新發現讓現場聽眾激動不已。

周口日報·新周口客戶端記者 侯俊豫

最完備的城市排水系統、最早的城市「中軸線」、最早的車轍……在淮陽近日召開的近期平糧台古城遺址考古工作情況匯報會上,主講人爆出的一個個考古新發現讓現場聽眾激動不已。這些新發現表明平糧台古城遺址是我國最早的、規劃嚴整的高等級史前城址,開創了中國城市建設規劃的先河,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平糧台古城遺址位於淮陽區東南4公里的大朱村西南方。1979年發現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此多次進行考古發掘,城內有高台建築,屋牆用土坯壘砌而成,四周還有灰坑、陶窯等遺蹟,南門埋設有陶質的排水管道。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城址,是中國最早確認的史前城址之一。平糧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歷史。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陳風宛丘》以及《東門之枌》《爾雅註疏》《晉書》中均有記載。

根據史書記載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糧台可能是太昊之墟、神農之都的古宛丘都城。這座古城時代最早、面積最大、保留最好,對研究我國古代城市的出現、國家的起源、早期奴隸制等重大學術問題,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為更加深入的揭示該龍山時期城址的布局結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於2014至2019年對遺址進行了系統發掘,總發掘面積4360平方米,揭示出中原地區具有中軸對稱特徵的、布局方正、規劃嚴整的龍山時期城址。

最早最完備的城市排水系統

繼1980年在南城門道路下發現的倒「品」字形陶排水管道之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人員新發掘出3組龍山時期陶排水管道。其中兩組位於南城門附近,與早期發現的南北走向的陶排水管道東西並列分布,為不同時期所使用。此外,在城內高台式排房的室外墊土之下還發現一組東西向設的陶排水管道。這些陶排水管節節套扣在一起,或縱穿城牆基礎,或沿排房建築的外緣平行分布,兩端有進、出水口,與城內的東西或南北向的排水溝相連通,是目前國內發掘的年代最早、最為完備的城市排水系統。

最早的城市「中軸線」布局

通過4年系統鑽探和數字化記錄分析,基本明晰了平糧台龍山城址的正方形平面形狀和對稱分布的城門,其中南、北、西城門基本居中,東城門可能遭晚期破壞無存。

鑽探和發掘表明,平糧台古城遺址內房屋皆以土坯為原料平地起建,形成東西向布局的高台式排房結構。最初房屋均在生土上統一規劃,後期向南北方向擴展,每組房屋的門向朝南,布局整齊,顯然是經過嚴整規劃的。

2019年,考古人員在城內「中軸線」位置發現一條南北走向的龍山時期道路,兩端分別對應南、北城門。從城址內探明和發掘的東西向排房以此道路相分隔的情況看,這條道路和南、北城門已經具備了「中軸線」布局的實際意義。

在貫穿「中軸線」的南城門內外發現了層層疊壓的龍山時期的道路,根據比較明顯的「地面」,至少可以分為四期道路。最早一期道路直接疊壓於生土之上,同城牆建築年代相當;最晚期道路大致為平糧台龍山時期最晚階段。說明平糧台城址南城門一直在延續使用。

將我國雙輪車起源至少提前400年

在南城門附近最早期道路路面之上,發現有車轍痕跡。車轍寬0.1-0.15米,深0-0.12米,最明顯的一條長3.3米。其中一組平行車轍間距0.8米,可能為「雙輪車」車轍印跡。經碳十四測年,其絕對年代不晚於距今4200年,這是我國目前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雙輪車轍痕跡,與二里頭遺址發現的二里頭二期車轍相比,將我國雙輪車的起源至少提前了400年。

出土一批高等級遺物

平糧台城址還出土了一批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要遺物,包括玉器、相當數量的磨光黑陶杯、豐富的陶器刻畫紋樣和完整黃牛祭祀現象,是龍山時期重要的區域性中心。

在南城門附近第二期道路墊土中發現一片玉冠飾殘片,殘長4厘米,寬2.4厘米,厚0.4厘米。呈片狀,透雕,表面平整。從形狀和加工特徵看,與後石家河文化、海岱龍山文化的同類器物近似。

數字化發掘與記錄系統

2014年以來平糧台遺址的考古工作以基於「網際網路+」的信息化記錄與管理系統為依託,大量應用包括土壤微結構觀察、地質考古勘探、GIS空間分析等現代科技,整合應用於遺址的環境地貌復原、聚落分析、骨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正是由於取得的顯著的新發現和研究成果,平糧台古城遺址入選為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候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