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留學美國到底值不值?

河北立思辰留學 發佈 2020-01-08T11:17:12+00:00

我16年進入哥大讀一年制的marketing碩士,整年共花費60來萬,足夠我老家的首付了。如果我是一個二線城市的公務員,這筆錢也夠我少奮鬥10年了吧。過大的一次性經濟投入,是我父母用存了10年的教育基金換來的。也曾考慮過回本的壓力,也曾懷疑過留學的價值。


我16年進入哥大讀一年制的marketing碩士,整年共花費60來萬,足夠我老家的首付了。

如果我是一個二線城市的公務員,這筆錢也夠我少奮鬥10年了吧。

過大的一次性經濟投入,是我父母用存了10年的教育基金換來的。也曾考慮過回本的壓力,也曾懷疑過留學的價值。畢竟我的本科同學,很多都沒有讀研而選擇了直接工作,有的同學在秋招時拿到了很好的offer,薪資在帝都的應屆生里,是很高的水平;還有的同學自己創業,做自媒體,在我們還沒畢業的時候就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抵得上我在美國一年的開支。看著同班同學都開始掙錢了,我還花著父母的錢,不免有點焦慮,想快點畢業自食其力。

不過留學美國對我來說,

還是很值。

至少是我目前做出,為數不多的一個正確決定。

留學讓我的人生開啟了加速模式,其實相當於一個push。確實是hard模式。當年在哥大每周都是邊上學邊打仗,上課寫作業的時間每周都要大於60小時。除此之外,還要準備實習和networking,休閒時間幾乎是沒有,趕due和考試的時候甚至在bulter圖書館通宵過,我跟朋友開玩笑說自己來哥大是「花錢買罪受」。我這麼拼除了是要讓讀哥大每天2000+RMB的經濟成本花得值,更是因為守著我從出國前就已經明確好的「回本藍圖」。當年下狠心,給自己的期限是opt 3年必定回本。目前工作2年多基本趕上計劃(主業美私企Pr,17年也加入了一個網際網路留學平台成為重要合伙人,同時負責北美留學生導師的招聘,也參與制定導師標準、考核、淘汰制度等等)。我今年26歲了,在國內肯定是被定義成剩女無疑了,但是今年這裡,young potential才是我收到最多的評價。

但是評價我真的不太去在乎,出了國你會發現你的心界其實是不一樣的。比如說以前的我很會judge別人,比如曾經的我認為我的自我規劃是最合理的,相比我的同學,早早結婚,並回到二線城市當一個穩定的小公務員,是錯誤的規劃。但其實呢,一切只用普適性的「成功」「掙錢」「混得好」來衡量嗎?在哥大認識了形形色色的人,他們都給了我很多啟示。我不僅真正自我獨立,也真正地進行了一些批判性的思考,也確實更加自信樂觀。

比如我在學校的社團里認識的學教育的一個美國同學,他的父母其實非常有錢,也足夠能讓他直接繼承家業,然而他本科畢業後,卻選擇gap 了2年,去非洲等地做志願者,而master卻選擇攻讀了和他商科本科不符的教育學。他跟我說過一句話:「有時候人生的價值不在於你得到了什麼,而在於你付出了什麼」。還有一個韓國的35歲的姐姐,賣掉房子父母留的房子,一個人就跑到了美國來讀碩士,因為她覺得是時候跳出來了,是時候改變了,而不是待在被設定好的路徑里,不甘心得過完一生。她曾經在speech中說:「快樂和不快樂,不是你遇上什麼人,或者工作、生活平順就能確保解決的。有時候要去改變這個長期的生活,或許真得換一個城市,換一個路子。」

所以各位在考慮,「留學美國值不值」的問題的時候,可以想一想:

打開人生副本,擁抱更多的可能性,值不值?

在一次人生中,活了2次,值不值?


說完了雞湯,說點現實性的東西吧。

如果「值」只是根據一筆經濟帳,就簡單了,我們直接根據就業來判斷:


(美國院校畢業生起薪)

不同專業paypall薪酬統計:

https://www.payscale.com/college-salary-report/majors-that-pay-you-back/bachelors

所以根據這個情況,

理工科同學回本:本科3-5年;碩士2-3年

社文科同學回本:比理工科的回本時長長1-2年

舉個例子吧,留學「回本」最快的專業,公認的應該就是計算機了,矽谷的剛畢業的碼農,年薪基本都在十萬刀以上,以這樣的掙錢速度,兩三年就能把留學的花費掙回來。我的朋友在灣區某廠上班,每月有固定工資,年底有bonus,還有股票和一些大大小小的福利,一年的package加起來大概有110k,他也是今年剛畢業的。

接下來應該就是商科專業了,像我學的Marketing,碩士畢業年薪一般是八九萬接近十萬刀這樣子,BA、accounting什麼的應該也差不多?商科的話MBA的錢最多,不過一般都是工作了幾年的人才會讀MBA,話又說回來能工作幾年再出來讀MBA的人應該也不會太擔心能否回本的問題。

除了CS和商科之外的一些普通的文理科專業,順利留美的話年薪一般也是在5-7萬之間。如果你特別厲害,學的是牙醫、律師等頂尖行業,薪資會更高,美國勞工局在2017年統計的數據是牙醫的年薪中位數約為$151,440,律師的年薪中位數約為$119,250,而且這兩種工作是幹得越久越值錢,不過醫學和法學的培養成本也相應地要高一些,學費、時間花的都要多很多,一旦成功,前途不可限量。

但是實際情況下,畢業留美,確實也挺難的。

17年我國赴美人數是是37萬,而H1B簽證的申請中國學生數量,每年都在1萬以內。按照這個比例,每年回國的美國留學生高達97%。

有機構調查顯示,80%的赴美留學生,其實是出國之前就已經提前想好,畢業之後回中國發展。

所以如果回國?

2017年教育部數據顯示,商科類畢業生回國就業,平均起薪為8.7萬元人民幣每年。而計算機專業回國,碩士待遇上大概是25萬-30萬的水平。其他文科理科專業,薪資差異和國內一本院校的畢業生不大,但在企業評估層面,起薪會給得略高於國內畢業生。

這種情況下,回本的時長就會拉長了,大概3至5年,5-8年回本,慢的(美本美碩都在讀的),十年回本都是有可能的。之前我看過一個抽樣調查,80%的海歸認為自己會5年內回本。

所以根據這個情況來看,海歸就業存在優勢,但也不可否認,優勢並沒有特別大,並且隨著留學生人數的日益增長。這種優勢會越來越小的。這也屬於「留學邊際效益遞減」,隨著選擇留學的人越來越多,留學的大眾化趨勢,將勢必縮小留學對一個個體帶來的普適性優勢。

但不可否認的是大趨勢里的全球化進程,海歸還是屬於全球化的「超前個體」,而這樣的個體價值,絕對會是在十年後的,幾十年後的中國產生意義的。無論是從私利還是公利的角度來講。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值不值這塊,只是根據金錢,也就是職業含金量來講,確實只占一部分。有些人是因為專業興趣出國,有些人是因為科研興趣出國,有些人出國只是純粹的體驗人生,增長見識。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別人不同的出發點,去判斷別人值不值,是不是有點太片面了?


舉個例子吧,家境比較好的那波人,根本不會關心錢的問題。根本就不會關注到這個知乎問題。留學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生活方式。對於他們的父母來說,都不是投資了,而是一種消費。甚至是標配。舉個簡單的例子,我一個大學同學,他媽的愛好就是買包,每年必入10個大牌款。你說人10個gucci, 這錢給自己的娃去名校讀個一年書,人會覺得不值?

不要說名校光環什麼是虛無的,是資本主義搞教育出口的宣傳幌子。第一是你感受不到,第二是你買不到,第三是你買的到也許也上不了。

再說到收穫層面。即便是家境一般的人,留學收穫的也不止是金錢吧。內在的改變,三觀的形成,思維的技巧。這種價值,你如何去估量?當然如果這反之也在國內能夠獲得,這種獲得多少之間的差異,與其付出經濟成本的對比,再考慮到經濟回報超出的額度,那麼就能回答出值不值的問題了。

然而現實是,可以量化的東西,確實是因人而異的,不可量化的東西,也確實需要時間證明。

小時候看過一集哆啦A夢的選擇鏡,大雄可以用那個鏡,看到做出AB兩種選擇的後果。

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有這樣的鏡子,即使是有,人生的偶然和岔路太多了,難不成我們都去平行世界裡去看看?

所以對於值不值,你的答案是什麼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