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本世紀10年代最後一部科幻片,《星際探索》有什麼特殊之處?

碟碟不休的kevin 發佈 2020-01-08T11:43:09+00:00

1903年,萊特兄弟進行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有動力飛行器的飛行,在半個多世紀之後人類便實現了偉大的登月工程。儘管在登月工程結束之後世界各國在航天事業上就再也沒有重大突破,但是人類對茫茫宇宙的探索卻從未停止過。

1903年,萊特兄弟進行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有動力飛行器的飛行,在半個多世紀之後人類便實現了偉大的登月工程。儘管在登月工程結束之後世界各國在航天事業上就再也沒有重大突破,但是人類對茫茫宇宙的探索卻從未停止過。2019年剛剛上映的科幻電影《星際探索》就為我們展現了地球人對宇宙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以及讓人激動不已的前景。

電影《星際探索》名字的原文為「AD ASTRA」,來自於一句著名的拉丁文諺語:「Per aspera ad astra」, 意為:「循此苦旅,以達天際」。這句拉丁諺語在航空和航天領域被廣泛使用,例如英國皇家空軍就將這句話奉為座右銘。

作為本世紀 10 年代最後一部科幻電影,電影《星際探索》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


在探索宇宙的征途中,最令太空人無法承受的壓力是什麼?

電影中有一個細節貫穿始終,無論是在生活訓練之中還是執行任務,太空人都接受著嚴格的心理監測。布拉德·皮特在電影中扮演的角色正是一名心理素質極佳並且心跳速度低於常人的太空人,堅如磐石的性格也令他與妻子的關係極為冷淡。對太空人心理素質要求如此之高,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他們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之巨大,這種巨大的心理壓力從電影《星際探索》的故事發展之中可以感受到。

布拉德·皮特在電影中扮演了一位「根正苗紅」的太空人,他的父親是美國航天事業的先驅並且在一次星際探索任務之中壯烈犧牲。正是在父親光榮事跡的感召之下,他在成年後毅然投入航天事業追尋著先輩的夢想,繼續探索宇宙。

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

電影的情節並不複雜,地球突然遭受神秘的電子脈衝攻擊,全世界的電力設備遭到破壞使得人類面臨著毀滅的威脅。導演並沒有浪費太多的筆墨來解釋複雜的科學道理,而是直接將男主角推入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真相之中。 美軍太空司令部(Spcacecom)斷定這次電子脈衝攻擊來自於多年以前失蹤的一艘太空船,而這艘太空船的指揮官正是那位壯烈犧牲的「美國英雄」。

當年任務的目標是將一艘飛船發射到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距離太陽最遠的海王星,並且在太陽系邊緣建立基地用來探測太陽系以外的生命。在漫漫征途之中,令太空人們感到巨大壓力的並不是來自外星文明的威脅,而是他們發現茫茫太空之中根本沒有生命的蹤跡。在長時間孤獨的航行之中,精神崩潰的太空人們發動暴亂要求放棄任務。意志堅強的指揮官斷然拒絕隊員們的要求,並且將他們關押在一個艙室之內然後斷絕氧氣。從此,這個指揮官便孤身一人堅守在太陽系的邊緣,苦苦追尋著可能並不存在的外星生命。

當太空司令部發現無法召回這艘失去控制的飛船之後,不得不宣布任務失敗並且對外宣布太空人的犧牲,以此來掩蓋可怕的事實真相。直到多年之後的電子脈衝攻擊發生,軍方才不得不緊急召見布拉德·皮特所扮演的太空人。派他前往火星上人類唯一一座沒有被電子脈衝摧毀的基地,試圖與他失散多年的父親聯繫。

這對父子在跨越了億萬光年之後再度相聚,但是同時也發現了各自信念的崩塌。父親發現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的任務毫無意義,兒子發現自己崇拜一生的「美國英雄」竟然是個罪人。

為什麼這部冷冰冰的科幻電影看了讓人激動不已?

整部電影幾乎不帶一絲感情色彩,無論是主人公與父親的生離死別,還是最後歷經千辛萬苦回到地球與妻子團聚,都是點到即止而又毫不煽情。這部冷冰冰的硬科幻電影背後卻蘊藏著讓人激動不已的巨大力量,原因全部來自於電影開幕的第一行字幕,「The Near Future」。所有的人都是帶著同樣一個問題看完整部電影,「這個未來到底有多近?

作為本世紀10年代最後一部科幻電影,電影《星際探索》為我們展現了令人激動不已並且觸手可及的未來。

電影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在一次從地球到海王星的星際旅行中度過的,主人公通過在月球和火星的兩次「轉機」才最終到達目的地。電影中所描述的第一段從地球到月球的星際商務旅行,已經是一個可以用「月」來計量的未來了。人類歷史上首家太空航空公司「維珍銀河公司」計劃將在2020年實現星際商務旅行,同時埃隆·馬斯克創辦的SpaceX以及亞馬遜創始者傑夫·貝佐斯建立的藍色起源公司也在致力於將太空旅行變為雖然昂貴但是觸手可及的現實。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類似電影《星際探索》中那樣男女老少都可以乘坐並且配備空中小姐的太空航班就會出現。

限制太空旅行商業化的最大因素毫無疑問來自於成本的制約,可以重複使用的火箭又是一個人類即將實現的航天夢想。電影中出現的在火星上垂直降落火箭的場景已經在地球上被初步實現,Space X公司所研發的獵鷹9號火箭已經能夠完成垂直起降,「VTVL」(Vertical Takeoff, Vertical Landing),一場商業版的「太空競賽」已經在蒼穹之上靜悄悄地展開。

電影中唯一的商業片元素出現在一場月球飆車之中,在美軍護衛下的太空人搭乘月球車前往月球火箭發射基地,途中遭遇來路不明的劫匪襲擊。儘管這場緊張刺激的動作戲之中充滿著各種物理常識錯誤,但是向電影觀眾展示了一個人類定居以後的外太空世界。

這是一個有機場、有海關、甚至有快餐連鎖店的人類定居點,與地球上任何一個城市一樣,這裡不僅有警察,而且還有強盜。

電影中甚至出現了出生於火星的地球人,一生只回過地球一次。每當遇到來自地球的人類,總是讓這位「地球裔」火星人產生懷念故國的憂傷。

2017年12月,美國參眾兩院罕見地全票通過法案,宣布重啟新一輪的「太空計劃」。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計劃,美國將於2028年開始在月球表面建立定居點。並且隨後將在月球建立發射基地,利用月球軌道開始新一輪太空探索,目標火星。

在漫改電影重重包圍之中艱難生存的科幻電影

最近十年稱霸國際電影市場的絕對是以漫威為代表的漫畫改編電影,讓年輕一代以為這就是所謂的科幻電影。漫改電影與科幻電影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區別,前者販賣的是簡單明了同時毫無意義的電腦特效,而真正的科幻電影往往想要表達的是人類在對未知世界的科學探索中所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精神。然而值得慶幸的是,近十年在漫改電影重重包圍之中依然湧現出眾多優秀的科幻電影,而作為本世紀10年代最後一部科幻電影,《星際探索》似乎是在帶領觀眾回顧近十年最優秀的科幻作品。

2013年的科幻電影《地心引力》榮獲了包括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在內的諸多獎項,《星際探索》的開頭有著與《地心引力》相似的場景,同樣是在一場發生在空間站之中的事故導致太空人的墜落。

兩部電影里也同樣出現了太空人在太空中通過安全繩救援的場景,但是最終的結果不盡相同。《星際探索》中湯米·李·瓊斯所扮演的父親在與兒子短暫的相聚之後毅然撒手而別,而《地心引力》中的女太空人則是在同伴的幫助下最終成功重返地球。兩部電影的主題截然不同,但是都反映出了身處太空的太空人所時刻面對的危險。

2014 年的《星際穿越》無疑是本世紀10年代最為傑出的科幻電影,《星際探索》幾乎可以算是這部電影的續集。同樣的拯救地球,同樣的星際旅行,《星際探索》更是請來了《星際穿越》的攝影師霍伊特·范·霍特瑪,使得兩部電影的畫面風格極為相似。《星際穿越》中神一般的諾蘭導演探討的是蟲洞和五維空間這樣處於人類科學邊緣的概念,使得大多數觀眾在這次穿越之中迷失方向。《星際探索》走的則是寫實風格,直截了當地描述了一次漫長而又略為枯燥的星際旅行。

《星際穿越》講的是一個「離開」的故事,肩負著拯救地球責任的太空人告別自己的家人,抱著必死的信念穿過蟲洞為人類尋找新的家園。《星際探索》講的則是一個「回家」的故事,主人公通過一次跨越太陽系的星際旅行與失散多年的父親相聚,然後歷盡艱險返回地球並且重新找回自我。

2015年的科幻電影《火星救援》再一次大獲好評,馬特·達蒙在本片中的出色表現獲得了次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與《火星救援》相似,《星際探索》中也同樣有一位太空人由於意外而被拋棄在茫茫宇宙之中。但是兩部電影截然不同的是,《火星救援》中的馬特·達蒙表現出來的是令人震撼的堅強意志,而在《星際探索》中那位孤身一人堅守在太陽系邊緣的太空人頑固地堅守著自己的使命,甚至不惜將反對自己的隊員殺死。

《星際探索》雖然不是近十年最優秀的科幻電影,但是卻為這個被漫改片霸占的十年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讓我們在漫威電影籠罩下的電影世界裡看到一絲亮光,這道亮光閃爍著人類為科學獻身的大無畏精神,照耀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在科學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2019年12月27日,承載著中國人光榮與夢想的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發射成功。中國人努力地追尋著自己的航天夢,扎紮實實地將一個又一個科幻電影中虛構的情景變為現實。出現在指揮大廳螢幕上的一行標語代表著人類對探索宇宙的執著和信心,「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電影《星際探索》中描繪的「The Near Future"正等著我們去實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