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到極致:周潤發他們,都捐成窮人了

最愛歷史 發佈 2020-01-08T11:53:53+00:00

1新年65歲的周潤發,夫妻感情和睦,婚後從未鬧過緋聞,絕對模範丈夫,但膝下無兒無女,世俗認為不完滿。媒體自帶八卦屬性,愛挖明星隱私,記者多次追問發哥:為什麼不要孩子?發哥脾氣好,被問到總是一笑而過:「做周潤發的小孩壓力一定很大。

1



新年65歲的周潤發,夫妻感情和睦,

婚後從未鬧過緋聞,絕對模範丈夫,

但膝下無兒無女,世俗認為不完滿。


媒體自帶八卦屬性,愛挖明星隱私,

記者多次追問發哥:為什麼不要孩子?

發哥脾氣好,被問到總是一笑而過:

「做周潤發的小孩壓力一定很大。」


直到後來,發嫂陳薈蓮面對鏡頭講述,

他們婚後第二年,就有了寶寶,

但很不幸,在臨盆前一周,

這個寶寶因臍帶繞頸窒息而亡。


▲視頻截圖:陳薈蓮談失去寶寶往事,淚流滿面。


這次意外對他們的打擊極大,

發嫂一度崩潰,花了七年才走出悲痛。

而發哥不忍心再讓發嫂承受任何意外,

於是他們勇敢地做了個決定——

此生不要生育孩子!


10年前,演員任泉跟發哥一起拍戲,

覺得周潤發這麼拼,不可思議,就調侃:

「發哥,你賺這麼多錢,給誰花呢?你又沒孩子……」

周潤發笑著說:

「這錢不是我的,我只是暫時保管而已。」


確實,他的錢就像不是他的一樣。

你很難想像,

像周潤發這麼大牌的國際影星,

出門竟然經常坐巴士,搭地鐵,

還會穿著十幾塊的地攤拖鞋,

到香港最平民的菜市場買菜。


▲周潤發買水果。圖片來自網絡


▲周潤發擠地鐵。圖片來自網絡


難怪鄭伊健這樣評價周潤發:

「當很多明星整天想著如何炒作自己時,

發哥已經做回普通人了。」


別的明星一身名牌還嫌不夠炫,

周潤發一身雜牌隱入人海。


你說「普通市民」周潤發是很缺錢花嗎?

發嫂透露:他們的家產,

「一共有56億(港元)」。


緊接著,她說了一句話:

「我們已把這筆錢百分百捐了出去,

已設立好慈善基金會,手續也辦妥了。」


▲視頻截圖:發嫂談裸捐56億。


原來,發哥說的「暫時保管」是這個意思:

56億,捐!全捐!裸捐!


周潤發出身貧窮,年少艱辛,

但當他賺到大錢之後,早已看破錢財。

他說過自己拚命拍戲,純粹出於熱愛。


他對媒體講過:

「人生中真正難的不是賺多少錢,

而是如何保持住一顆安寧的心,

過著平凡而快樂的生活。」


我們驚訝於他的裸捐,他的偉大,

但對他而言,

這只是他一直想過的最好的生活方式,

如此而已。


2



盧永根,中科院院士,2019年8月病逝,享年89歲。

2017年,在他罹患癌症,

自覺時日無多的情況下,

他和老伴商量,

決定把一生的積蓄全捐出去。

老兩口原本可以讓唯一的女兒繼承這筆財產,

但他們沒有選擇這麼做。


當時,盧永根在老伴的攙扶下,來到銀行,

把十多張存摺裡面的錢,

一一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帳戶,

前後花了一個多小時。


那一次捐贈,

盧永根夫婦一共捐出8809446元

這是華農建校以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學校設立了教育基金,

這筆錢用於獎勵貧困學生和優秀青年教師。


但是,熟悉盧永根的人都知道,

慷慨捐贈這筆巨款的背後,

是盧永根夫婦一輩子近乎苛刻的節儉。


盧永根出生、成長在香港,

父親是一家英國律師行的高級職員,

可謂自小生活優渥,前途無憂。

但新中國成立後,19歲的他毅然回到內地,

在廣州做一名窮學生,學農業。


1983年起,盧永根做了12年華南農業大學校長,

1993年,他被評為中科院院士,

在水稻遺傳研究領域首屈一指。


▲盧永根(中)在水稻田裡指導博士生。圖片來自新華視點


這時候的盧永根,早已功成名就。

按照世俗的設想,他早已大富大貴。

現實卻是,身為校長的盧永根,

不僅在交通、住房、電話等待遇上不搞特殊,

而且把企圖走後門搞工程的親戚罵了回去:

「只要我一天在,

你一天不要進華農大門。」


甚至連時代的進步,改革開放的成果,

也沒有惠及盧永根的個人生活。

他家裡的擺設,讓人恍惚回到1980年代:

破舊的木沙發,老式的電視機,

幾張椅子,用鐵絲綁了一圈又一圈,

鐵架子床上,撐著掛蚊帳用的竹竿,

一頭用繩子綁著,一頭用釘子固定在牆上。


▲盧永根的家。圖片來自新華視點


早些年,盧永根會挎著購物袋,

步行到附近的菜市場買菜。

年紀大了,他和老伴到學校食堂,

與學生們一起排隊買飯,

然後坐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

把飯菜吃得乾乾淨淨。

老兩口對自己節儉到了這種程度:

連快遞送過來的包裝紙盒,

都會折好後放在陽台,用於賣廢品。


盧永根的學生們,

不忍看到老師一把年紀還這麼辛苦,

建議請個保姆,好有個照應,

出門叫上學校配的專車,保障安全。


還沒聽完,盧永根就直搖頭,

繼續背個挎包,緩緩步行到公交站坐車,

遇上大雨,就摞起褲腿,趟著雨水回家。


沒有人知道,這個不起眼的老頭,

曾是211大學的校長,是中科院的院士。


早在30年前,時任中國農科院名譽院長金善寶,

向中央推薦盧永根擔任下一任院長,

盧永根毅然婉拒了,留在華農。


改革開放之初,盧永根赴美國探望病重的母親,

母親希望他從此留在美國,不要回國,

但他依然選擇回來,回到「落後」的祖國。


一個人可以淡泊名利,

一個人也可以拋棄享受,

但很難二者同時做到。

盧永根,同時做到了。

去年病逝後,遵照他的遺願,

他的遺體也無償捐獻給了醫學研究。


▲盧永根在病床上。圖片來自南方+


可惜我們這個社會,

總是習慣於質疑好人的動機。

當盧永根一次性捐出880多萬元的時候,

有人就開始追問:

「880多萬從哪裡來的?」

言下之意,老院士如果不貪污不挪用,

怎麼可能留下這麼多錢?


最後還是老院士的秘書站出來解釋:

「其實也很簡單。

這是夫妻兩人數十年來共同的積蓄,

基本都是工資。

他們兩位平時生活非常簡樸,

房子也只有一套,平時很少花錢。」


社會風氣惡劣,導致好人難做,

由這個小細節也可見一斑。

但願這些來者不善的質疑,

不會刺痛盧永根夫婦的心。


16歲時,盧永根寫過一首詩:

假如那麼的一天到來喲,

人人有田耕,人人有屋住,人人有飯吃……

假如那麼的一天到來喲,

人人有書讀,人人都是詩人,都是音樂節……

我們的生活啊,就是詩境。

我們的語言啊,就是音樂。


有的人,年少有理想,慢慢就沒有了,

而盧永根一直謹記著,踐行著,

他生前「裸捐」880多萬元,一點也不突兀,

就跟他年少時寫了一首詩一樣,純真自然。


3



95歲的葉嘉瑩,去年做了一個決定:

將畢生積蓄1857萬元,全捐了出去,

捐給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

設立「迦陵基金」,

用於支持中華傳統文化研究。


捐贈儀式當天,她沒有去現場,

還特別交待學校要低調處理捐贈消息。


▲葉嘉瑩未到捐贈現場,僅通過VCR祝大會圓滿。本文關於葉嘉瑩的圖片均來自南開大學團委微信公號


然而,還是有無數記者追問捐贈的事情,

葉嘉瑩無奈,只好在一次活動中做了統一回應。

她淡淡地說,

自己不是一個對現實利益很關心的人。


在保姆眼裡,她每天就是趴在桌上看書寫字,

在親戚眼裡,她就是個苦行僧、工作狂,

很難想像,一個年逾九旬的老人家,

還在加班加點研究她畢生所愛的詩詞,

還在為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而授課講學。


事實上,早在1993年,

葉嘉瑩就捐出自己一半退休金,約10萬美元,

設立了學術基金。

兩三年前,她又委託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

把她位於天津和北京的房產變賣,

賣房所得,全部捐給了南開。


葉嘉瑩因為研究中國古典文學聞名於世,

一生獲得無數榮譽和頭銜,

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儘管如此,她的晚年素衣淡茶,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

「吃什麼無所謂,填飽肚子而已」。


1924年,她出生在北京一個顯赫家族,

本姓葉赫那拉,自小吟詩作對。

十幾歲時,遭遇抗戰,

繼而父親失蹤,母親病逝,

「國破家亡」四個字,

重重捶打在她身上,字字戳心。


身為長女,她年紀輕輕卻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擔,

一邊照顧弟弟們,一邊求學念書,

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顧隨先生。

這段經歷,奠定了她一生的學術底色。


▲年輕時的葉嘉瑩。


婚後,她隨丈夫趙東蓀去了台灣,

生下一個女兒不久,

台灣四處瀰漫白色恐怖,

丈夫被當作「匪諜」抓走,她也面臨審查。


警察看了她的自白書,

發現她痴迷詩詞歌賦,並不懂政治,

便打發她回去。

懷裡抱著女兒的葉嘉瑩追問:

「那我丈夫呢?」

「哼,誰知道他還能不能活命!」


3年後,丈夫出獄,卻性情大變,

常常對葉嘉瑩咆哮發飆,

還整天閒待在家,變成一個無業游民。

葉嘉瑩要教書賺錢,要照顧兩個女兒,

還要忍受丈夫的辱罵,

最痛苦的時候,

她數次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1966年,葉嘉瑩應邀赴美國講學,

擔任哈佛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等客座教授。

三年後,定居加拿大,

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


至此,她已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大師,

卻在52歲的時候,又遭遇人生的厄運——

她的大女兒和女婿突發車禍,不幸身亡。

這讓她陷入長久的悲痛,再次看淡生死。


1979年,她獲批准回祖國講學、授課,

從此開始海內與海外兩頭跑。

很多人勸她不要這麼拼,好好享受生活,

她卻說:

「我們中國的古典詩詞,

有這麼多美好的東西,

我有責任把它傳承到下一代,

如果我不能把這些美好的東西傳給下一代,

我上對不起古人,下對不起來者!」


此時,她的格局已經超越了個體與家庭,

而寄寓於傳統文化的興衰傳承。

世俗的榮華、財富與房產,

在她眼中,

不過是一個值得捐掉的數字而已。


她說過,她個人的生平離亂微不足道,

蓮花凋零了,

但有一粒蓮子留下來,足矣。


在回應捐贈1857萬元的時候,她說:

「我從來不為自己的得失利害而憂慮煩惱,

這也是我為什麼經歷那麼多挫折苦難,

居然還頑強地活下來了。

內心有理想,有持守,

這樣就活得很平安,也很快樂。」


這樣通透的女先生,

真讓人為她的每一個決定而高興。


4



最近這幾天,媒體報導:

77歲的河南農業大學老教授王澤霖

將他畢生科研轉化所得的8208萬元

全部捐獻給了學校。


王澤霖的同事說,

「老先生對待金錢讓我感覺兩極分化,

他合法拿到的數千萬元眼都不眨就捐出去,

可是出差在外住宿吃飯,

差幾十塊錢他要較真!」

王澤霖曾應邀到全國禽病大會上做報告,

他穿著舊衣服,兩個袖子都磨破邊了,

好多人勸他說:

「你是大專家,也是校園的形象,得弄套好西裝穿穿。」

王澤霖回答:

「我一輩子當馬醫師,豬大夫,

這幾十年是給小雞治病的,

你讓我穿那麼好給誰看?

關鍵是耽擱幹活啊!」

就是這樣一個對自己吝嗇到底的人,

毫不猶豫把8000多萬元裸捐了出去。


坦白說,我很少被活著的人感動,

但當我了解到,

周潤發、盧永根、葉嘉瑩和王澤霖的人生後,

卻久久難以忘懷。


不是因為他們捐出了很多很多錢,

所以我膜拜他們,

也不是因為他們取得了很大很大的成就,

所以我仰望他們。

而是因為,

他們明明很偉大,卻不自認偉大,

始終抱著平凡心態去成就偉大的事情。

這一點最真實,也最打動人。


這個社會,每時每刻,

都在用血淋淋的事實,教會我們兩樣東西:

第一,你要做一個成功的人,有錢有地位。

第二,你要做一個「假」人,越假越成功。


那些製造假疫苗的人,

名下有好幾家上市公司;

那些兜售假藥酒的人,

獲得了「社會責任明星企業」獎……

這些人,站在社會階層的頂端,

曾經被追捧、被宣揚、被塑造成人生典範。


無數的年輕人,

一踏進社會就用了個「混」字,

這真是拜當今社會風氣所賜。

但以混混心態打拚,即便成功了,

也只是為社會增加一個不良的上位示範而已。


你想過沒有,

哪怕是像周潤發、盧永根這些人,

這些正正噹噹的「成功人士」,

他們認為自己是明星,是院士,是大師,

就是成功嗎?


很明顯,他們從未這樣看待自己。


人的境界有高低,但職業和頭銜沒有。

明星也好,院士也好,大師也好,

都只是戴在人身上的一頂帽子,

它或許很新潮,或許很華麗,或許很高聳,

但你永遠不能用帽子去評論戴帽子的人。


他們中的每一個人,

都認為內心安寧才是最大的成功。

捐贈錢財,拋棄虛名,簡單度日,

不是他們增加個人光環的操作,

只是安頓內心而已。


可惜,這個社會,

周潤發太少,盧永根太少,葉嘉瑩太少,王澤霖太少,

而有太多的人生導師在教導我們,

如何職場晉升、投資賺錢、炒股買房,

從來沒有人教會我們,

怎樣對待和安置自己的內心。


很多年以前,教育家陶行知說: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很多年以後,我們才驚覺:

道理我都懂,可社會,它不講道理。


越是如此,

越彰顯周潤發、盧永根們的可貴,

但願一股清流,潺潺不息,

但願一個真字,長留人心。

蓮花凋零了,有蓮子留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