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2年劉備慘敗於猇亭,可戰後蜀、吳議和的真相耐人尋味

歷史盟友 發佈 2020-01-08T12:59:49+00:00

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猇亭之戰,這三大戰役都是決定魏、蜀、吳三國命運戰役,猇亭之戰結束之後,三國鼎立的版圖基本形成了。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蜀、吳之間的猇亭之戰,後人也稱之為夷陵之戰。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蜀、吳這次戰役為什麼有兩個戰役名呢?

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猇亭之戰,這三大戰役都是決定魏、蜀、吳三國命運戰役,猇亭之戰結束之後,三國鼎立的版圖基本形成了。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蜀、吳之間的猇亭之戰,後人也稱之為夷陵之戰。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蜀、吳這次戰役為什麼有兩個戰役名呢?一是因為猇亭這個地方後來管轄歸屬地是夷陵,在東漢時期猇亭並不屬於夷陵。二是因為在猇亭之戰之前,雙方在夷陵已經發生過一個小規模的交戰,所以就出現了猇亭之戰和夷陵之戰兩種戰役名。劉備猇亭大敗讓蜀漢元氣大傷,劉備帶領殘部逃回永安(現今重慶市奉節縣)。

數月後,吳、蜀各自派使者發起議和,吳、蜀兩國再次結盟。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記載了這麼一段話:

吳王使中大夫鄭泉聘於漢,漢太史中大夫宗瑋報之,吳、蜀復通。

第一,我們從司馬光記述的這段史文中就可以看出來,猇亭之戰後是由東吳先派使者鄭泉前往蜀國,劉備後派宗瑋前往東吳。那麼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吳、蜀兩國大戰之後的議和究竟是誰先發起的?按照常理來說劉備屬於大敗一方,為了避免更多的損失,應該先派使者與吳議和,那麼司馬光的記述就有待考究了。

我們先來看一下陳壽《三國志·先主傳》對於這段歷史的記載: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夏六月,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秋八月收兵還巫。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冬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

我們再來看下《吳主傳》中的一段記載: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這兩段記載在時間上首先是很清楚的,劉備派宗瑋前往東吳是冬十月,而孫權是冬十二月派鄭泉前往蜀漢,上面兩段史文的記載就很明確的表明劉備派宗瑋在先,孫權派鄭泉在後。那麼司馬光《資治通鑑》的這段記載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我們上面兩段史文是出自陳壽的《三國志》記載,那麼我們下面再來看下裴松之引注的《江表傳》以及《吳書》。

《江表傳》:權雲:「近得玄德書,已深引咎,求復舊好。前所以名西為蜀者,以漢帝尚存故耳。今漢已廢,自可名為漢中王也。」

《吳書》:鄭泉字文淵。使蜀,劉備問曰:「吳王何以不答吾書?得無以吾正名不宜乎?」泉曰:「曹操父子凌轢漢室,終奪其位。殿下既為宗室,有維城之責,不荷戈執殳為海內率先,而於是自名,未合天下之議,是以寡君未復書耳。」備甚慚恧。

我們知道這兩段史料來源不同,但是說法上基本一致,都是劉備出使在先,而孫權並未馬上回復劉備。陳壽的《三國志》加上裴松之引注,看來這段歷史可以坐實了。

第三,劉備大敗,導致蜀漢元氣大傷,號稱「七百里連營」的主力軍幾乎全軍覆沒,並且自己也病入膏肓,這時候劉備對和平的渴望我相信比孫權多,最起碼對於勝利方的孫權來說沒有主動示好的理由。況且當時吳軍已經越過了巫縣(今重慶市巫山縣),直逼永安,拿下永安應該不在話下,蜀中援兵的增援速度肯定是趕不上的,可以說劉備的情況不是那麼樂觀。所以這時候劉備為了保全自己,阻止吳軍的深入,必定會派遣使者像東吳議和。當時議和的理由就是曹魏大軍逼近淮南,東吳也要考慮下自己的處境,畢竟孫、劉的聯盟就是抵禦北方的曹魏,這樣就合情合理了。

那麼司馬光為什麼記述的不一樣呢?我認為是因為《先主傳》中的一句話導致的,那就是「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其實這一句不能代表什麼。首先,是因為蜀漢大傷元氣,劉備當時迫切的需要和平。其次,這段史文沒有具體說明孫權派使者的時間,相對劉備派出的使者,不管名字還是官職都描述的非常清楚和仔細,為何孫權那邊的使者沒有姓名官職,這不太合理,感覺有點匆匆帶過的意思,這點可以認為是幫蜀漢「遮羞」。

綜上所述,再參考《三國志》以及裴注中的其他相關記載,可以把猇亭之戰結束之後,蜀吳兩國恢復友好關係的始末,扼要概括如下:

公元222年閏六月,劉備大敗於猇亭,退駐永安。因擔心吳軍繼續前來進攻,於是首先派遣使者(很可能就是宗瑋),前往孫吳呈送書信請求議和。這時,吳主孫權正與曹魏周旋,故未立即答覆。

當年十月,孫權與曹魏決裂,脫離臣屬關係,正式啟用自己的年號「黃武」,並且大規模調動兵力,駐守長江沿線,防備曹魏的進攻。

當年十一月,曹魏前鋒大將臧霸,指揮上萬人馬強攻吳軍於徐陵(在今安徽省當塗縣),魏吳兩國軍隊開始發生激烈交戰。

當年十二月,孫權因為曹魏大軍攻勢凌厲,為安定西部邊境,集中力量對付北面的曹魏,於是派遣太中大夫鄭泉,前往蜀漢作為回訪,蜀吳兩國從此正式結束戰爭狀態。

第二年的四月,劉備病逝於永安,孫權派遣立信都尉馮熙,作為特使前往蜀漢弔喪。

當年五月,劉禪繼位之後,諸葛亮以丞相身份執掌朝政。不久,諸葛亮派遣尚書郎鄧芝前往孫吳,贈送駿馬二百匹、蜀錦一千端,以及其他地方特產;孫吳方面也派遣使者回訪,並贈送本國的地方特產。至此,雙方重新恢復同盟國的戰略夥伴關係。從此之後,兩國的友好關係一直保持,雙方使者互訪成為常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