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榮耀----掃平薛延陀(下)

伯虎42 發佈 2020-01-08T13:13:07+00:00

貞觀十六年(642年),唐應允薛延陀請和親之議,在薛延陀釋放了被扣押的契苾何力後,便預備將唐太宗第十五女新興公主下嫁薛延陀真珠可汗乙失夷男。

貞觀十六年(642年),唐應允薛延陀請和親之議,在薛延陀釋放了被扣押的契苾何力後,便預備將唐太宗第十五女新興公主下嫁薛延陀真珠可汗乙失夷男。


夷男得知消息,大為高興,便於貞觀十七年(643年)六月,再派其侄突利向唐朝進貢馬五萬、牛一萬,羊十萬,以為公主下嫁之聘禮,唐太宗親自出席薛延陀來使的國宴。此時,公主下嫁之事似乎鑿鑿可據,只待擇吉日而行了。

這個時候,從薛延陀歸來,已晉封右驍衛大將軍的契苾何力進言:「決不可與薛延陀通婚!」唐太宗詢問為何,契苾何力回答:「薛延陀於鐵勒諸部中最強,東突厥亡後,薛延陀已儼然漠北霸主,如再將公主下嫁薛延陀,則夷男統治大漠南北更具有天授之意,日後大唐將更難控制薛延陀!」(契苾何力報復來得快!)

在契苾何力進言下,並經過考慮,唐太宗決定收回承諾,不再應允薛延陀的和親之請。但為有正當理由悔婚,唐太宗先是令夷男親至靈州(今寧夏銀川)迎娶公主,原以為夷男會拒絕,則順之取消婚約,誰料夷男一口應承。然則唐太宗又以聘禮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駝五萬峰,羊十萬隻為限,並將其全部送至靈州,屆時他將在靈州親自迎。

正因此事,大批牲畜在趕往靈州途中,途經戈壁,損失過半。且逾期才至。唐因此以藉口,正式取消與薛延陀的和親之議。

歷前後數年,薛延陀意欲與大唐和親之願望最終破滅,夷男萬分失望,並怨恨大唐不已。但前有諾真水之敗,挑戰大唐並無信心,敢怒不敢言。於是夷男將怒火發泄在阿史那思摩所領的原東突厥餘部身上。


貞觀十八年(644年),薛延陀趁唐軍討伐高句麗之際,舉兵突襲阿史那思摩部。在薛延陀的猛烈攻擊下,附唐的東突厥餘部全線崩潰,阿史那思摩抵擋不住,只得率敗兵逃回河南(河套以南),重新歸唐。唐所立的東突厥附屬外藩就此滅亡,夷男也深深地出了一口怨氣。

在薛延陀攻擊東突厥餘部之時,唐太宗曾遣使以阻止此事,夷男回覆:「至尊有命,安敢不從!然突厥翻覆難期,當其未破之時,歲犯中國,殺人以千萬計。臣以為至尊克之,當剪為奴婢,以賜中國之人;乃反養之如子,其恩德至矣,而結社率竟反。此屬獸心,安可以人理待也!臣荷恩深厚,請為至尊誅之。

言辭謙卑,但是潛台詞還是「老子就是要干翻阿史那思摩個丫挺的!」打你打不過,打你個狗還不行麼。

東突厥附屬滅亡,唐太宗極為不滿,此時他正在遼東軍中準備親率大軍討伐高句麗。夷男此時派遣使者前來,向唐解釋此事。

唐太宗訓斥:「即返曉諭爾主,朕與太子將伐高句麗不臣,倘爾主自以有隙可乘,朕於此欣然待其至也。

夷男聽聞,惶恐不已,再遣使道歉,並言助兵征討高句麗,被唐太宗拒絕。

貞觀十九年( 645年),唐太宗在安市(今遼寧鞍山市)附近的駐驆山擊破高句麗主力,高句麗莫離支(攝政)淵蓋蘇文(唐稱泉蓋蘇文,以避高祖李淵諱)聯絡薛延陀,請其夾攻唐朝,但夷男害怕唐軍報復,並不理會。唐太宗率軍攻安市不克,最終導致放棄東征。

貞觀十九年(646年)九月,薛延陀汗國真珠可汗乙失夷男病亡。唐太宗得報,鑒於夷男在唐滅東突厥之戰中助力甚多,兼則在公主下嫁之事中確有愧疚,於是在遼東戰場為夷男舉哀,以表悼念之情。

這也是大唐最後一次對薛延陀表示善意,接下來薛延陀要面對的,即將是唐軍滾滾而來的馬蹄和雪亮耀眼的馬槊!


貞觀十九年(645年)九月,薛延陀汗國真珠可汗乙失夷男病亡,其子拔灼殺夷男長子曳莽,自立為汗,號頡利俱利薛沙多彌可汗。

多彌可汗為人暴虐,刻薄寡恩,部眾多有被其無辜殺害者,薛延陀內部群情惶惶,統治已有不穩之象,史載「薛延陀多彌可汗,性褊急,猜忌無恩,廢棄父時貴臣,專用己所親昵,國人不附。多彌多所誅殺,人不自安。

貞觀十九年(645年)十二月,拔灼為轉移內部矛盾,趁唐太宗率唐軍主力在遼東攻伐高句麗之時,率軍入寇河南(黃河以南),攻打夏州(今陝西榆林)。薛延陀軍一路南下,直面駐紮在夏州以北的金山道的唐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統領的降唐突厥軍。

執失思力假意抵禦不住,逐步後退,將薛延陀軍誘至夏州境內,並在此會合領命而來的左武侯中郎將田仁會,合兵設伏,於夏州大敗薛延陀軍,乘勝追擊六百里,深入大漠,於漠北閱軍後,揚威而凱旋。

貞觀十九年(645年)十二月二十五,唐太宗下詔,以薛延陀來犯為由,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徵發朔,並、汾、箕、嵐、代、忻、蔚、雲九州諸軍鎮守朔州(今山西朔縣);令右衛大將軍代州都督薛萬徹、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徵發勝、夏、銀、綏、丹、延、躑、坊,石、隰十州諸軍鎮守勝州(今內蒙古准格爾旗東北黃河南岸十二連城);令勝州都督宋君明、左武侯將軍薛孤吳,徵發靈、原、寧、鹽、慶五州諸軍鎮守靈州(今寧夏靈武);再命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徵發靈、勝二州的突厥依附軍,以備薛延陀再次來犯,與李道宗等軍相互呼應。


貞觀二十年(646年)正月,拔灼再次率軍來犯,入塞後,得知唐軍已高度戒備,防範嚴密,一時間躊躇未決,頓兵於夏州,不敢貿然進攻。正月初八,唐夏州都督喬師望、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率軍主動出擊,大敗薛延陀來犯之軍,俘二千餘,獲牛馬無數,薛延陀多彌可汗拔灼乘輕騎狼狽北逃。

此時,經之前數敗,及平日拔灼倒行逆施,殺戮部中貴臣,專寵己信之故,薛延陀內部早已離心離德,汗庭凝聚力所剩無幾,拔灼的統治行將崩潰。

原依附於薛延陀的回紇首領吐迷度,見薛延陀即將土崩瓦解,乘勢自立,並聯合仆骨、同羅諸部,合兵進攻薛延陀,多彌可汗大敗,部眾也被回紇兼并大部。

貞觀二十年(646年)六月,唐太宗見掃平薛延陀時機已到,於六月十五詔命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為瀚海安撫大使,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率突厥本部兵,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統領涼州及胡族兵,代州都督薛萬徹、營州都督張儉各率大軍,分兵五路,齊頭並進,進攻薛延陀。多彌可汗眾叛親離,大勢已去,部眾已做鳥獸散,率數騎倉惶而逃,投奔阿史德時健部。

回紇見拔灼已成落水狗之勢,為消滅後患,同時也為向大唐示好,遂發兵進攻阿史德時健部,盡滅其部,並獲多彌可汗拔灼,當場處決。其他薛延陀宗族也被屠戮殆盡。薛延陀餘眾七萬餘躲避回紇追殺,紛紛潰逃,竄回故土途中,擁立夷男之侄,咄摩支為汗,號為伊特勿失可汗。

咄摩支遣使上書唐廷,請求在郁督軍山(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東支)北麓駐牧,以為大唐北屏,守護邊疆,永不言叛。唐太宗並不相信咄摩支鬼話,鐵勒九姓諸部同樣也不服咄摩支所立。

唐太宗派尚書右僕射英國公李績和兵部尚書崔敦禮前去漠北,統一指揮戰事,並指示「「降則撫之,叛則討之。


六月二十二,李勣率二百騎兵到達鐵勒九姓部,招九姓諸部健壯,屯兵於郁督軍山,招撫薛延陀殘部。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不肯降服,率親衛南逃荒谷之中,意欲頑抗到底。薛延陀大酋名梯真達官者,率眾前來,言明歸降,實為保存實力,圖謀日後唐軍撤兵後東山再起,李勣擒之。

唐再遣通事舍人蕭嗣業前往招慰咄摩支,軟硬兼施之下,咄摩支只得歸順。但其餘部眾猶陰持左右,首鼠兩端。

李勣得報大怒,縱鐵勒諸蕃兵討擊,斬首五千級,俘虜三萬餘。七月十七,咄摩支被帶至京師長安,授右武衛大將軍,薛延陀汗庭被掃滅。

同月,江夏王李道宗率兵越大漠,薛延陀殘部首領名阿波者,率數萬人繼續抵抗。李道宗擊敗其部,斬千餘人,乘勝追擊二百里,薛延陀餘部徹底滅亡。回紇、拔野古、同羅、仆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斛薛等鐵勒十一部酋長相繼前來軍前,請求歸附唐朝。求置唐官,同為編戶,並設州郡。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在漠北相繼設置八府十五州,以附唐各族酋長為都督、刺史,置燕然都護府,管理當地,大唐北部北部邊境從此安定!

全文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