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6位皇帝的「歸宿」與13陵的地點

古牛品史 發佈 2020-01-08T13:19:22+00:00

文章來自企鵝號每個皇帝死後都有屬於自己的「歸宿」,今天一起來看看明朝16位皇帝的「13個歸宿」-十三陵。大明朝先後16位皇帝。首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於南京。其次,建文帝,被朱棣奪位後,據說出家當了和尚。晚年後回到宮中,死後被葬於北京西山紅山口附近。

文章來自企鵝號

每個皇帝死後都有屬於自己的「歸宿」,今天一起來看看明朝16位皇帝的「13個歸宿」-十三陵。


大明朝先後16位皇帝。首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於南京。其次,建文帝,被朱棣奪位後,據說出家當了和尚。晚年後回到宮中,死後被葬於北京西山紅山口附近。第七個景泰帝朱祁鈺,因奪門之變臨死被他哥哥明英宗降為成王,葬在西山。

除此以外,從永樂帝朱棣到崇禎帝朱由檢的十三個皇帝,都葬在北京昌平,因之稱其為明十三陵。這是一塊英明睿智與昏庸不才錯落其間,太平盛世和動盪不安縱橫交織的土地。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區天壽山南的山谷中,陵區當中是盆地,四面環山,僅西南方向山脈中段,形成一個缺口,像是咬了一口的麵包圈,那個豁口便是進出陵區的入口。

陵墓群以天壽山主峰下永樂帝的長陵為中,其他12座各以一個山頭做背景,分列在東、北、西三面的山腳下。13座陵墓橫亘30里,方圓120公里。遠觀群峰環抱,近看各依一山,互相呼應,氣勢雄偉。

作為前奏,陵區入口外1公里處有一巨大的漢白玉石牌坊。此牌坊建於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總寬29米,高14米,面闊五間,有11個大小各異的屋頂,即所謂"五間六柱十一樓"。

牌坊夾杆石上浮雕的雲龍極為精美,是我國現存體量最重的石牌坊。牌坊當中的一間正對天壽山的主峰和陵區入口的大紅門,可知總體布局是經過仔細推敲的(見彩圖"明十三陵的石牌坊")。


大紅門是一座單檐歇山屋頂的磚砌建築,高踞一崗之上,東、西面有龍、虎兩座小山夾峙。大紅門內的碑亭是一座重檐歇山屋頂的方形磚砌建築,建於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裡面近3000字的《大明神功聖德碑》是用了10年的工夫才刻完的。碑亭四角輔以四個華表,以增加碑亭的氣勢。其柱身浮雕盤龍優美生動,雕刻之精細無以復加,與皇宮前的華表同為明代前期之傑作。

碑亭以北即為明宣德十年設置的長陵神道,蜿蜒800米長的神道兩旁成對地設置了兩立兩蹲的4頭獅子、4頭解豸、4匹駱駝、4頭大象、4個麒麟、4匹馬。然後是4名武將(二老二少)、4名文臣、4名勛臣。他們統稱為「石象生"("明十三陵神道的石象生")。

作為序曲的結束,神道最北端是一石牌坊式的龍鳳門。再向北,地勢漸低,從廣闊的河灘上,你便可以看到一叢叢密林簇擁著紅牆黃瓦的方城明樓。望著它,真好似在欣賞一幅長長的山水畫卷。

越過河灘上的兩座橋,逐漸走上了長陵所在的山坡。長陵是明朝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的墓。因他是遷往北京後的首個皇帝,在整個陵群里是絕對的重要。長陵前半部分平面是矩形的,用以祭祀,以棱恩殿為主。

後半部分平面為圓形,是陵墓部分,以寶頂和前方的明樓為主。整個陵墓最前面為陵門,門內是一橫長形庭院,東西兩側原有的神廚、神庫沒有留存下來,但碑亭一座尚在。亭內石碑石質潤澤,雕刻生動,在明陵諸碑中是罕見的。


正北面坐北朝南的棱恩殿面闊9間,進深6間,用了建築等級很高的重檐廡殿頂黃琉璃。它建在3層高的漢白玉台基上,殿前雲龍御路雕工古樸嚴謹,應是明初原物。此殿有內柱32根、檐柱30根。最當中的4根柱子直徑達1.17米,高度12米,每根柱子都用整根香楠木製成,中間4柱飾以金蓮花。

棱恩殿後面是內紅門,再向里則是重檐歇山屋頂的方城明樓。它的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長35米,高15米,中間有門洞,樓內有一巨大石碑,當時曾用硃砂描畫碑上的雲氣,故稱此碑為"硃砂碑",至今朱色依稀可辨。方城前有石桌,上有石香爐、燭台、花瓶等共5件,稱"石几宴",方城後連接四周砌磚的寶城。

明代前期施行活人殉葬制,皇帝死後不甘寂寞,要他的妃子們在地下相伴。朱棣的陪葬妃子有16人之多,其中8個葬在德陵東南角的"東井"里,8個葬在定陵西北的"西井"里。鑒於殉葬過程相當殘忍,因此明史中對其細節秘不外傳。

第四個皇帝明仁宗(年號洪熙)在位不到一年就死了。獻陵是他兒子朱瞻基在天壽山的西邊給他修建的,其布局仿長陵。仁宗在遺詔中說:"朕臨御日淺,恩澤未給於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崇儉約。"朱瞻基尊奉遺詔,親定獻陵規制,僅用了3個月就讓老子入土為安了。

明宣宗(年號宣德)是第五個皇帝。他既然欽定了他老爸獻陵的規模,自己當然不能鋪張,他的最陵不比獻陵大多少。宣宗在位時曾對整個陵區進行了修整,主要是建了長陵功德碑和有著石象生的神道,從而奠定了十三陵的基本規模。

裕陵的主人明英宗7歲登基,是第六個皇帝,年號正統。臨死時他留言,從現在就廢除宮妃殉葬,這給英宗皇帝死後的形象增加了光彩一筆。

第八個皇帝明憲宗(年號成化)一生只寵愛比他大19歲的萬貴妃,為了她耗盡祖宗留下的七窖金子。成化二十三年春,萬貴妃離世,憲宗感嘆:"萬侍長去了,我也要去了!"是年秋8月他果真死了,年僅40。他的陵墓茂陵極力鋪張。1935年,政府普查十三陵,發現「唯茂陵今獨完好"。


第九個皇帝明孝宗朱祐槿(年號弘治)是他爸爸憲宗與使女紀氏所生。

明武宗(年號正德)是第十個皇帝,也是明朝最荒誕的皇帝。在位16年,寵信小人,專事遊樂,不無朝政。死後葬康陵。康陵所依的金嶺山被戲稱為"蓮花山",暗指此人"戀花"。

第十一個皇帝明世宗(年號嘉靖)迷戀方術,寵信道士,且用宮女的內臟做煉丹原料,這引起了官女們的強烈反抗。這個煉丹皇帝在位45年,死於丹藥中毒,埋在永陵。永陵背依陽翠嶺,其壯麗景致甚於長陵,明樓全部用石頭砌成,所用花斑石質地極堅,歷經400餘年其稜角猶如新琢。

第十二個皇帝明穆宗(年號隆慶)是嘉靖的三子,因長期受壓抑,使他比較約束自己的舉止並接近百姓,在他5年多的當政期間能夠重用張居正等賢臣。好景不長,35歲時穆宗就因中風離世。他的陵墓昭陵現已修整一新對外展示了。

昭陵是1987年修復的一組完整的陵寢建築。最前面的明樓內有無字碑一塊,用一巨大的品層馱著,然後是陵恩門、陵恩殿,然後是寶城。陵恩殿是每年祭祀死去的皇帝用的。巨大的供桌上供有106道菜,桌後的四把太師椅分別是穆宗和他的三個皇后、貴妃的靈魂坐的。

殿內40根巨大的柱子高近10米,承托著重檐廡殿的屋頂。想當初,這些柱子都是金絲楠木的,近年重修時楠木早已沒了蹤影,倒是美國友好人士捐贈了40棵紅杉樹,解了咱們的燃眉之急。

第十三個皇帝明神宗(年號萬曆)是明朝享國最久的一個。他統治的年代是明朝走向滅亡的開端。他的陵墓定陵始建於明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花費了白銀800萬兩,歷時6年,於公元1590年基本竣工。定陵在長陵西南方大峪山下,面東。它的規模之宏大,單看地宮就可見一斑了。定陵地宮是十三陵中找到的地下建築。它是在1956年農民挖地時被發掘的。


第十四個皇帝明光宗(年號泰昌)與乃父相反,只當了一個月皇帝就死了。光宗死的匆忙,沒來的及為自己建墳,原來給景泰帝準備的墓空著,於是就把他葬了進去,這就是慶陵。

第十五個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天啟)又是個怪物。他有兩大嗜好。一是做木匠。在他刨木頭創的正起勁時,掌權的太監魏忠賢不論向他請示什麼,他都不耐煩地揮揮手:"你看著辦吧!"二是無限信賴客氏。某日在西苑划船,熹宗被風掀到了水裡,連驚帶嚇生了重病。兩年後,當了七年糊塗皇帝的熹宗便一命鳴呼,葬在倉促修建的德陵里。

熹宗朱由校15歲即位,22歲就死了。按說22歲已進入青春期了,可以有孩子了,可他偏偏無後。臨死讓他五弟朱由檢繼承帝位,這就是明朝第十六個,也是末代皇帝明思宗(年號崇禎)。

崇禎在風雨飄搖中度過了16年,竟忙得沒工夫修自己的陵墓,終於落得個煤山自盡的下場。他死後,一個叫趙一桂的太監收了皇帝皇后的屍體,集了點兒資,把一年前死去的崇禎愛妃田貴妃在十三陵西小紅門外鹿馬山下的墳刨開,將崇禎擠在當中,皇后、貴妃一右一左草草埋了。

後來清朝的順治皇帝為收買人心,又捨不得自己掏腰包,用民間集資來的錢修了個像模像樣的陵墓,把已然化為白骨的帝後們埋了進去,這就是思陵。

以上就是十三陵的基本情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