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了解明朝宦官專權|一個宦官讓明朝陷入困境?

古牛品史 發佈 2020-01-08T13:24:27+00:00

文章來自企鵝號明朝宦官擅權,始作俑者是英宗的「先生"王振。明英宗為太子時。東宮的講官不是大學士,而是略通文理的宦官王振。英宗寵信王振,言聽計從,御駕親征,在土木堡成為也先的俘虜。奪門之變,英宗復辟,二度為帝,不能忘情王振。因土木堡之變身亡的王振在廟中安享香火供奉。

文章來自企鵝號

明朝宦官擅權,始作俑者是英宗的「先生"王振。明英宗為太子時。東宮的講官不是大學士,而是略通文理的宦官王振。英宗寵信王振,言聽計從,御駕親征,在土木堡成為也先的俘虜。

奪門之變,英宗復辟,二度為帝,不能忘情王振。因土木堡之變身亡的王振在廟中安享香火供奉。

漢、唐、明是歷史上受官為害最烈的三個朝代。尤其是明代,宦官之禍貫徹始終。朱元璋登基時,意識到宦官擅權的危害,嚴加控制。


在明朝宦官的人數在百人上下,官職不過四品,不能讀書識字,不能擔任內外文武官職,不許穿著朝服,並在宮殿中樹立「宦官不得干政,預者問斬"的鐵匾,宦官從此成為內廷的雜役。

然而,明朝政治體制所存在的缺陷卻培植了宦官專權的根本。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集大權於一身,帶來行政上的難題,皇帝一人不可能處理如此多的政務。

為解決這一問題,作為皇帝秘書班子的內閣權力逐漸增大;同時作為內閣閣臣的約束力量,宮廷宦官的權力也相應增大。宦官干政的禁忌逐漸放鬆,最終成長為明朝政壇的重要力量。

首先允許宦官掌握文化的是明宣宗,他設立內書堂,請通曉經史的大學士陳山擔任教師,以後宦官讀書成為定製。宦官經過培訓,學會讀寫,一些資質上乘的人,成為皇帝處理政事的幫手。


洪熙、宣德以後,司禮監的太監通過參與票擬取得參政大權。票擬的具體程序是,內閣大學士用墨筆對朝臣的奏章提出初步的處理意見,經由皇帝最後裁定,由司禮監太監用紅筆寫出,稱為朱批。

據劉若愚《酌中志》記載,明代後期的票擬、朱批的具體過程大致如下:章奏由外廷有關部門送到宦官十二房之一的文書房登錄,拿給了司禮監,司禮監太監看後,交給皇帝,皇帝審閱後送回到司禮監,由文書房送內閣票擬。

司禮監若認為票擬可行,則奏明皇帝後,批紅,發到外廷執行。司禮監若不同意內閣的處理意見,可發回重票,或不經過內閣,直接批上意見交由朝中官員執行。在這一過程中,司禮監的掌印或秉筆太監有可能假傳聖旨。

內閣大臣的奏章需經皇帝朱批確認才能執行,秉筆太監成為皇帝的代表,宦官的權限超越了內閣學士。一些閣臣因而依附手握重權的太監,如正德年間焦芳依附劉謹,萬曆初期張居正與馮保結成聯盟,否則,政令難以貫徹。

此時的上等太監,已不僅僅是宮廷的清潔人員,而是強大勢力的代表。宦官的另一重大責任是監督外廷官員。明朝皇帝相信朝中大臣各為其家,全有私心,只有宦官無家無室,才能一心為國,崇禎帝就曾多次明確表示這一態度。


明成祖靖難之役,搶得侄子建文帝的天下,為壓制朝中大臣,設立由宦官主持的特務機構東廠。明憲宗增設西廠,權力接連操控在宦官的手中,外廷大臣的行動,都會傳到皇帝的耳中。

太監能夠監督大臣,還能監視軍隊、邊關重鎮、沿海碼頭、地方政府等,無處不在。史稱明末太監人數達到十萬,雖然有所誇張,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數之多。

明代太監之禍始於王振,烈於劉謹,極於魏忠賢。王振是河北蔚縣人,曾是儒士,當過教官,因前途無望於永樂年間自宮,進入紫禁城,曾擔任官人的教師,被尊稱為"王先生"。

宣德年間,宣宗命其陪太子朱祁鎮讀書,沒有為太子另擇良師,英宗即位後一直稱呼他為"先生",受王振的影響極深。王振宣德年間升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成為首席太監。

宣德十年(1435),宣宗去世,朱祁鎮繼位,年僅九歲,由孫太后全權處理政事,太后信任內閣大學士、元老重臣楊士奇、楊榮、楊薄等人,對王振心存戒心,曾召王振入宮,想殺了他以絕後患,因英宗與諸大臣下跪求情才免去一死。


一開始王振小心謹慎,贏得太后與朝中重臣的好感。此後王振日漸跋扈,開始過問政事。正統六年(1441)十月,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修建完工,英宗宴請百官,依禮宦官不能赴宴,王振不僅從中華門正門赴宴,還得到群臣躬身迎候的禮遇。

正統七年(1442)十月,太后去世,閣臣換人,英宗親政,王振掌握大權。他將朱元璋所立鐵牌移出宮外,王振的侄子王山當上錦衣衛都督同知、王林擔任錦衣衛指揮檢事。

王振大興冤獄,殺害反對派侍講劉球、宦官張環、錦衣衛王永心等人;百官稍有不敬便大禍臨頭,御史李鐸因不肯下跪而充軍鐵嶺衛。

百官無不屈膝,公侯勛戚無不奉承,稱王振為"翁父"。王振佛,正統十三年(1448)重修慶壽寺,征軍民萬餘人花費幾十萬兩白銀,京中歌謠:竭民之膏,勞民之髓,不得遮風,不得避雨。

為宣揚英宗的文治武功,王振發動"麓川之戰"。1437年,雲南麓川宣慰使思任叛亂,三年後被平定,思任發表示願意進貢謝罪。


正統十四年(1449)二月,瓦剌部貢使人數達到二千餘人,虛報成三千,王振卻出爾反爾,要求禮部官員按實際人數進行賞賜,並且減去馬價的五分之四。也先知道後大怒,藉口是明朝撕毀婚約,於是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軍大舉入侵。

也先親自帶領一路,攻陷了大同,各處邊關要塞,接連陷落。王振為壓服群臣,唆使年輕的明英宗親自出征。開戰幾天內,明軍大敗;英宗被也先俘,五十萬大軍居然死亡大半,王振也被護衛將軍樊忠杖斃,土木堡之事件震驚朝野,險些釀成大禍。

事後,擁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是為景帝,也先挾持英宗以令明朝的計劃未獲成功,明朝逃過一劫。

王振並未因此被遺忘,英宗復辟後,為王振恢復名譽和官爵,用木頭刻成王振的身體,招魂祭葬。王振被供奉在智化寺,享受香火。在明朝,宦官擅權,王振是始作俑者,王振之後,後繼者不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