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數字流沙中建一座金字塔?——區塊鏈的黃金邏輯

藝術商業 發佈 2020-01-08T14:48:51+00:00

​所有嶄新的事物起初都是令人十分詫異且迷惑的,但往往在我們還來不及理解它們的時候就已經變得稀鬆平常了。比特幣及背後的「區塊鏈」技術在短短几年間就從極客領域發展為一個萬眾矚目的獨角獸技術,然而其本質究竟是什麼?今天,流沙一般的數字世界難免讓人產生不安,人們心中仍然需要一個錨定物。

​所有嶄新的事物起初都是令人十分詫異且迷惑的,但往往在我們還來不及理解它們的時候就已經變得稀鬆平常了。比特幣及背後的「區塊鏈」技術在短短几年間就從極客領域發展為一個萬眾矚目的獨角獸技術,然而其本質究竟是什麼?今天,流沙一般的數字世界難免讓人產生不安,人們心中仍然需要一個錨定物。區塊鏈誕生於資訊時代,但它背後也隱藏著如黃金一般古老的價值邏輯。

每一個時代的每一種文明,都需要某種能象徵永恆的東西,來對抗那必然的時間流逝和世事無常。

埃及人的金字塔,希臘人的雅典衛城,羅馬人的西斯廷教堂,秦人的兵馬俑……都仿佛某種屹立於時間中的形式和秩序,來抵禦那些瀰漫在文明背後的混沌和虛無。那些人們公認的「價值」與「美」,無論是宏偉的建築、深邃的藝術、閃耀的黃金,都必須基於一個群體內部所凝練的共識和共鳴,對於任何文明的延續來說,某種能夠對抗時間的一致性都是必要的。

每張一美元紙鈔的背面,都印著這樣一個未完成的金字塔。塔身有十三層,代表美國建國伊始的十三個州。金字塔頂端是上帝的「全視之眼」,呼應 著 旁 邊 的 拉 丁 文「Annuit cœptis」, 即「上帝保佑我們的行動」。金字塔底部的拉丁文「Novus Ordo Seclorum」意思是「新時代新秩序」,象徵著新時代的美國精神既與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一脈相承,又將以嶄新的形式和秩序屹立於這片新大陸上。

與此同時,人們又不得不以越來越快的腳步與時間共舞,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都在催促人們不斷前行,仿佛只要稍微停頓,就意味著一種倒退。隨著信息技術將人類社會帶入數字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已經成為萬物的尺度,全世界都被數位訊號連接到一起,又同時向四面八方飛速散開。在這個不斷聚合又不斷流動的數字世界中,那些能夠抵禦時間的價值與美似乎都在慢慢失去錨定物。


一切仿佛流沙,吹不盡,也留不下。

比特幣的誕生

2008 年年底,美國次貸危機所引起的金融海嘯以其翻天覆地的力量席捲全球,毀滅了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 10 倍的人類財富。人們突然發現,原來房價、股價甚至於像「雷曼兄弟」這樣曾經屹立於世的金融王國,都可以如同流沙一般灰飛煙滅。在全球範圍內,拉丁美洲通貨膨脹的惡性發展、賽普勒斯強制徵收存款稅、希臘的債務危機等等事件,都不斷掀起了人們對國際金融系統的信任危機。即使在美國這樣最發達的國家,當你走在城市的街頭,看著一個個由於無法償還貸款而被銀行強制收回的空屋、破碎的玻璃、荒蕪的庭院,感受著這些家庭離去時的落魄景象,你就不得不意識到,全球金融這座看似宏偉的金字塔,原來是建立在一個多麼脆弱的根基上。


有挑戰就會有應戰。


就在這時,一種全新的「貨幣」—— 「比特幣(Bitcoin)」悄然誕生於這個世界上。比特幣於 2008 年年底在一篇網絡論文中問世,僅僅用了幾年的時間,就從一個信息科技領域鮮為人知的概念,發展成為一個頻繁出現在大眾媒體上的「熱詞」。與此同時,比特幣底層的「區塊鏈」更是成了信息科技領域的「獨角獸」,幾乎被神化為一種可以「包治百病」的顛覆性技術。到了 2019 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政府、機構都開始擁抱區塊鏈,從 Facebook 6 月宣布創立 Libra 數字貨幣,到中國 10 月宣布「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都使這個比特幣背後的「技術」成為人們熱烈追逐和研究的對象。然而數字貨幣及區塊鏈技術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在大眾媒體、政府、機構及學術研究共同匯聚而成的信息洪流中,真知灼見隱藏在各種奇談怪論中。

脆弱的價值基礎

其實,當我們揭開比特幣和區塊鏈那一層層以「技術話語」包裝的外衣,就會發現它們背後的邏輯如同人類歷史中出現過的所有價值載體一樣,都是為群體的共同意識尋找一個能夠如金字塔般屹立於時間洪流中的形式和秩序。


作為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去中心化數字貨幣」,比特幣是人類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個全新的物種。實際上,它是在嘗試通過一種全新的形式和手段來「模擬」黃金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價值載體及基本邏輯。


1973 年,美國的著名思想家丹尼爾・貝爾在《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中指明:「如果說工業社會主要以『能源』為中心的話 , 那麼後工業社會就是一個以『信息』為中心的社會。」信息日益成了「價值」「差別」和「意義」的載體,誰能夠控制信息,誰就擁有了組織及分配社會資源的權力。然而,不同於真實的黃金等貴金屬,信息作為價值載體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就是它並沒有任何物質基礎,其本身是一種可以被隨意更改的「虛擬的」存在。因此,如果要人們對財產等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性達成共識,就必須依靠某個權威的中心化機構,來負責集中記錄、管理並維持數字化信息的可靠性。


拿電子貨幣(E-money)來說,在比特幣誕生以前,全球網絡貿易所使用的電子貨幣實際上就是各國法幣的數字化形式,目的是通過數字化手段在網際網路環境中實現基於法幣結算的交易。然而,電子支付不同於真實在場的面對面支付,當具備物質形態的貨幣(黃金或紙鈔)從付款人轉移到收款人手中,付款人就很難擅自逆轉這筆交易,或者把同一張紙鈔付給兩個人。在網際網路環境中,貨幣的交換僅僅是「信息的流動」和「數字的變化」,因而完全是「可逆的」。因此,在沒有制約的情況下,一個不誠實的人就可以通過複製或修改信息來重複支付同一筆錢,這也就是所有電子現金系統都必須解決的「雙重支付問題(Double Spending Problem)」。因此,在傳統的電子貨幣系統中,由於始終存在篡改信息的惡意動機,只有通過國家政府及其授權的銀行等權威機構作為人們共同信任的第三方,來集中管理一個「中心化帳本」,負責記錄、檢驗並管理人們的每一筆交易信息,才有可能克服電子現金作為一種信息的可複製性及可逆性,從而保證電子支付的有效性及不可更改性。然而,信息的集中化管理雖然能夠幫助人們實現交易,但這種基於信息黑箱的管理模式也會不斷導致權力的集中及濫用等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2008 年金融危機的一個最嚴重的後果,就是它觸發了人們對現有全球金融系統的信任危機,威脅著人們對既定社會經濟價值基礎的共識,從而撼動了全球金融體系這座看似高聳入天的摩天大廈。

「區塊鏈」真正解決了什麼?

如何才能使信息的可靠性脫離「人為控制」,獲得某種像自然界的黃金一樣公認的、不可更改的內在結構,進而建立起一座無法被任何個體因素及惡意動機所撼動的「數字金字塔」呢?這正是比特幣系統嘗試通過區塊鏈技術來解決的問題。


比特幣的很多特點在設計理念上都接近黃金,如其總量稀缺有限——比特幣的系統算法規定最高發行量為 2100 萬枚,沒有絕對的壟斷性——如同黃金般「天然散布」在世界各地,新幣的創造和發行機制——通過「礦機」進行密碼學運算來「挖礦」等等,都是在嘗試模擬貴金屬等商品貨幣的一些基本特徵,因此也經常被稱為「數字黃金」。然而,它必須從根本上解決信息缺乏「內在穩定結構」的基本特徵,同時用一種非集中化的方式來防止人們篡改信息。


比特幣的核心支撐技術「區塊鏈」,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就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打包為「區塊(block)」,再以「鏈條(chain)」方式連接而成的穩定信息結構。簡單來講,比特幣基於區塊鏈技術,第一次在一個虛擬的數字化網絡中,實現了人們對於某種信息結構延續性及一致性的共識。同時,這個結構不依賴任何個體或機構作為中心管理者,而是在一個公開網絡中由分散在全世界的參與者共同管理,從而避免任何集中化的、壟斷性的、由上而下的信息控制權,因此也被稱為「分布式共識」。

比特幣區塊鏈結構示意圖

摘自比特幣白皮書:Satoshi Nakamoto,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2008


這就好比人們要在一片數字沙漠中建一座金字塔,不依賴於任何包工頭,而是號召所有的參與者自發地為其添磚加瓦,從而通過一種去中心化的方式來建構人們對這座金字塔形態及秩序的共識。當參與的人和資源越來越多,這座金字塔就會越來越宏偉,從而越來越難以被任何個人或機構輕易推倒或毀壞,也就越能夠成為一個群體所公認的、恆久的價值載體。

為了在一個虛擬的數字世界中構建一座穩固的金字塔,需要藉助一系列數學、計算機及信息科學領域的關鍵技術,如密碼學、共識算法、對等網絡技術、虛擬機技術等等。然而,如何使人們自發地參與進來,並且貢獻自身的資源來構建這個系統,則需要引入經濟學的博弈機制和激勵機制。最重要的是,人們必須普遍相信,一座由大多數人「由下而上」自發建構的金字塔,比一座由少數人或機構「由上而下」搭建的金字塔,更能夠代表某種公認的價值。

一個新時代的老問題

必須強調的是,「區塊鏈技術」只是一種工具,可以用來建金字塔,也可以用來挖沙坑。自比特幣誕生以來,不乏上千種效仿並號稱能夠改進比特幣及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相繼問世。在這個魚龍混雜的生態系統中,大多數字貨幣都如流沙一般風吹即散,真正能夠如金字塔般屹立的可以說是寥寥無幾。比特幣之所以能夠實現一種類似黃金的價值邏輯,絕不僅僅是基於技術,更是基於人們對其制度、模式及理念的認同,還有隨著社會資源不斷聚集而形成的網絡效應。


隨著傳統金融體系進入了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數字貨幣這座金字塔之所以能夠拔地而起,在於它能夠基於數學和技術的中立性、理性思維的抽象性以及「公開平等」的全球競爭,使人們可以在最廣大的時空範圍內形成共識和共鳴,從而協調個體行為並促進互動。在這個意義上,比特幣等數字貨幣與黃金的價值邏輯一樣,都承載了某種能夠超越差異、跨越時空、駕馭變化的延續性和一致性。不同的是,數字貨幣不是人們在環境中「發現」的,而完全是由一個社會自發「建構」的。這種從黃金到信息、從具體物質到抽象形式的轉變,意味著我們已經真正地生活在一個數字宇宙中。


作為社會學主要的奠基人之一,埃米爾・塗爾干曾說:「隨著社會的不斷擴大,共同意識的性質也會產生變化。因為一旦社會覆蓋了非常大的範圍,共同意識就不得不被迫超越所有地方的差異,駕馭更大的空間,從而變得更抽象一些。在各種不同的環境裡,只有普遍事物才會具有某種共性。共同意識的對象已經不再是某種動物,而是某一類動物;已經不再是一泓泉水,而是泉水本身;不再是一片森林,而是抽象的森林。


在一個越來越數字化的時空中,如何才能對抗時間的流逝?也許我們只是在用全新的方法,去尋求一個古老的答案。


文/王語薇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學士及碩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博士、 CFA 特許金融分析師、(博士論文《信任的變革:以比特幣的興起為例》2019 年入選《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藝術商業》雜誌出版人

圖片提供 / Pixabay


《如何在數字流沙中建一座金字塔?— 區塊鏈的黃金邏輯》選自《藝術商業》12月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