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六國的暴君秦始皇到底有多殘忍

司空殘夢 發佈 2020-01-08T16:02:08+00:00

如果我給你這幾個事件——焚書坑儒、坑殺四十萬趙軍、阿房宮、長城。讓你去猜一個人。這類似於電視上那種綜藝節目的給你幾樣跟答案有關的東西讓你猜答案遊戲。當然我知道你的答案,這答案讀過書的人都知道的。即便沒有多少「文墨」的人也能猜得上來。對了,答案就是秦始皇!

如果我給你這幾個事件——焚書坑儒、坑殺四十萬趙軍、阿房宮、長城。讓你去猜一個人。這類似於電視上那種綜藝節目的給你幾樣跟答案有關的東西讓你猜答案遊戲。當然我知道你的答案,這答案讀過書的人都知道的。即便沒有多少「文墨」的人也能猜得上來。對了,答案就是秦始皇!當然這裡面坑殺四十萬趙軍與他無關。但後世還是有人把帳算在他頭上了,因為混淆了「秦王」的稱謂,提到「秦王」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史上的第一位皇帝,正是由他開始我們國家歷史才有了後來的所謂的「皇帝」這個職稱。 嬴政在世人的眼裡,是以個殘暴無比,不近人情的一個人。這幾乎就是教科書式的肯定。也許是這樣的,但是歷史上的事如果用專業術語來定論——那就是萬事不可以說絕了。 以人性來看,沒有好人壞人之分。這話有些含糊,容我解釋。「人之初,性本善。」一個人生來並不是大奸大惡的。作奸犯科也是心理的一個「欲」在作怪。「存天理,去人慾。」從大的方面說是行不通的。這點,明朝大儒王守仁先生提出過這個理論。是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只不過有的人的利益是建立在損害他人利益的之上。而有的人,只是本能的去追求點不損害他人或者很小的方面損害他人的利益。這就是僅有的區別。 公元前247年,嬴政繼承了王位,當時只能稱為「秦王」。由於年紀尚輕,13歲的秦王沒有親政的能力,暫由丞相呂不韋等人攝政。公元前238年,22歲的嬴政在秦的故都雍城接受了國君加冕儀式,正式成為大秦的「寡人」並親理朝政。印象中他的成長除了少年時期跟著當時並不得志父親受了點坎坷,之後父親繼承王位便一帆風順。其39歲時完成了中國的一統大業,讓原本四分五裂的華夏大地併為一家,實至居功至偉。 說到秦始皇,不得不說下《史記》。《史記》中記載秦始皇是個暴君。所以後世的印象肯定要延著這部歷史巨作的步伐走了,他就是個暴君!真的是這樣嗎?至少我不這麼認為,我知道我這麼一說要冒天下之大不諱,先請看官別罵,容小弟來給大家說幾句我的意見及推斷。  第一,《史記》成書年代是漢代。大家都知道,秦朝是被漢朝所替代的。你要說秦朝好,那置漢朝於何地?既然那麼好了,幹嘛還要推翻大秦呢?  第二,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要迎合當時的漢武帝的心態。眾所周知,司馬遷曾經一個「不小心」犯過寫得太實的錯誤而被漢武帝處以宮刑。  第三,歷史是勝利者的日記,秦始皇雖然不是亡國之君,但秦朝的滅亡與他是有著直接的關係的,也就是政治態度的問題,即便沒有秦二世,照他那樣的整法一樣要滅亡,只不過是個時間問題。抹黑前一個朝代的君主通常是後一個朝代統治者的慣用伎倆。  這三個理由也許還不夠充分,只能算是我一派之言,專業學者不同意可以指教。 說到秦始皇的「暴行」。 「 焚書坑儒」無疑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特別是學術界(儒家學說)。據說許多驚世的文學作品都被銷毀,實乃遺憾至極!為什麼不單說儒家學術其實沒有必要。當時整個社會推崇的就是孔老夫子的儒家文化,幾乎都在學這個。就是有些其他流派的學說也是在儒家思想中演化而來,所謂換湯不換藥乎!這套思想一直延續至今,真可謂影響深遠。這裡對孔夫子表示致敬!  這麼看來,秦始皇著實是做了件天理不容的壞事。可問題是?「焚書坑儒」肯定會引起不良的社會反應。嬴政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堅決這麼做? 在下這個結論前,先說一個某材料記錄的關於嬴政本人的事。說嬴政親政前呂不韋位立宰輔,權利達到了頂峰,嬴政要親政必須向他「要」權。話說要點金銀、要點地位、要點奴僕甚至要某個人的性命這些對於掌權者來說都不是沒有商量。但要權這可是大事,搞不好流血掉頭都是有可能的,沒有公認的理由和足夠的實力是不敢貿然開口的。政治鬥爭中誰都把權利視為自己最大的籌碼,這權利當然是以軍權為主。呂不韋當時攝政,這些大權幾乎一手抓,秦王都是被他捏著玩的。但事實告訴人們,嬴政是個聰明人,而且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當著滿朝文武只用了一句高明的「反問句」。這句話是:你對秦國有什麼貢獻?你憑什麼配享河南十萬食邑?這突如其來的一句話明顯超出了當時嬴政年齡所能表及的水平面,平日裡唇槍舌劍的呂不韋還真的無法反駁,只得乖乖交出權利。 嬴政親政後對呂不韋還是不放心,時時感受到他的威脅,但又苦於找不到正當的藉口去收拾他,只能忍氣吞聲。也許是老天要亡呂不韋,嫪毐案的爆發,讓嬴政找到消滅呂不韋的突破點。其實嫪毐案本沒有後來發生的那麼大,只不過是太后與嫪毐通姦。嫪毐利用與太后的這層關係大肆搜刮錢財,買賣官職。說白了就是個腐敗案。當然呂不韋也逃不了干係。因為嫪毐是呂不韋「介紹」給太后的。看來有名望的人就是不一樣,連「皮條客」做得都這麼高級。職場混亂啊!但憑呂不韋的名位,這罪名是不足以要他性命的。但嬴政做出了充分的想像,堪稱一個頂級的「想像家」,他認為,呂不韋利用嫪毐給他廣納門客,意圖不軌。這下就要了呂不韋的命了,他最後倒也識相,畏罪自殺了。 從這些事看出嬴政是個聰明、有主見也善於謀劃的人。他還敢做出「燒毀儒書,活埋儒士」的事嗎?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說來湊巧,先前不久,整理資料間,看過一則關於「焚書坑儒」的文章。說當時秦國剛統一六國,國內人心並不穩,各地居心不測的人不在少數,打著「復韓」,「復趙」等等口號的人不在少數。一些有文化的人也利用這個機會大肆興書宣揚。這種情況下,秦始皇當然要做的應對就是屠殺這些威脅他統治的人並禁絕反叛文章。 這一舉動在後來的漢朝得到大勢宣張,於是就有"焚書坑儒"的歷史悲劇。 阿房宮,傳說是秦始皇為一個名叫「阿房」的美麗女子而建造的一座極盡華麗的宮殿。 看來始皇真是一個浪漫的人吶!當然這不可信,史料也沒有明確這個說法。但不幸的是,秦末為項羽焚毀,沒有留下考證的證據。 據說大火燒了數月。照這麼算來,大興安嶺也經不住這麼燒的啊!這阿房宮的規模應該不下於一座2級城市了。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這樣的宮殿還真的不好說。亦有文獻顯示阿房宮非始皇一人建造。《三輔黃圖》記載:「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先不論這個誰建造的問題,重點是這座宮殿的規模問題,因為這關係到秦始皇的荒淫程度。 好在近年來,有考古人員對阿房宮遺址進行勘測。並得出數據:阿房宮為長方形夯土台基,西起長安縣紀陽鄉古城村,東至巨家莊,經探測實際長度約為一千三百米,寬四百二十多米,最高處高約七~九米,是中國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夯土建築台基,現存的長約七百多米,寬約五十餘米,高已經沒有了。可惜毀於戰爭,只殘存了這麼點,中華之不幸唉! 這樣一來,阿房宮的面積幾乎也出來了,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大。歷代君王也都能造的起這樣的宮殿。至於為什麼有史書將阿房宮的規模擴大到無法想像的地步,還是上面說的,抹黑論也! 通過這個可以影射秦始皇糜爛的私生活。昏君,暴君不都是這樣的嗎? 關於長城,不得不說是中華文明的驕傲。我們讚嘆它的背後亦有著很多故事。自古以來,北方遊牧民族都是南方王朝的一大威脅。當然這話是說以前,今天的北方民族是我華夏五十六個民族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我們大中華人,永遠不可質疑。未免褻瀆北方民族,以下對北方民族稱「中國北方」。 自古以來,中國北方多以出騎射俱佳的兵種——騎兵。平原上阻擊騎兵幾乎是十分困難的事。但要以高城築物與他相抗自然壓力要小許多。秦始皇深具遠見,他意識到這點,這就有了後來的長城。雖然,以後朝代也都有過修建或擴建過,但遠不及秦長城的名氣和氣魄。為此秦始皇付出了代價。按理說長城就是秦朝最終滅亡的根本理由。 後世許多學者認為隋朝開大運河和秦建長城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出一轍,甚至有人認為隋就是秦的翻版。的確是這樣的。但問題是,為了維護統治,這樣的工程必須要做,花再大人力都要做。沒有長城,中原地區不會安寧。沒有大運河,南方的糧食到不了北方。 長城和運河的工程宏大,可以說中國的史上之最。不管哪個朝代,誰建長城誰滅國,誰開運河誰倒台。可以說是動了國家的根基,徵用無數的民力以至人心渙散,各地起義不絕。至於有人會說明永樂期間也開過河道保證漕運,工程量也大。其實朱棣那僅僅是原有基礎上疏通改進河道,若讓他完全開條北京到杭州的河道來試試?能不能把明朝延續兩百七十六年還得兩說。 歷史是公正的,對每個人都有主客兩種評論,秦始皇亦是如此。 相信他的豐功偉績會被世人認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