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注意!這些都是身邊常見的一級致癌物!快告訴家人

三晉新視界 發佈 2020-01-08T16:06:35+00:00

癌症,除了與自身身體素質密切相關,也受外界環境直接影響。你知道世界上哪些東西致癌的危險性最高?離你最近的致癌物都藏在哪裡?這些表格告訴你。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按對人的致癌危險性,將致癌因子分成1、2A、2B、3、4共5類。

癌症,除了與自身身體素質密切相關,也受外界環境直接影響。

你知道世界上哪些東西致癌的危險性最高?離你最近的致癌物都藏在哪裡?這些表格告訴你。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按對人的致癌危險性,將致癌因子分成1、2A、2B、3、4共5類。

1類致癌因子,也稱之為「確認致癌物」,即有充分證據證明對人類有致癌作用。

截至2017年10月,1類致癌因子名單上共有124個成員!離你最近的主要是以下幾種:

黃麴黴素、甲醛、尼古丁、亞硝胺(前體物質是亞硝酸鹽,即亞硝酸鹽在特定條件下才轉化成亞硝胺)、苯並芘、檳榔、酒精。

接下來,我們逐一看看這些常見的一級致癌物都藏在哪裡!

一、 黃麴黴素:最強的生物致癌劑

1毫克黃麴黴素,就是致癌劑量!它是我們所知的最強生物致癌劑。

黃麴黴素的常見來源:

1、發霉的花生玉米

黃麴黴素藏在發霉的食物里,特別是澱粉含量高的食物里,花生、玉米等。我們常吃的大米、小米、豆類,尤其是在高溫濕潤的環境下,一旦霉變也會陷入它的魔爪。

2、變質的米飯

別以為做熟了就能放鬆警惕,變質的米飯是最容易產生黃麴黴毒素的!

3、發苦的堅果

瓜子等堅果的苦味正是來自霉變過程中產生的黃麴黴毒素,經常攝入會增加肝癌風險。

4、長時間的筷子筷子本身並不會長黃麴黴菌,未清洗乾淨的筷子裡卻容易隱藏澱粉,在潮濕、溫熱的環境下,容易霉變從而產生黃麴黴毒素。

5、劣質芝麻醬有些商家為了降低成本,用糠芝麻、癟花生甚至變質的芝麻、花生做原料,其中變質的花生中含有黃麴黴毒素。

6、土榨花生油小作坊榨油前最多粗粗過濾一下雜質,但黃麴黴毒素肉眼無法觀察到,沒有明顯霉變的種子也會含有,簡單的榨油工藝機無法處理。

二、苯並芘:可誘發多種癌!

動物實驗證明,長期吸入或食用含苯並芘較高的食物易誘發肺癌、肝癌、腸胃道癌症等。

苯並芘的常見來源:1高溫油炸食品多次使用的高溫植物油、油炸過火、爆炒的食品都會產生苯並芘。焦煳的食品中其含量比普通食物的要增加10-20倍。2炒菜油煙據測定,食油加熱到270℃時產生的油煙中含有苯並芘等化合物。最錯誤的做法就是:鍋里油冒煙了才放菜!炒完一道菜後,不刷鍋就接著炒!這兩種做法都容易產生苯並芘。3烤肉燻烤所用的燃料木炭,本來就含有少量的苯並芘,在高溫下它們便有可能伴隨著煙霧侵入食品中。另一方面,被燻烤的魚或肉自身含有的糖和脂肪不完全燃燒也會產生苯並芘。4油墨油墨中的炭黑含有幾種致癌性多環芳烴,尤其苯並芘的含量較高。有些食品包裝紙的油墨未乾時,會直接污染食品。很多人喜歡用報紙包著草莓、大白菜等保鮮,這樣更容易接觸到苯並芘。5汽車尾氣早晨不要到馬路上鍛鍊或散步,因為汽車尾氣中含有較多的苯並芘。

三、亞硝胺:有毒、間接致癌!

亞硝酸鹽進入體內會和胃內的蛋白分解物結合,形成致癌物亞硝胺。

亞硝酸胺的常見來源:1加工肉製品經亞硝酸鹽處理的食品,如香腸、火腿、培根的加工肉製品也含有亞硝胺類致癌物質,不能經常食用。2隔夜菜剩菜剩飯放久了會產生有毒物質,有些隔夜菜,特別是隔夜的綠葉蔬菜,非但營養價值不高,還會產生亞硝酸鹽。3醃製食物泡菜、鹹魚、鹹肉,這些高鹽醃製食物中含大量的亞硝酸鹽,在體內變為亞硝胺後有致癌性。4火鍋湯有實驗測定火鍋湯中胺基酸和胺類物質含量比較高,在加熱條件下極可能與亞硝酸鹽合成亞硝胺類致癌物。

四、 甲醛:致癌致畸!

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的研究表明,甲醛的釋放是一個緩慢而長期的過程。這一釋放期長達10~15年,會對人體造成致畸致癌的危害。

甲醛的常見來源:
1裝修中的勾縫膠曾有實驗顯示,材料用上脲醛樹脂黏膠,甲醛可能會留存很久。脲醛樹脂黏膠就是裝修房屋時用到的勾縫膠,被用於門窗、家具、地板等拐角、接合處。2劣質服裝在選購服裝時應該先聞聞有沒有異味。如果衣服上有刺激性氣味,這樣的衣服大多甲醛含量超標。3劣質仿瓷餐具劣質仿瓷餐具直接以脲醛樹脂代替密胺樹脂生產餐具,是用尿素和甲醛通過化學反應而形成,這種物質毒性大、容易溶於水並釋放甲醛氣體。

五、其他常見一類致癌物!

其他常見一類致癌物
1、尼古丁吸菸是肺癌的元兇。假設普通人患肺癌幾率為1,大量吸菸的人患癌幾率是普通不吸菸人群的17倍。

2、乙醇英國科學月刊《成癮》指出,酒精可以致癌,並且至少與七種癌症相關:口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結腸癌、直腸癌和乳腺癌。

拋開劑量談危害是不科學的

不是只要接觸就會致癌

但也要了解致癌物

把患癌的可能性從自身減到最小!

來源:健康時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