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拍不出BBC這樣好的自然紀錄片?

財智匯報 發佈 2020-01-08T16:35:26+00:00

為什麼我們拍不出BBC那樣的紀錄片?BBC自然歷史部(BBC NHU)的年度大片#七個世界 一個星球#落下帷幕,豆瓣評分9.7,又一次好評如潮。這時,我想問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為什麼BBC能拍出這麼好的自然紀錄片,而我們不行?某乎上也有這麼個討論。

為什麼我們拍不出BBC那樣的紀錄片?
BBC自然歷史部(BBC NHU)的年度大片#七個世界 一個星球#落下帷幕,豆瓣評分9.7,又一次好評如潮。這時,我想問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為什麼BBC能拍出這麼好的自然紀錄片,而我們不行?
某乎上也有這麼個討論。有位叫廖顯平 的網友吐了個槽:

BBC的思想是「Let me tell you an interesting story」,我們的台長指導思路是「讓我來拍個片子教育你們一下」。
確實,尤其是在5年前、10年前,中國的紀錄片大戶——公立電視台們——常常就是這麼個指導思路,尤其是在自然紀錄片領域。在21世紀之前,這種想法不打緊,畢竟那時在電視上也沒什麼可看的。但在這幾年,紀錄片是在和抖音、快手、慶餘年、電影院競爭關注時間,它如果不變成一種(有教育成分的)娛樂產品,能競爭過誰?
好在這幾年有些新的紀錄片製作方已經轉變了思路,做出了不少情懷滿滿、知識豐富但又娛樂性強的片子,尤其是和吃相關的那些個系列,相當好看。但是,中國人自己做的自然紀錄片,還是沒起來。
所以,我們還是不妨看看BBC NHU是怎麼做的。
《七個世界,一個星球》的第四集,有一個讓我印象特別深的段落。那是一種名為Jotus remus的澳洲跳蛛,其雄性的第三對足的末端有很多長毛,呈現出了一種槳狀的結構。雄跳蛛會潛伏在葉子的背面,然後欠兮兮的伸出槳狀的毛毛腿,在葉子的邊緣慢慢揮舞,吸引雌性的注意。
讓我震撼的還不是這段畫面本身。這種跳蛛,是2014年才被描述的新種,它們神奇的求偶行為,更是近年才被搞清楚。通常情況下,各種小蟲子在傳媒行業基本無法獲得關注。但BBC NHU的編導們,就是從浩如煙海的科研新聞中知道了這個新發現,然後拍下了這麼一個讓人想笑的戲劇性畫面。
如果對學界不熟,你就無法知曉這樣的故事。在BBC NHU的自然紀錄片背後,有許多科學家的支持,甚至他們的製片、編導、攝影師本身就是科學家,這是其成功的第一個原因。
有一個段子是這樣的:有誰比「貝爺」貝爾·格里爾斯的荒野生存能力更強?「貝爺」的攝影師。沒錯,攝影師是每一部紀錄片背後的英雄。在幾乎每一集《七個世界,一個星球》的末尾,攝影師們都亮了個相,他們訴說著拍攝的艱苦和感動,展示給我們被企鵝屎熏臭的大衣、叢林中的辛酸和希望。這一次,我們看到了這些英雄。
但紀錄片背後的英雄,並不止有這些攝影師,而是整個自然紀錄片行業。BBC NHU所在的英國小城布里斯托,是這個行業的聖地。自20世紀50年代BBC NHU在布里斯托成立以來,圍繞著他們,出現了很多專司攝影、後期、音樂、特效、器材生意的中小型企業,當地的大學開辦了自然紀錄片拍攝、製作的專業和課程,甚至全世界最大的自然攝影節WildScreen也在那裡舉辦。
在這樣一個熱熱鬧鬧的行業中,強烈的競爭無處不在,這又無形中推動了技術的進步。即使相對於西方其他的紀錄片製作方來說,BBC NHU的技術都是極為頂尖的。我有個記憶:大概在十幾年前,美國的紀錄片常以長焦鏡頭拍攝;而這時,BBC NHU的紀錄片就大量使用廣角鏡頭。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攝影師有辦法離動物更近,他們要不是更拚命,要不是擁有特別的技巧——2017年的《荒野間諜》系列,用了一大堆塞了攝像機的「仿真」動物,就是BBC NHU眾多「鬼點子」的一個集中展示。
BBC NHU成就了布里斯托的自然紀錄片行業,布里斯托的自然紀錄片行業也成就了BBC NHU。這是BBC的自然紀錄片成功的第二個原因。
除了BBC NHU自身的強悍之外,我們也要看看市場。有幾個問題想問問大家:你願意為自然紀錄片花錢嗎?願意花錢看嗎?花錢看過嗎?如果好的自然紀錄片能進入電影院線,你願意買票去看嗎?
這些問題的答案,在國內大概會很慘澹。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自然紀錄片就是央視免費播的《人與自然》,是小孩兒隨便看看的玩意兒,因此付費意願非常差。在國外,好的自然紀錄片上大熒幕非常常見,但在中國,近些年電影院裡播放自然紀錄片就沒有幾部。其中最火熱的一部當屬《我們誕生在中國》——然而,該片導演陸川特彆強調,這不是一部紀錄片,而是大電影。
如果沒有市場,那不可能建立起運轉自如的行業,從而會限制製作的水平,這又反過來會導致賺不到錢。與之對比,BBC NHU的自然紀錄片好,從而能掙到錢,掙到了錢又能拍更好的片子。這是他們能夠成功的第三個原因。
所以,如果你想看到更多更好的自然紀錄片,請為你喜歡的片子花錢。鈔票,是最好的選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