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力、畜力到水力、風力:歐洲中世紀磨坊的發展歷程

煙寒若雨 發佈 2020-01-08T16:44:04+00:00

磨坊對於現在的很多人來說,它是很陌生的,可能人們知道它是用來磨豆子製作豆腐或者是豆漿的,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它是怎麼使用的,也不知道它的發展歷程,更不知道它究竟有多少年的歷史。

磨坊對於現在的很多人來說,它是很陌生的,可能人們知道它是用來磨豆子製作豆腐或者是豆漿的,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它是怎麼使用的,也不知道它的發展歷程,更不知道它究竟有多少年的歷史。其實石磨有著很長時間了,事實上,古時候人們用石磨不僅僅是用來磨豆子,人們吃的麵粉和米粉也是用石磨加工出來的。

據有關資料考證,我國早在距今大約2100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使用石磨的記錄了。世界上有記錄的石磨出現在公元前三世紀,不只是我國,在古羅馬的時候也有使用石磨的記錄,不過與中國和土耳其的人力、畜力石磨不同的是,古羅馬的石磨是用齒輪作為傳動的水力石磨。可見古羅馬人還是很有智慧的。

磨坊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一項基礎服務設施,也是領主收益的重要來源。對於一項看重經濟效益的中世紀歐洲領主來說,磨坊的工作效率就是收入的速度,所以在磨坊的工作上,這些領主一直在下功夫,所以,在中世紀的歐洲,磨坊的發展是十分迅速。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中世紀歐洲磨坊的發展歷程。

一、人力和畜力磨坊發展

(一)人力磨坊的發展

中世紀歐洲的經濟提醒具體來說應該是屬於莊園經濟,莊園經濟是自然經濟的一種,翻譯到我國來也被稱為是「小農經濟」。當時的封建領主擁有自己的莊園,在莊園中使用農奴勞作,這些農奴一直在莊園勞作,一輩子沒有人身自由,而且這些農奴的後代也是農奴,也就是說這些農奴世世代代為封建領主服務。

這樣日子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直到公元九世紀到十世紀時,歐洲大部分地區法制崩壞,社會混亂至極,暴亂頻繁發生。為了應付早先的社會動盪及無政府狀態,出現了封建時代的權力結構,封建制度下的農業經濟占據了主要地位,大領主的權力也增加了許多。

農業是歐洲經濟的基礎,個人的土地所有權是地位的主要決定因素。農民們日復一日地與大自然進行漫長且往往失敗的對抗。當時歐洲大部分土地的質量都不高,包括無法耕種的多山、岩石地帶以及沼澤地區。小片的土地、地力耗盡的貧瘠土壤和傳統的農業技術限制了農作物的產量。

陡坡必須靠人工清理建築成梯田。農民用手「搖」犁耕田。不但如此,村裡還有些最初是由領主授予的公共土地。這些公共土地從經濟上來說是一種浪費,但是幾百年來,他們為無地窮人提供了必要的生存資源。此外在最好地情況下,農民們還需要保存五分之一到八分之一的種子,用於來年的重新栽種。

(二)畜力磨坊的發展

儘管當時人口已經開始增長,但在13世紀,領主們依舊頻繁地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所以慢慢地就由人拉磨轉換成了馬拉磨或者是驢拉磨,這樣的情況下,生產率就大大地上升了。

由於畜力取代了人力,人力得到了解放,所以此時社會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們可以可以從事更多其他的勞動,人們的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極大的推動了中世紀歐洲社會的進程。

(三)為何畜力磨坊能夠取代人力磨坊?

在石磨被發明出來之前,人們主要是使用一些粗糙的石頭將穀物的外殼去掉,石磨發明出來之前還只能用人力,所以這些封建領主就會讓他們的農奴來幹這些事情,但是農奴的力氣畢竟是有限的。雖然封建領主一般是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但是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一般都會將生產出來的穀物出售,以此來掙錢。

到了十四世紀晚期的時候,歐洲出現了更加強大的以天主教會為主的國家結構,這也標誌著封建社會的覆滅。在這樣的國家中,封建領主不再像封建社會時期那樣威風凌凌,相比之下,國家統治者的權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加強,相反那些貴族的權力卻是得到了削弱。

同時,這些封建時代貴族的司法權也逐漸被取代。不僅如此,農民支付的東西也開始發生了變化,由穀物或牲畜變成了現金,若是不想交或者沒有的話,可以為領主服役。在這種社會模式下,人力磨坊已經不足以支撐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由此發展為蓄力磨坊。

二、水力、風力磨坊的發展

(一)為什麼會發展水力、風力磨坊?

在中世紀的歐洲為了追求生產力的發展,所以當時的人們發明了很多的以自然資源為動力的機器,來代替人力或者是畜力。這樣一來,水力磨坊就得到了極大的推廣,所以在一些適宜建造水力磨坊的地區,水力磨坊很快就取代了人力或者是畜力磨坊,這樣不僅是人力得到了解放,畜力也得到了解放。當然在一些風力便捷的地區,其風力磨坊的發展絲毫不弱於水力磨坊的發展。

(二)水力磨坊發展

利用水力來節省勞動力的工業技術是從水力磨坊開始的,家喻戶曉的水力碾磨技術在中世紀早期得到廣泛傳播,十一世紀中葉水力磨坊數量迅速增加,《末日審判書》中記載了六千多座磨坊,因而到一零八六年,英格蘭平均每四十六戶農民家庭使用一座水力磨坊。

此後,歐洲各地區的水力磨坊增長地更快了,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建設了兩百多座。但是由於水力受到季節和地域的限制,所以又有人發明了風力磨坊。

(三)風力磨坊發展

在那些不適合建造水力磨坊的地方,人們為了能夠在寒冷的冬季或者是缺水的夏季照常工作,所以又發明了風力磨坊,南歐的河流南歐的河流夏季水量較小,所以風力磨坊也較為流行。

風力磨坊在英格蘭東部十分流行,因為當地適宜建造水力磨坊的地點非常少,當地的河流較為匱乏,滿足不了磨坊生產所需的水力,所以當地的風力磨坊則是較為常見。相反,在水利資源比較豐富的北部和西部就很少能夠見到風力磨坊了,因為當地的磨坊能夠為生產提供足夠的動力。

風力磨坊的發明刺激了新一輪磨坊的建設熱潮,在英格蘭地區,十三世紀時,英格蘭的水力磨坊和風力磨坊的建設如火如荼,數量已經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建造的不僅有新興的風力磨坊,還有之前發明的水力磨坊。當然風力磨坊的發展也是頗為曲折。

普魯士王國的締造者是腓特烈一世,第二任國王就是威廉一世。在威廉一世統治時期,風光如畫的波茨坦小鎮迅速發展成為駐有軍隊和貴族的行宮,為了滿足人口增加和糧食飛速發展的需要,需要興建一些風力或者水力的磨坊,1736年,威廉一世親自批准了約翰·威廉·加運利茲在八面來風的山上修建大風車磨坊,次年就建成了。

1740年,腓特烈二世繼位,史稱腓特烈大帝。腓特烈大帝下令在大風車磨坊旁邊依照法國凡賽爾花園的形式建造一座夏宮即桑蘇西宮。不過,由於桑蘇西宮的圍牆又高又厚,阻擋了大風車磨坊周圍的風力,導致了大風車磨坊無法正常運轉,從而引起了大風車磨坊主加運利茲與腓特烈大帝之間的法律糾紛。

大風車磨坊主加運利茲對腓特烈大帝提出了要求:要不減免租金,要不就由國王承擔費用,在合適的地方建一個新磨坊。1746年6月4日,腓特烈大帝命令波茨坦法院審查大風車磨坊主對他的申訴。面對事實,腓特烈大帝認可了大風車磨坊主加運利茲的申訴,並答應了加運利茲的請求。

腓特烈大帝出錢給加運利茲修建了新磨坊,可是加運利茲並不厚道,他把舊磨坊賣給了卡勒茨,卡勒茨又把舊磨坊轉給了科格。

1781年,舊磨坊主的第三任主人科格又以同樣的理由把腓特烈大帝告上法庭,這一次大風車磨坊主又贏了,國王承認其權利,並且從1781年開始免除了他的租金。1786年,威廉二世成了普魯士新的國王。

威廉二世命令拆除了有50年歷史並且破舊不堪的老磨坊,他自掏腰包請一位荷蘭工匠修建了三層樓的荷蘭式風磨,並繼續租給科格來經營。後來,科格的遺孀經營不善,她想賣給威廉三世被拒絕。直到威廉四世上台後,才把這座老磨坊買了下來,又重新修葺一番,基本上就成了現在這種狀態。

三、結語

中世紀的歐洲經濟發展較為緩慢,但是從人力、畜力磨坊到水力、風力磨坊的發展歷程來看,中世紀歐洲人們對經濟的追求是在不斷進步,磨坊的不斷發展進步,極大地提高了中世紀歐洲生產力,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極大地提高。

現在我們可能看不到這種磨坊工作,因為現在都被一些電力所取代,所以人們對歐洲中世紀磨坊的了解更多的是通過一些歐洲文學家的文學作品,比如都德的《磨坊文札》、喬治·艾略特的《弗羅斯河上的磨坊》等,在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座冰冷的建築,因為在這些作品中,磨坊都是故事的主角,都蘊含著歷史和文化,有著暖人的溫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