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鳥被譽為「行走的油包」,儘管吃素但因為太胖,常被捉來熬油

怪羅科普 發佈 2020-01-08T18:57:22+00:00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正是這句俗語,也印證了一種鳥類的命運。這是一種生活在南美洲熱帶雨林的鳥,它是個十足的怪胎,喜好夜間活動,吃素,常以水果為食,儘管如此,也不能改變它「肥胖」的命運,而且不是一般的胖,仿佛就是一個插著羽毛的肉球,也因此得名為油鴟(chī)。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

正是這句俗語,也印證了一種鳥類的命運。

這是一種生活在南美洲熱帶雨林的鳥,它是個十足的怪胎,喜好夜間活動,吃素,常以水果為食,儘管如此,也不能改變它「肥胖」的命運,而且不是一般的胖,仿佛就是一個插著羽毛的肉球,也因此得名為油鴟(chī)。

當然,作為一個豐滿的生物,並沒有什麼不好,有時體重能給這些動物帶來好處,例如紮實的河馬,但油鴟因為油脂含量太高,印第安人曾大量捕捉它們,煉油,收集,用來烹飪和點油燈。

明明是吃素,為什麼油鴟還這麼胖?

關鍵在於它們吃的是什麼果子。

無論是成鳥還是雛鳥,油鴟都只吃水果,它們很挑食,只吃三大類植物的果實:樟科(牛油果)、棕櫚科(油棕果)和橄欖科,這些食物有一個共同點,果肉富含脂肪,平均含量約占50%。

當它們獲得食物,會將果肉和種子剝離,最後再將果肉整個吞下或餵給雛鳥吃。

高能量的食物,是油鴟在廣闊的森林中覓食的保證。在非繁殖季節,若食物稀缺,它們會飛往距離棲息洞穴110公里的地方覓食,也會季節性地在洞穴間遷徙。

由於太胖,被鄰居印第安人盯上了。

聰明的印第安人發現,幼鳥的油脂含量比成鳥更高,在某個階段,幼鳥的體型是它父母的1.5倍。再加上幼鳥不會飛行,因此每年的繁殖季節,印第安人直接在油鴟的洞穴支起一口大鍋,點上火,用一個長杆破壞鳥巢,抓住那些幼鳥扔進鍋里,現場熬油,有時幼鳥的屍體還被串在棍子頂部,被用作火把。

據當地人介紹,油鴟熬出來的油,無味且透明,可以長時間存放,不僅可以用來烹飪,也可以用來當油燈,油鴟也被譽為「行走的油包」。

油鴟有和蝙蝠一樣的技能:回聲定位

油鴟是夜行鳥,白天休息,晚上出來活動,喜歡居住在洞穴,洞穴非常昏暗,卻依然能夠飛行自如,是因為它們使用和蝙蝠一樣的導航系統,回聲定位。

一開始,對於油鴟這個導航技能,科學家們並不認同,直到科學家格里芬和菲爾普斯對油鴟進行相關研究後認為:油鴟靠聲音來判斷食物和障礙物的位置,和蝙蝠的原理是一樣,但是兩者發出的聲音頻率是不同的,蝙蝠的超聲波人們是聽不到的,而油鴟的聲音能被人耳聽到,而且聲音分貝極高,幾乎都超過100分貝,聲音尖銳,可能會導致捕捉者失聰。

最後

這是一個非常悲傷的故事,因為胖,被土著盯上,因為油脂高,被熬成油來使用,因此,曾經有一段時間,油鴟的數量急劇下降,直到21世紀初期,油鴟受到了多個國家的法律保護。

如今,油鴟不再被廣泛捕殺,也不再被當作食物和燃料,在某些地方,它們甚至已經成為當地旅遊中的一道風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