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麒麟抱住郭德綱痛哭,郭麒麟的成功來自郭德綱的大智慧

洪恩識字 發佈 2020-01-08T21:44:46+00:00

前幾天,在話劇《牛天賜》結束謝幕的時候,郭麒麟作為演員之一也不停向觀眾揮手致謝,這時候,台下的郭德綱悄悄走上台,他在身後拍了拍郭麒麟的肩膀,郭麒麟回頭望見郭德綱,先是一愣,然後抱住郭德綱大哭。這一刻,郭麒麟心中的壓力全都釋放了,這次,他成功向父親證明了自己。

前幾天,在話劇《牛天賜》結束謝幕的時候,郭麒麟作為演員之一也不停向觀眾揮手致謝,這時候,台下的郭德綱悄悄走上台,他在身後拍了拍郭麒麟的肩膀,郭麒麟回頭望見郭德綱,先是一愣,然後抱住郭德綱大哭。

這一刻,郭麒麟心中的壓力全都釋放了,這次,他成功向父親證明了自己。

作為郭德綱的兒子,大夥稱為少班主的郭麒麟本應該是含著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只是郭德綱的經歷讓他深知成功來之不易。

這世上的人情冷暖郭德綱全都經歷過了,他深知不能讓這個孩子覺得成功太容易,要一步一個腳印慢慢成功。

所以,他對郭麒麟的培養也一度非常嚴苛。在郭麒麟身上,沒有富二代那種優越感,反而是要像普通孩子一樣凡事靠自己。

之前參加採訪時,被得知還在外面租房子住,小S問郭麒麟:「你爸是郭德綱,你怎麼不自己買套房?」

郭麒麟說,「我爸是郭德綱,他的錢是他的錢,我要他也不給啊,我23歲,買不起房不丟人啊。」

其實這還不算啥,經濟上靠自己,在名利上,郭德綱也講究不能狂,不能急。

郭麒麟有些名氣的時候,郭德綱對郭麒麟說,相聲是一門手藝,把它當成手藝去學,不要怎麼想著超越爸爸。

他不想兒子跑得太快,飛得太高。在給兒子的18歲家書中,他一再提醒:「藝人就像炭一樣,一半黑時還有骨,十分紅處便成灰,謹慎謹慎……年三十吃頓餃子容易,之後呢?得天天吃餃子才行啊,可你有那麼多的面和餡兒嗎?所以,要多下功夫,並且要保持一個好心態。」

都說欲速則不達,深諳此理的郭德綱,把這個理念貫徹得很徹底,他沒有給予名利經濟上的幫助,不停磨鍊郭麒麟,這才讓郭麒麟沒有像別的星二代那樣一開始就順風順水,卻因為飛得太高摔得太狠。

沒有父母不希望子女成功,只是未必有父母會明白讓孩子慢慢來的道理。

去年,18歲的歐陽娜娜重返校園。為了重返校園,歐陽娜娜推掉不少邀約,網友紛紛喊話小姑娘應該重拾自己的音樂才華,在本屬於校園的年齡繼續學習,是個不會讓人後悔的決定。

比起娛樂圈賺錢的迅速,學音樂不僅更辛苦,什麼時候收到回報也更難預測。

但或許18歲的歐陽娜娜已經明白:總有更重要的事在等著自己完成。

之前,她從柯蒂斯音樂學院退學,正式進軍娛樂圈。

父母對外聲明說:在現今如此快速變遷的學習環境中,孩子們的學習己和我們過去的學習方式有太大的差異,我一直努力追趕上這時代的潮流,努力跑在孩子的前面,希望比她們看的更高、更遠……

暫停學業進軍娛樂圈,這是不是理想的生活我們不知道,只是她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成為被群嘲對象:

「這麼好的姑娘竟然還是掉錢眼裡了,可惜!」

「小小年紀淪為了父母的賺錢工具,可憐!」

在娛樂圈的這兩三年,歐陽娜娜的螢屏狀態也沒有被認可。

尷尬演技被吐槽不斷。

棄學做明星的決定,迅速消耗了公眾好感。

現在重返校園,她算是終於明白了:成功,需要慢慢來。

紀錄片《鏡子》中有這樣一段話: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大人的言行,總是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眼界、格局的培養,都與家庭息息相關。

美國教授羅文斯坦曾提出「窄化效應」,說的是,在某一個時刻,我們的偏好就只關注一點,也就是被窄化了。

這時,注意力只集中在某一個點上。

比如孩子只想著立馬擺脫學校的束縛,課業的壓力,或者手上有錢花,眼光都窄化了,於是考慮不到未來要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

二三十歲的成年人思想已經較成熟,可以獨立規劃自己的人生,但小孩子,價值觀尚未成型,他們需要家長的引導。

這時,父母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

9歲登上奧運舞台、12歲上春晚的林妙可,最近幾年一直在網上被群嘲。

走紅後,母親替她接了源源不斷的廣告、代言、商演。

未成年的林妙可給不孕不育醫院做宣傳。

不到13歲就跟年近40歲的男演員配合感情戲。

考北影上戲接連落榜、接受採訪時的搖頭晃腦、審美打扮中年化、都成了網友嘲諷的重點。

這一切,很難說和母親對她的發展規劃無關。

我們見過太多大同小異的勸誡:「這些事情,父母越早知道越好」。

話題陳舊,卻道出了「成長」是有有效期、階段性的這一事實,「什麼年齡做什麼事」背後,暗藏著思維習慣、心態、智力、能力、行為模式的養成。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提出,對孩子的「心理」教育一定要在6歲之前。

馬雲說:什麼年紀就去做什麼事,20歲前,要盡力去做一個好學生。

心理學家David.Wechsler則認為,人的第二個智力高峰期在22-25歲。30歲之前是最好的自我提升階段。

不顧及自然成長,不能在成長有效期內提供相應的得體的教育,就像是為人生埋下定時炸彈。

王家衛說,人生就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過程。

見過天地,才知道自己在世上所處的位置,知道自己有哪些人生可能性;

見過眾生,和不同的人交往,取長補短,不斷豐富自己;

這之後,才可以跳出原來的限制,重新正確認識自己。

在前兩個階段,孩子也許要走過很多不同的路,才能真正意識到自己喜歡什麼,想成為怎樣的人。

《成都商報》發過一篇新聞,一個父親算了一筆帳之後,決定不讓女兒玲玲上大學。

父親是這麼盤算的:大學四年學費加生活費要8萬,如果高中一畢業就打工,四年至少賺8萬,一來一回就是16萬。

16萬可以首付買房子,或開店做生意都能賺錢。拿去讀大學,畢業後也許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工作每個月兩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賺回這16萬。讀大學是「肯定會失敗的投資」。

玲玲卻說只有讀大學,才能讓自己更有修養、更有層次。

「不想成為只會做小生意的人,不想過思想封閉、眼界窄的生活,沒有任何精神追求。」

父親的帳本只考慮了錢的問題,考慮了短期的「投資收益」,卻忽略了女兒的幸福感,人生理想和未來發展。

作家秋小愚在論及父母見過世面對孩子的影響時,寫到:父母見過世面的孩子,更容易對物質保持一種天然的寧靜,對慾望有天生的收斂,對精神有無限的渴求……他們走過大山大水,所以不會局限於眼前的一切。

孩子人生原本有無數可能,別因為急著要回報,把他們的價值提前變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