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也屠殺功臣?他臨終前留下一道密詔:一定要殺死這個忠臣

武品文史 發佈 2020-01-08T21:53:37+00:00

文|武品文史中國歷史之浩瀚之波瀾壯闊,是任何一個其它國家都不能相比的,就算你一些不關心歷史的人,也會對一些朝代的著名故事典故瞭然於胸,這就是傳承的力量。

文|武品文史

中國歷史之浩瀚之波瀾壯闊,是任何一個其它國家都不能相比的,就算你一些不關心歷史的人,也會對一些朝代的著名故事典故瞭然於胸,這就是傳承的力量。

比如劉邦跟朱元璋,一個地痞一個和尚,都沒有受過什么正規教育,但是因為他們聽得故事多,所以深知功臣與皇帝的微妙關係,功臣在你打天下之時必須要利用他建功立業的,到了你守天下也必須要殺他以絕後患,這主要是因為歷史上權臣架空皇帝的事例太多了。

善良的李世民

想來歷史中著名的以武功奪得天下的君主只有李世民沒有殺過功臣,他是處理君臣關係的楷模,李世民在登上皇位之後,沒有因為擔憂功臣們有朝一日會造反而大肆殺戮功臣,相反他還令畫師繪作《二十四功臣圖》放置凌煙閣以示懷念,不過有一個人除外,李世民早有殺他之心,這個人就是李勣。

李世民在臨終前把太子李治叫過來,囑咐他說:

「李勣這個人能力超群,擔心往後你難以駕馭,朕已經把他貶官外地,而你要多加注意,他如果前去任職,那麼以後你可以找個機會重新啟用此人,他也必定會昂感激你,但要是他如果有流連觀望之舉,你一定要殺掉他。」

那麼問題來了,李世民為何單單對這位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李勣有殺心呢?

聰明的李勣

李勣投唐成為李世民麾下後,並沒有成為李世民的心腹大將,原因是李勣沒有明確表示要效忠誰,一直是一個中立的狀態,就算在改變歷史的玄武門事變發生時,他仍然一如既往地中立。

雖然李勣保持中立,但李世民是千古明君,他惜才,一直委他於大任,甚至不惜放下帝王身段去拉攏這位人才,某一次李勣生了病,太醫說要用鬍鬚為藥引子,李世民居然把自己的鬍子剪掉做了藥引子,事後,李勣把頭磕出了血哭著感謝聖恩。

由此可見李世民不可能只是因為李勣中立就要殺他,那麼我就對他的履歷進行研究,看看能不能找出端倪。

李勣是個什麼人?

早在瓦崗寨的時候,老大翟讓看待李勣似自家兄弟,可是到了李密攻打翟讓之時,這個李勣竟然立即投降,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李勣還曾被竇建德所俘,李勣於是選擇歸順,後來竇建德對他推心置腹,當成了左右手,但李勣卻瞅准了時機逃跑了。

由此看來,李勣這個人不忠於主,見風使舵太狡猾,李世民雖然用他,但是內心對他的這份不忠卻非常反感,因此早有殺他之心。

但李勣是個聰明的人,深知李世民的套路,這次接到被貶詔令的時候沒有二話火速去赴任了,連自己的家都沒有回。

然而李世民死後不久,李勣慢慢顯出了本性,特別是對待李治想冊立武則天為皇后的事情上,他耍起了滑頭,他對李治說:「這是陛下您的家裡事,又何必去問外人的想法」,把一樣身為前朝老臣的長孫無忌氣得夠嗆。

然而李勣的態度,讓李治心裡也有了底氣,自此唐朝妖后亂政的源頭開啟了。

所以說李世民還是有先見之明的,只是他李勣太過狡猾從而得以善終。

總結

不過話又說回來,李世民為何不在他活著的時候就把李勣斬殺呢?

在古代,人才固然是難能可貴,但如果不能為己所用,那麼招來的必然是禍端,因此人才的爭奪戰一直都是古代各個諸侯之間的頭等大事,但是古人更明白一點,那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在對待一些自己掌控不住的人才,往往會痛下殺手,特別是李勣這種兩面三刀的人,但凡換一個帝王,他也許早就死了八百年了。

但為何李世民至死都沒有誅殺李勣,也許有人會說,這是李世民不想毀了他一世不殺功臣的英名,落得個晚節不保。其實大家忽略了重要的一點,府兵制度

根據《新唐書》的記載,唐朝的府兵跟隨統帥有一定的時間期限,到了期限就要進行打亂輪調,這也就讓唐朝的統帥們無法培養自己的心腹。

另外,唐初除了十二衛輪番戍邊,其他的府兵都被組織務農,除非發生大戰才會重新集結。這又是一種削弱統帥的手段。通過這多種手段的限制,各級統帥也就徒有其名,虛有其表,手中沒有兵,也就根本就掀不起什麼大的風浪,加上李世民惜才自己有善良,所以才沒有出現誅殺功臣的時期發生。

而對李勣雖然心存疑慮,但是面對這樣的制度,也知道他不能有什麼作為,但為了保險起見,還是使用計謀試探了一下。可惜李世民只防其一,沒防其二,他萬沒料到破壞朝綱不一定要用武力,也許一句話就可以改變歷史。

參考資料:《新唐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