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的罪魁禍首?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發佈 2020-01-08T23:07:59+00:00

提起趙括,我們都會想到「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就是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提起趙括,我們都會想到「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就是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長平之戰」是趙國徹底衰敗的一個節點,趙軍四十多萬被秦國武安君白起坑殺,趙國再無威脅秦國的實力。那麼「長平之戰」的戰敗趙括要承擔所有的責任嗎?我覺得不然,趙括固然是有責任的,但我們要從當時的大背景來分析就會看得更加深刻一些。

長平之戰(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是秦國軍隊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最後以趙軍的失敗告終,秦國進占長平,坑殺趙國約45萬降兵。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用反間計使趙王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秦國則暗中換上名將白起,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長平之戰趙國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是戰國歷史的重要轉折,也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其實戰爭之初趙軍統帥是老將軍廉頗,廉頗雖然在戰爭前期與白起的戰鬥中屢戰屢敗,但是固守以後,就是名將白起也是無可奈何。雙方由此邊進入了相持階段,我們都知道幾十萬人去打仗,那吃喝拉撒的後勤保障是相當消耗錢糧的,秦國在經過商鞅變法後,又經過幾代君王的經營,國力日盛,反觀趙國,雖說有名將李牧戍邊,但也常年經手外族侵擾,國力相比於秦國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在這個時候趙王就非常急切,想要速戰速決,儘快結束這場消耗戰爭,廉頗深知現在不是秦軍對手,秦國雖然國力強,但也經不起一直耗,久攻不下之後必然退兵,唯有拖才能使秦軍退卻,然而此時的趙王就沉不住氣了,屢次下令廉頗出擊秦軍,這個時候親王派丞相范雎到趙國使離間計,離間趙王跟廉頗,說秦軍根本不懼怕廉頗,與此同時又將白起換下,換上王齕,麻痹趙軍,趙王中計換下廉頗,派上趙括,趙括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了長平之戰中。秦軍也偷偷的換上了名將白起,白起前期佯裝戰敗,誘使趙括出戰,趙括中計出兵被分割包圍,然後聚殲。其實我們不難看出,不管是趙王的戰略指導,還是之前廉頗的屢戰屢敗;不管是秦國的反間計,還是趙括的錯誤作戰指導,其背後都源於綜合國力的強弱對比和軍事力量的優劣異勢。

總結一下,趙括雖然是趙軍前敵總指揮,但是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的責任在於趙王,而趙王的責任在於國力空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