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溶咖啡:正在瞄準星巴克之外的千億市場

電商在線 發佈 2020-01-08T23:12:54+00:00

電視劇《都挺好》里,蘇大強賴在地上要喝的手磨咖啡,一下子成了2019年的網紅。不過在朱丹蓬看來,速溶咖啡市場的創新更迭會爆發出更多的品牌,但整個格局卻難以被改變。

「我要喝手磨咖啡。」

電視劇《都挺好》里,蘇大強賴在地上要喝的手磨咖啡,一下子成了2019年的網紅。

去年一整年,咖啡無疑是食品圈最靚的仔。

瑞幸光速上市一年內股價漲幅達106%,星巴克的新零售步伐加快,雀巢、可口可樂甚至農夫山泉等飲料巨頭也以即飲的方式切入咖啡市場。全家、7-11這些便利店的現磨咖啡逐漸出圈,坐擁3萬家便利店的中石化也加入賣咖啡陣營……

資本的聚光燈頻頻照向即飲咖啡的品牌,但咖啡市場真正的根基不在於此。跟耀眼的星巴克們相比,不起眼的速溶咖啡,占據著70% 的市場份額。

這個低調的領域,如今也悄然發生著變化。

去年崛起的「三頓半」這匹黑馬,在雙11、雙12接連問鼎天貓咖啡品類第一名,超過「老大哥」雀巢,並在年內完成了數千萬的A+輪融資。

與此同時,精品速溶咖啡的風潮驟起,鷹集咖啡、永璞咖啡等開始躋身這條賽道。

被速溶咖啡教育成長的中國消費者,似乎也在速溶咖啡這條路上走出了新的模式。

中國式咖啡之路


「下午兩、三點,辦公室就飄滿咖啡味兒了,咖啡比奶茶更能『續命』,這是剛需。」就職於某外資金融機構的張小佳說。

和大部分白領一樣,張小佳每天要靠咖啡抵禦睏倦,公司里眾多的外籍人士,濃厚的咖啡文化,「剛入職的時候完全喝不慣咖啡,從一開始解困到現在成了一種習慣,就像喝白開水一樣。」張小佳說。

星巴克、瑞幸、各種沖泡咖啡品牌,白領們桌上的各式咖啡,正在撐起一個近千億的市場。

1836年,一名丹麥人開出了大陸第一家咖啡館。當時咖啡還不叫咖啡,而是被稱為「黑酒」,昂貴的價格、古怪的味道,只有少數人才有機會喝到。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以雀巢和麥斯威爾為代表的速溶咖啡進入中國市場,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海報廣告,這種新鮮的進口貨,第一次讓普通老百姓認識了咖啡。


某種意義上說,中國人對咖啡的最早啟蒙,起源於一兩塊錢的速溶咖啡。

1999年,星巴克第一次進入大陸,不過當時人們並沒在意這個綠色logo的品牌,更多是走進了「上島咖啡」、「雕刻時光」等一批台式咖啡館。

彼時的咖啡消費開始從嘗鮮進入場景化模式,西式文化的逐漸滲透,讓吃西餐喝咖啡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台式咖啡館這種「中西結合」的模式很快占領了消費者心智。

在CBD喝著星巴克的白領們,開始把拿鐵、卡布奇諾為代表的意式咖啡文化發揚光大,2005年後,星巴克開始不斷加大在中國的投入,變為直營經營,一方面加速開店,下沉二三線市場。

到2019年,星巴克在華門店已經從2011年的400餘家猛增至4000多家。

但從2017年開始,中國咖啡市場就開始迅速擴容,進入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階段,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零售速溶咖啡和即飲咖啡、專業咖啡館現磨咖啡、便利店咖啡、網際網路咖啡、快餐咖啡、茶飲店咖啡等群雄並起,相互交融。

王歡在東北一個三線城市經營了家咖啡館,作為資深咖啡愛好者,他覺得,咖啡在中國的發展路徑有些另類。

國外一直有「三波咖啡浪潮」的說法,從速溶咖啡開始,到即飲咖啡,再到精品咖啡,咖啡技藝和供應鏈的不斷成熟,就像工業革命一樣,帶動了消費方式的變革。

「但在中國,還沒來得及明顯的咖啡變革,就開始了野蠻生長。」王歡經營咖啡店三年,恰是國內咖啡領域爆發的一段時間。

據倫敦國際咖啡組織統計,與全球平均2%的增速相比,中國的咖啡消費正在以每年15%的驚人速度增長。

與西方市場相比,中國巨大的人口紅利和消費升級需求,加之新零售概念的催化,讓咖啡行業在中國走出了新模式。

誰還想起老土的雀巢「三合一」

「大部分顧客都是買店裡的現磨咖啡,或者冰櫃里那些即飲咖啡,買沖泡的很少了。」在杭州城西喜士多便利店工作的趙敏如是說。

在資本與網際網路的推動下,現磨咖啡在這一年的增速勢不可擋。截止目前,瑞幸開店數量達到4507家,超過星巴克。星巴克則在發力新零售,牽手阿里巴巴,在盒馬、餓了麼等平台下單30分鐘就能送上門。

與此同時,平台用補貼撬動用戶,僅花10元,就可以享受外賣小哥把熱騰騰的現磨咖啡送上門,很難有人還會想起老土的雀巢「三合一」。

但熱鬧之餘,真正的咖啡領域,速溶咖啡才是重量級玩家。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速溶咖啡占據著高達71.8%的市場份額,現磨咖啡的市場份額僅約18.1%,其後是市場占比為10.1%的即飲咖啡。雀巢在速溶咖啡領域算「一家獨大」,占據了超過70%的市場份額。

不過,在速溶咖啡的老家美國,情況則截然相反。現磨咖啡在其咖啡總消費量中的占比超過87%,速溶咖啡占比小於13%。

速溶咖啡誕生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是為解決過剩的咖啡庫存問題而研發的一款產品。它易於保存、方便攜帶,很快就流行開來。但其烘焙方式,也讓咖啡失去了本身的香味。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咖啡文化濃厚的歐美地區,它很難成為主流。

國內缺乏咖啡文化的基因,絕大部分消費者並不在意咖啡本身的品質。「速溶咖啡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咖啡類標品,外加價格便宜,在中國市場的滲透率很高。」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電商在線」說。


實際上,咖啡歸根結底只是一種農產品,同樣的咖啡豆,在不同的烘焙方式和品牌營銷後產生了巨大的溢價空間。

以往,咖啡市場的價格段呈現兩極分化,速溶以解決功能需求主打低端市場,現磨以賣空間場景的社交、情感需求主打中高端市場。

消費升級趨勢下,速溶咖啡的市場被奪走。上海啡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振東在接受採訪時說,過去幾年中,國內咖啡行業保持著15%-17%的增速,但速溶咖啡的增速已經陷入停滯,只有1%到3%。

「行業的增長主要來自於現磨咖啡,其中既包括了從速溶咖啡和奶茶產品升級而來的需求,而更多的是西化的生活方式以及咖啡文化普及帶來的新消費增量。」王振東說。

「中國的速溶咖啡市場已經進入天花板效應。」朱丹蓬坦言。

速溶咖啡的創新「自救」


對於速溶咖啡來說,這是壓力最大的時刻,也是機會最好的時代。

數據顯示,中國咖啡消費量12年增長近500%,但人均消費仍不足5杯/年,相比美國261.5杯/年的數量,存在著巨大增長空間。

中國消費者對咖啡的消費觀念轉變,更起到了關鍵助推作用。

「中國人對咖啡的消費正在從格調型轉向日常型。」德龍家電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宗延平此前在接受「電商在線」採訪時說。

這家入華十多年,且一向慢節奏的咖啡機巨頭也開始加快步子,背後原因正是中國人高漲的咖啡需求。

即便大環境在變,但吳駿也沒想到,自己創辦的三頓半會迅速躥紅。

創立於2015年的「三頓半」,在今年的天貓雙11和雙12,兩次問鼎咖啡行業第一。也讓外界迅速關注到,這個在雀巢速溶咖啡一統天下之外殺出的一匹「黑馬」。

吳駿對「電商在線」坦言,三頓半一直從產品的品質和便捷這條路徑去做創新切入。自有研發的「無損風味萃煉系統」,在原有的速溶咖啡系統上面經過了更精細化和更智能的調整,使得產品風味更接近於現磨咖啡,同時擁有超級速溶能力,3秒鐘溶於各種液體。

5元一粒,不需要再等外賣,在任何場景下隨時可以沖杯精品咖啡,三頓半所爭奪的,正是星巴克之外更細碎的場景。

瞄準了更精準的賽道之外,新品創新能力成為三頓半崛起的核心抓手。

吳駿介紹,此前團隊一直在產品端打磨,靠腦暴出新品。進駐天貓之後,三頓半獲得了一系列的數位技術支持,這些支持將三頓半的產品以數字的形式展現出來,幫助他們了解市場趨勢、消費趨勢、消費者偏好。

「當你積累了商業鏈路又積累了策略跟目標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些洞察都變得有意義,這些意義能夠支撐你不斷地調整。」吳晗在分析其新品背後邏輯時說。

速溶咖啡原來的消費場景偏向線下,網際網路屬性不強。三頓半選擇計劃性消費場景切入電商,消費者在網上一次性購買 24 甚至 36 杯的組合裝咖啡,就能滿足當月的咖啡需求。在今年雙11,三頓半銷量最好的產品就是64粒桶裝版。

「這就計劃性購買心智增強的階段,在這個需求應運而生的時候發生這個新品進入市場,就收穫了很好的效果。」吳駿說。

正如吳駿一開始定位的那樣,三頓半更多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品牌,精品速溶咖啡這一品類成了時下新的網紅。打開小紅書,有關三頓半的筆記就有3000多篇。

「我們之前在營銷上並沒有過多投入,我們關注真實的流量,這樣可以更好的打磨產品。」吳駿說。

很多變化也開始在這一賽道發生,天貓速食茶飲沖調行業運營專家昆成對「電商在線」表示,三頓半所帶來的新穎包裝結合冷萃還原技術,為咖啡行業帶來巨大變革。隨之,鷹集咖啡、永璞咖啡、中啡咖啡等大批品牌開始將精品速溶作為一種全新速溶類型。小杯裝也成為咖啡行業新包裝類型。

不過在朱丹蓬看來,速溶咖啡市場的創新更迭會爆發出更多的品牌,但整個格局卻難以被改變。

「如果網紅能夠長期紅,那也挺好。」吳駿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