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舊糧票見證新生活

視界網 發佈 2020-01-08T23:24:33+00:00

王雪是重慶市大渡口區躍進村街道革新社區的居民,平日裡有整理物品習慣的她,家裡留存了很多老物件。從2019年5月份開始,她陸陸續續將自己收藏的糧票捐給大渡口區博物館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共計22張。

王雪是重慶市大渡口區躍進村街道革新社區的居民,平日裡有整理物品習慣的她,家裡留存了很多老物件。從2019年5月份開始,她陸陸續續將自己收藏的糧票捐給大渡口區博物館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共計22張。問到原因,王雪說:「過去的糧票,拿給現在的年輕人看,他們都不一定了解了,而恰恰這些東西,能夠真實地反映出我們國家這些年來的變化和發展。捐贈藏品這件事,我會堅持下去。」

王雪向三峽博物館工作人員捐贈糧票

當年買米買面都要糧票

1月7日,記者來到王雪家中時,她正在整理著自己的收藏品,眼裡滿滿的都是回憶。這些收藏中,王雪最喜歡,能講出最多故事的,還是那沓糧票。

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說,「糧票」這個話題既不久遠,更不陌生。收藏糧票的習慣,也是不少過來人的一種生活情懷。

今年63歲的王雪除了捐贈給大渡口區博物館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糧票,家裡還有收藏有各種票證。雖然現在收藏的糧票並不多,但似乎每一張,她都能講出一段故事來。

王雪展示自己的收藏

有一段故事王雪印象非常深刻,1985年的一天傍晚,鄰居胡大姐在家門口敲門。王雪的媽媽開的門,她跟在媽媽身後。當時,胡大姐神情中帶著喜悅,話語裡卻透著為難。原來,她要結婚了,要擺酒,但手上缺糧票。「那時候要辦酒席,糧票是個大問題,無米下鍋,怎麼請客吃飯?」王雪說。聽胡大姐說,家裡東拼西湊才拿出50斤糧票,婚期在即,不得已只好挨家挨戶找鄰居借。「胡大姐來我家敲門的時候,媽媽站在門口考慮好久,才從貼身的錢袋子裡拿了10斤糧票借給她。」王雪回憶說。

紅薯粑粑是「高端零食」

全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始於1953年,當時王雪還沒出生。

「那時候生活必需品得憑票購買。我是1957年出生的,到我上小學的時候,也就是上世紀60年代初,按照口糧定量標準,家裡男性每個月可以分27斤糧票,女性可以分22斤。」王雪說。

「吃飯要糧票,買油要油票,魚、木耳、白糖都是高級貨,過年的時候才能領。」王雪介紹,置辦年貨時,父母、哥哥弟弟分別拿著糧票、油票、副食品票和現金,去供銷社排隊買牛肉、蛋。「供銷社在購糧證上蓋個章,一個人買幾斤米,記得清清楚楚。」王雪說。

王雪家中收藏的糧票

「以前馬桑溪那裡有家供銷社,每次路過都會趴在櫥窗前看半天,望著紅薯粑粑這種高端零食吞口水。」王雪說,她小時候趣事大多與食物有關。在她的記憶里,泡泡糖、大白兔奶糖、金絲猴巧克力都是一年難得吃一次的稀罕物。

「從以前用票據來購物,到現在不用任何實物憑證在手機上也能支付,這種改變我們以前想都不敢想。」在與記者交談的過程中,王雪熟練地打開手機中的購物軟體,「你看,現在外賣軟體還可以買菜,一個小時以內送上門。」

舊糧票成了「傳家寶」

扯開綁著細紅繩的塑料袋,露出磚紅色的棉布袋,王雪仔細取出車票大小的糧票,其中1992年版的票面有0.5公斤、2.5公斤、5公斤不等,大多八成新。

「現在出門,說走就走,換作以前,不可想像。」王雪感慨地說,以前到外省出差、探親,必須拿著申請報告將重慶市的糧票換成全國通用糧票。如果遷出到外地工作,除辦理戶口轉移手續外,還必須辦糧食關係轉移。

隨著糧油定量額度逐漸放寬,糧票可以換雞蛋、手錶。王雪的媽媽過慣了苦日子,小心地將節餘下來的糧票收在嫁妝箱裡,直到去世前,這些寶貝才被轉交到王雪手中。「這不僅僅是糧票,更是兒時刻骨銘心的前塵往事,幾次搬家都沒捨得丟掉。」王雪說。

除了糧票,王雪家中還有很多老物件。王雪說:「這些有價值的藏品擺在家裡,有可能收藏不當,會造成一些損壞,影響他們的收藏價值。捐獻給博物館,經過專人處理,能更好地延續它們的價值。」

王雪家中的部分收藏

當志願者服務博物館觀眾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些老物件背後的故事,王雪在去年成為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內的一名志願者,主要負責巡查展區,引導觀眾文明參觀。王雪說:「能夠通過自己的志願服務幫助到觀眾,看到大家面對老物件時感興趣、專注的表情,這種感覺非常幸福。」

王雪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當志願者

新的一年,王雪有個計劃,不僅要繼續向博物館捐贈有價值的收藏品,她還準備帶動身邊的鄰居、老年大學的同學一起,向他們宣傳徵集藏品的事情。王雪笑著說:「讓這些老物件被更多人看到,讓更多人了解我們國家這些年來的變化和發展,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

(作者:黃蘭清 楊宇豪 胡修琦)

(作者單位:重慶市大渡口區躍進村街道黨工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