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叱吒風雲的一代名將,卻是個被妻子休掉的「出軌男」

我的枝枝蔓蔓 發佈 2020-01-08T00:14:53+00:00

因為他,幾乎滿足了一個女人對「大英雄」這三個字的全部想像,幾乎可以與《天龍八部》里的喬峰相媲美。而在《明史•戚繼光傳》中,對他的評價也非常高:戚繼光,字元敬,世登州衛指揮僉事。

如果我能穿越回明朝,並能指定某個男人結婚的話,那我一定會選戚繼光。因為他,幾乎滿足了一個女人對「大英雄」這三個字的全部想像,幾乎可以與《天龍八部》里的喬峰相媲美。

1.出生便是將星的「天才少年」

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對戚繼光的評價極高。作為一個嚴肅的史學家,黃先生雖然保持了中性的口吻,但在整整47頁的篇幅里,字裡行間都很難找到對戚繼光的負面評價。

而在《明史•戚繼光傳》中,對他的評價也非常高:

戚繼光,字元敬,世登州衛指揮僉事。……繼光幼倜儻,負奇氣。家貧,好讀書,通經史大義。

從這段描述中不難看出,戚繼光從小就好學上進,胸懷大志,為人倜儻。

其實,戚繼光雖然家貧,但家庭地位卻非常高。他的父親戚景通是明朝的高級將領,四品武官。雖然在大明朝,武官地位比較低下,但官至四品也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

而且,在大明朝,當個秀才必須參加「統考」,但當個將軍卻可以世襲。因此,在戚繼光10歲的時候,就已經接替了他老爹的職位,成為堂堂四品將軍了。

雖然世襲將軍之後,戚繼光依然在私塾里念書;但他的內心,卻已經開始為國家的前途命運擔憂了。少年的戚繼光曾寫下這樣一首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

《韜鈐深處》——戚繼光

小築暫高枕,憂時舊有盟。

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

雲護牙籤滿,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一個不足14歲的少年,能寫出這樣的詩,立下如此豪氣滿懷的志向,一定不是「世襲」兩字可以解釋的。因此,在當年明月的著作《明朝那些事兒》中,將戚繼光描繪成百年一遇的天才,天生將才。——這並非誇張,戚繼光絕對有足夠的實力挑起「天才」這面大旗。

2.能力超群的「千古名將」

作為一個「天才」,能力當然是第一位的。作為一位將官,戚繼光無論在個人武功和帶兵打仗方面,能力都是極為突出的。

先說個人能力,當年明月先生在《明朝那些事兒》一書中,曾記載了戚繼光被調任寧紹台參將後參加的第一次抗倭戰役。

所謂的寧紹台參將,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寧波、紹興和台州三地區的軍區司令員,是個三品官職,而當時的戚繼光年僅28歲。

堂堂的軍區司令,帶兵攻打倭寇,按理說並不需要他本人顯示什麼武術水平。但現實卻恰恰相反。

戚繼光帶著大部隊剛剛遇到了倭寇主力,他就被自己所帶的隊伍給「震驚」了——上萬人的部隊跟倭寇還沒深入開打,就已經潰不成軍,四散而逃了。戚繼光的副將似乎早就對此司空見慣,對他說:戚將軍,咱們也趕緊逃吧,不然就來不及了。

震驚之餘,戚繼光掙脫了副將的阻攔,策馬揚鞭,直奔戰場最高處而去。站在高地上,戚繼光找出了三個倭寇的匪首,然後連發三箭,三個匪首當場斃命。匪首既然斃命,倭寇自然陣腳大亂,戚繼光趁機重整部隊,打的倭寇落荒而逃。

看到這段情節,我眼前浮現出這樣一個鏡頭:千軍萬馬、血光四濺、倭寇兇殘如鬼,明軍潰不成軍。硝煙之中,一曠世英雄獨自騎馬立於高台之上,他拉開弓箭,箭無虛發,「於千軍萬馬之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一般。」

這是他的個人能力。再來說他的軍事能力,《明史•戚繼光傳》中有段描述,生動的概括了戚繼光強大的軍隊管理能力和軍事指揮能力。

繼光至浙時,見衛所軍不習戰,而金華、義烏俗稱慓悍,請召募三千人,教以擊刺法,長短兵迭用,由是繼光一軍特精 。又以南方多藪澤,不利馳逐,乃因地形制陣法,審步伐便利,一切戰艦、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軍」名聞天下。

這段話的意思是:戚繼光到了浙江當了寧紹台參將後,發現自己所帶領的軍隊戰鬥能力不行,而金華和義務兩地的農民卻比較彪悍,於是申請招募了3000多人,交給他們練習擊刺法和長短武器,於是他帶的軍隊特彆強悍精幹。

又因為南方到處都是水田沼澤,不利於騎馬追逐,他就因地制宜創立了專門的陣法,不僅便利軍隊行進,還很好的配置了不同的槍炮、武器,使戰鬥力大為提升。於是,「戚家軍」的名聲遠播天下。

戚繼光所創立的陣法被稱為「鴛鴦陣」,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做了詳細介紹。

「鴛鴦陣」以12名士兵為一組,最前為隊長,此二人一執長牌、一執藤牌,掩護後面的士兵;其後跟著二人手執「狼筅」(狼筅是毛竹製成,竹端斜削成尖狀,留下四周尖銳的枝杈,每支狼筅長3米左右),以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面長槍手的進擊。接下來,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分別照應前方盾牌手和狼筅手。再後面,跟進的是兩個手持「鏜鈀」(狀如鐵叉)的士兵。最後一名為火兵。火兵在休息時負責做飯,打仗時則屬於機動人員。

這套「鴛鴦陣」將12名士兵組合成了一個有機整體,不依賴個人武力水平、全靠團隊分工協作。在武器上,不但使矛與盾、長與短緊密結合,而且提高了進攻和防守的效率,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殺傷力極強。

自從使用了這套陣法,戚繼光帶領的隊伍可以說是縱橫無敵。不僅一年內就剿滅了浙江省周邊的倭寇,還奉總督胡宗憲的要求打跑了江西的倭寇。到了第二年,更是帶兵剿滅了廣東、福建等地的倭寇。東南沿海一帶逐漸恢復了太平。

有史為證:

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頭。繼光急趨寧海,扼桃渚,敗之龍山,追至雁門嶺。……繼光手殲其魁,蹙余賊瓜陵江盡死。……先後九戰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無算。

明年,倭大舉犯福建……閩中連告急,宗憲復檄繼光剿之……大破其巢,斬首二千六百。乘勝至福清,搗敗牛田賊,覆其巢,余賊走興化。……平明入城,興化人始知,牛酒勞不絕。繼光乃旋師。……閩宿寇幾盡。

因此,戚繼光之所以能成為千古名將,「戚家軍」之所以能威震天下,跟戚繼光本人非凡的個人能力和軍事才華是分不開的。

3.手不釋卷的「斜槓青年」

雖然戚繼光只是一個軍事將領,卻並非一介武夫,他不僅非常喜愛讀書,還身體力行寫文章、寫詩、寫兵書。

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寫道:

一般看來,出身於武舉的將領,大半生都在戎馬倥傯之中,能夠寫出這樣的作品(詩歌)也就是出類拔萃……除了「少好讀書」的俞大猷之外,戚繼光的文章造詣以無與倫比。在平常的談話中,他可以隨口引用儒家的經典和史書上的教訓,以此,文官們對他刮目相看。

這樣的文章造詣,既與他出身世家有關,也與他本人的性格和追求有關。

戚繼光並不是一個只知道打打殺殺的武夫,相反的,在大部分時間,他都是以一個手不釋卷的形象示人。他之所以在28歲就能夠當上寧紹台參將,並非因為他有多少戰功,而是因為他一直在針對當時的軍事形勢,向上級(胡宗憲)寫合理化建議文章。

胡宗憲收到後,雖然沒有回覆或者採納這些建議,但他確實記住了戚繼光這個人。在對戚繼光進行了長久觀察,並認真閱讀了他的建議文書之後,胡宗憲終於下定了決心,把守護東南沿海的大任交給了他。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寫道:戚繼光無論在什麼地方、幹著什麼差事,他總是隨身攜帶《孫子兵法》,反覆進行研讀和思考。他不光是看,更是邊看邊批註,加入了許多自己的思考。

單單看古人的書,對於戚繼光來說並不過癮。他還要寫自己的書,寫更符合現實作戰需要的兵書。於是,在繁忙的戰爭間歇,戚繼光寫成了兩本軍事著作:《紀效新書》、《練兵紀實》。

《明史•戚繼光傳》中記載:

繼光更歷南北,並著聲。在南方戰功特盛,北則專主守。所著《紀效新書》、《練兵紀實》,談兵者遵用焉。

意思是說:戚繼光從南到北,聲名顯赫。在南方剿滅倭寇屢立戰功,到了北方則更加重視防守。他所著的兵書,是所有領兵打仗的人必須遵從的。

在他的《紀效新書》中,非常有條不紊的論述了建軍方案、軍事策略、兵法布陣,還有極為實用的行軍攻略,就連「如何製作乾糧」這樣的細節都描述的非常清楚。

基本上,無論是否真正帶過兵的人,拿到這本書,就能按圖索驥的知道如何招兵買馬、如何確定兵餉、如何明確官兵指責,以及如何建立起鐵一般的軍法紀律。

而在他之前,包括俞大猷在內,還沒有哪個將領,能夠如此全面細緻的寫出一部系統的兵書。足可見戚繼光並非一般的武將,而是一個集軍事天才與文化素養於一身的軍事家。

因此,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這樣評價他的軍事業績:

和戚繼光同時代的武人,沒有人能夠建立如此輝煌的功業。他從來不做不可能做到的事,但是在可能的範圍內,他已經做到至矣盡矣。他得到了武官所能得到的各種榮譽,已登峰造極。

用現在的話說,戚繼光絕對屬於最高級別的斜槓青年:在軍事領域中屬於文學才華最高的,在文學領域裡又是軍事才能最高的。這樣能在兩個領域都遊刃有餘的人,不管放在哪個社會,想不成功都難。

4.超級自律的「鐵血領袖」

從戚繼光所著的《紀效新書》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戚家軍」之所以威名遠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戚繼光治軍極嚴。

《明史•戚繼光傳》中有這樣的描述:

繼光為將號令嚴,賞罰信,士無敢不用命。

……浙兵三千至,陳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動。邊軍大駭,自是始知軍令。

意思是說:戚繼光治軍嚴格、獎罰分明,兵士們沒人敢不拚命打仗。他的浙兵「戚家軍」到達(薊門)時,在郊外列隊等待。正好天降大雨,從早上一直下到傍晚,但「戚家軍」始終巍然站立,毫不畏懼。(薊門)邊軍看了十分驚懼,才知道什麼叫做「軍令如山」。

戚繼光之所以要如此嚴格的要求軍士們,一方面是他自身超級自律,更重要的一方面也是被形勢所迫——要知道,東南沿海的倭寇,都是兇殘狡詐、武力高強的搏命之徒。

在戚繼光之前,總兵胡宗憲早已想盡辦法,甚至不惜培植「間諜」來對抗倭寇,依然沒有收到很大成效。那時的軍隊中,雖然不乏武勇之士,但由於沒有合理的軍事策略和統一的行動指揮,一旦與倭寇接觸,很快就被衝擊的潰不成軍。

倭寇們不僅行動迅速、武藝高強,還有非常清晰的戰術步驟,他們按照層次推進兵力,協同作戰能力非常強。往往明軍們還沒搞清楚具體情況,就已經被倭寇的小股部隊衝擊的七零八落了。失敗根本就是在所難免的。

因此,戚繼光在參與了多次與倭寇的交鋒後,敏銳的察覺到了明軍最大的問題:有組織、無紀律。無論在策劃出戰、組織現場以及戰後防禦等各個方面,都缺乏有效的管理。將軍們只是一味督戰,而兵士們則根據個人武力高低決定是戰還是逃。

所以,戚繼光決定要建造一支紀律嚴明、無堅不摧的「鐵軍」。為了建造這樣一支軍隊,他用了三招:

第一招:道德訓話

戚繼光從新兵一進軍隊就開始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他時常對新兵進行訓話:

「你們當兵之日,雖颳風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這銀分毫都是官府征派你地方百姓辦納來的。你在家哪個不是耕種的百姓?你思量在家種田時辦納的苦楚艱難,即當思想今日食銀容易。又不用你耕種擔作,養了一年,不過望你一二陣殺勝。你不肯殺賊保障他,養你何用?就是軍法漏網,天也假手於人殺你!」

這段話放在現在來看,就是告誡當兵的:你們要好好訓練、好好打仗,不然對不住父老鄉親,更對不住政府給你們開的工資。

這樣的話對於老兵油子自然沒什麼用,但對於剛剛脫離土地的新兵蛋子來說,確實能起到很強的教化作用。起碼讓他們能記住自己從哪裡來、為什麼要來當兵。

當然,光靠思想教育、道德訓話也是不夠的,戚繼光還有第二招。

第二招:殺一儆百

這世界上不怕上司的人很多,但不怕死的人卻著實不多。於是,戚繼光無論在何種訓練和戰鬥中,都嚴格實行「連坐法」:一人犯了錯,全隊都要跟著倒霉。

具體的辦法是這樣的:「一隊和一哨的官兵要互相保證在作戰中勇往直前,不得退卻。一人退卻則一人被斬首,全隊退卻則隊長被斬首,隊長殉職而全隊退卻則全隊被斬首。」

這個辦法得到的是立竿見影的效果。兵士們在作戰時都格外勇敢,生怕自己被「斬首」。哪怕前面的人都死光了,後面的人也絕不會退縮——因為退縮也是死路一條。

而且戚繼光絕對不是隨口說著玩的,他是真的說到做到。據說起初還總有些膽小的兵士違反軍令,但自從戚繼光的二兒子因違反軍紀而被斬首後,所有軍士再無人敢試探這一軍法。

軍法雖然起到了「殺一儆百」的效果,但戚繼光並不一味嚴苛,他還非常重視軍事自尊心的建設。

第三招:高強度訓練

要想讓軍士們聽話,其實是容易做到的。但要想真正建立起軍士們敢打硬仗的自信和勇氣,就沒有那麼容易了。自尊心這個東西,光靠喊是沒用的,是要有真正的成就做支撐的。

但真正的成就哪有那麼容易就能得到呢?胡宗憲苦心經營十幾年,大明朝的軍隊還不是照樣屢戰屢敗?倭寇還不是照樣在東南沿海橫衝直撞、如履平地?

所以,戚繼光對於建設軍士們的自尊心,比起讓他們聽話,更為重視。他用的辦法,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嚴格訓練。不僅認真訓練體力體能、提高兵士的武力水平,還要認真訓練武器裝備的使用,以及「鴛鴦陣」法的熟練運用。

從今天的眼光來看,戚繼光絕對屬於一流的教練式領導,他讓兵士訓練時,並不放任他們自行訓練,而是從「辯證法」的角度將操練技術進行了詳細拆解:


身體有防蓋和無防蓋兩個方面,動作有進攻和防禦兩個方面,姿勢有動和靜、正面和側面兩個方面。總之,就是有陽必有陰,有陰必有陽。要極其熟練掌握每個動作,做到「左右來俱有拍拉」、「後發先至」、「聲東擊西」、出其不意。

這樣的方法很有點像現在的軍隊里訓練特種兵,用高強度、高標準同時也是高效率的訓練,換來士兵強大的作戰能力和良好的身體素質。

高度的訓練帶來了高度的自信。被戚繼光用這種魔鬼訓練帶出來的「戚家軍」,正是因為有了一等一的戰鬥能力,才有了高出其他軍隊的強烈的自信自尊。

當然,光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還不夠,戚繼光也從未放鬆過對自己的要求。

第四招:高度自律、極端細緻

戚繼光在要求將士們認真訓練的同時,自己也絲毫不敢放鬆。無論面對哪一次戰役,也無論戰役是大還是小,他都會極其細緻的將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進行反覆斟酌。

在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中,他是這樣描述戚繼光的:

在臨陣前的兩三天,戚繼光就要求偵察連每隔兩小時報告一次敵情。他用的地圖是黑紅兩色繪製成的,一目了然;如果有可能,他還讓人用泥土塑成地形的模型。


他的部隊中備有每月每日日出和日落的時間表,當時雖然還沒有鐘錶,但他用一串740個珠子的念珠作為代用品,按標準步伐的時間一步移動一珠,作為計算時間的根據。


能夠作這樣精密的考慮,就幾乎沒有任何因素不在他的掌握之中。

在任何一次戰役中,戚繼光內心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贏」。只有贏才能鼓舞兵士士氣,才能打擊倭寇的氣焰,才能震懾那些漢奸賣國賊的行徑。而他也真的做到了。

這世上從來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每個成功的人都曾為結果付出過別人難以想像的努力。在那個沒有鐘錶、沒有規範化地圖、更沒有電話電報通訊工具的年代,戚繼光就是靠著這種超出常人的周密、細緻和自律,創造了無人可及的軍事成就。

4.好色多金的「風流將軍」

說了這麼多戚繼光的能力和優點,難道說,他就沒有缺點嗎?——有,當然有。

第一大缺點:好色。

這麼說戚繼光,我確實有點不忍心:對於自己欣賞的歷史人物,格外希望他像電視劇里設定的那樣,一生只愛一個人。但現實不是電視劇,起碼在戚繼光這裡,他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不屬於一個痴情的人。

戚繼光的原配夫人姓王,「萬戶南溪王」王棟之女。她與戚繼光13歲就定了親,在戚繼光21歲時正式過門成親。這位王夫人可不是一般的名門閨秀,她不僅知書識禮,更兼具一定的軍事才華,屬於典型的將門虎女。野史上說她「威猛,曉暢軍機,常分麾佐公成功」 。正因如此,戚繼光對王夫人一直是又愛又怕。

據說,有一次,倭寇因懼怕「戚家軍」,不敢正面與戚繼光交鋒,於是聲東擊西,說要襲擊寧海,實則突襲新河。當消息傳到軍隊大營時,許多將領都驚呆了。唯有戚繼光神色自若的說:「請諸位放心,在我們趕到之前,城池必不會失守。」

而他之所以有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因為王夫人正在城中。當聽說倭寇突襲新河的消息後,王夫人果然立即行動起來,她說服守城官兵,動員城中所有成年人,統統換上了「戚家軍」的軍服。然後,她一馬當先,拿起了武器,帶領這些百姓們像真正的士兵一樣密密麻麻列於城牆之上,毫無懼色的準備迎戰。

倭寇被這一幕搞糊塗了,以為自己遇上了真正的戚家軍,就沒敢貿然攻城。而到了第二天,當他們企圖攻城時,戚家軍的主力部隊也趕回了新河城下。於是,王夫人和戚繼光雙向夾擊,大敗倭寇。

王夫人因此而「一戰成名」,連遠在北京的皇帝和首輔都知道了她的威名。可惜的是,這位夫人什麼都好,唯獨不能生育。戚繼光與她結婚數年,都沒有子嗣。也正是因此,戚繼光找到了出軌的藉口。

在他36歲的時候,戚繼光偷偷在外面養了一個小妾沈氏,還生下了2個兒子。王夫人知道後,雖然非常惱怒,但也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如果是為了接續香火,對於戚繼光來說,一妻一妾也就足夠了。畢竟沈氏十分年輕,再生幾個孩子也是沒有問題的。

但戚繼光並沒有收斂。找了一個還不夠,他又找了第二個、第三個,並相繼又生了3個兒子。王夫人起初還被蒙在鼓裡,但畢竟紙里包不住火,她終於知道了這一切。悲憤痛苦的王夫人做了一件在當時看來極端大膽的事情,她「囊括其所蓄,輦而歸諸王」。也就是:收拾了自己所有東西和家裡的積蓄,用車拉著回娘家去了。

戚繼光知道後也只是苦笑一番,並不敢怎樣。王夫人就這樣,拋棄了自己的「花心」丈夫,從此一別兩散,江湖再不相見。

第二大缺點:一擲千金

除了好色花心,戚繼光還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愛花錢,一擲千金。很多人覺得,這能算什麼缺點呢,畢竟他身居高位,掙得多,花的自然會多一些。

但事情絕不是這麼簡單。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專門寫了一個細節,那就是:

1584年戚繼光被參劾的理由之中,有一條就是他在薊州的帳簿不知去向。更直接的說:就是沒有帳單可資交代。

雖然我不願意理解為這是由於戚繼光揮霍了公款,因此故意將帳簿損毀,但實際上,從戚繼光歷來的大手大腳、一擲千金來看,事實就應該是這樣。

比如:有次在他和將士們宴會時,他突然想吃北京抄手胡同的「煮豬頭」了,於是就命人「百十里外走馬傳致」。

再比如:他與張居正素來交好,因此多次向張饋贈及其貴重的禮物。因為張居正好美色,他便花重金購買海狗鞭(有壯陽效果)送給張居正,後來還花了千兩黃金買了美女「千金姬」送到張居正府上。

雖然這些事情在正史上並無記載,但在張居正與家人的通信中卻有所提及。張居正稱由於禮物太過貴重,所以只是留下了一小部分,其餘的「璧諸來使」。

在明朝時期,無論文官武官,其實俸祿都極低,戚繼光的父親當了一輩子四品武官,也是家徒四壁,連戚繼光兄弟們的學費都交不起。可到了戚繼光這裡,卻敢一擲千金只為買君一笑,說明戚繼光絕非他父親那般清廉正直。

《明史•戚繼光傳》中有評價說:

與大猷均為名將。操行不如,而果毅過之。

意思也就是說:戚繼光與俞大猷都是名將,但道德操守不如俞大猷,殺伐決斷卻高過對方。

在張居正死後不久,戰功彪炳的戚繼光也被奪去了官職。許多張居正的反對派對萬曆皇帝說:戚繼光是伏在宮門外的一頭猛獸,現在張居正一死,沒人可以控制它了。

萬曆皇帝信以為真,便以南將不適合北用為由,先將駐守薊州的戚繼光調去了廣東;過了一段時間,他依然不放心這個「猛獸」,便直接將戚繼光革職了。令人欣慰的是,萬曆雖然革了戚繼光的職,卻沒有找到什麼「莫須有」的理由治他的罪。

一代名將黯然離場,等待他的,只有一貧如洗的老屋和滿身的傷病。他的夫人早已離他而去,好友也大多被治罪或派去戍邊,他的人生只剩下窮途末路。

在貧病交加中挨過三年後,戚繼光病逝於自己的老家——山東蓬萊。他僅剩的幾位好友湊錢為他下葬,並寫下了這樣一句話:「口雞三號,將星隕矣」。而這一年,正是萬曆十五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