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六國之首趙國,是秦國統一的最大障礙,它的滅亡有哪些因素?

螻蟻知天命 發佈 2020-01-08T01:35:21+00:00

趙國是秦國統一六國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因此,秦國多次不遺餘力地對趙國進行軍事打擊,規模最大的就是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

趙國是秦國統一六國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因此,秦國多次不遺餘力地對趙國進行軍事打擊,規模最大的就是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四十多萬大軍;邯鄲之戰,趙國軍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最終使趙國的都城邯鄲得以保存。但是,兩場大戰使趙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秦滅趙國已經是指日可待。

公元前229年,秦國大將王翦奉秦王嬴政之命又一次進攻趙國都城邯鄲,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俘虜了趙國最後一位國君趙遷。趙王遷的太子嘉逃到代地稱王,七年之後(前222)也被秦軍所俘,趙國徹底滅亡。

趙國自公元前403年立國到公元前228年滅亡,歷經了一百七十餘年,它曾在今天的河北、山西等交界之地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趙武靈王進行的胡服騎射改革使趙國建立起中國第一支制式騎兵部隊,使趙國一躍成為關東六國之首。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唯獨趙國是最能打也是打得最為慘烈的國家。但是歷史沒有選擇趙國,這除了歷史的必然性之外,存在哪些因素呢?

第一,用人失誤。

趙國人才濟濟,遠非他國可比。但是,趙國的國君從趙孝成王開始,重用的人多是公族貴戚。比如長平之戰,這是決定趙國生死存亡的大決戰,然而,在這場生死大決戰之前,趙孝成王找誰謀劃?一個是平陽君趙豹(趙惠文王的舅父),一個是平原君趙勝(趙惠文王之弟),全是公族貴戚。廉頗等一批名將,藺相如等一批名臣,全不在決策人之列。

趙豹主張不要上黨郡,趙勝主張接收上黨郡。雖然兩人主張不同,但是,他倆都沒有意識到接受上黨郡將引發秦、趙兩國之間的一場生死大決戰。這兩位參與決策的人都沒有把大決戰這一點給趙孝成王講清楚:趙孝成王既想要地,又無充分思想準備要打硬戰、惡戰,最終一敗塗地,元氣大傷。

趙遷繼位之時趙國已處於亡國前夜了,但是,趙遷還是聽信讒言,殺了支撐趙國半壁江山的名將李牧。這是自毀長城啊!三個月之後,趙王遷被俘。雖然李牧就算不被殺,是否能支撐趙國這盤殘局還是個未知數,但是,殺了名將李牧,趙國一定滅亡。因為,李牧至少還能讓趙國堅持下去,不至於三月亡國。趙王遷死到臨頭還冤殺名將,真是讓人匪夷所思。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最後也滿懷憤慨地寫道:「遷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豈不謬哉!」

第二,政治腐敗。

趙國政治腐敗成風。我們看看郭開這個人即可知趙國的政治腐敗到何種程度。郭開是趙國大臣,囿於文獻的缺失,我們今天已經無法知曉郭開曾擔任的職務,但是,郭開對趙國最後的亡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戰國時期有「四大名將」之說,秦、趙兩國各占兩位。趙國的兩位名將是廉頗和李牧。李牧死於郭開之口,原因是郭開受秦重金賄賂,誣陷李牧。廉頗也毀於郭開之口,但並非受秦反間之計一事。

廉頗是趙國名將,屢立戰功。長平之戰為秦反間計所害,長平之戰後,廉頗又率兵對付趁火打劫的燕國,大敗燕軍。就是這麼一位德高望重、屢立戰功的名將,在趙國竟然待不下去。除了秦國反間之外,趙王身邊的重臣也進讒言陷害他。郭開之口勝過秦人雄兵,三寸之舌勝過百萬秦軍,廉頗沒有死在秦軍刀下,卻毀於郭開口中。趙國的政壇黑暗到了這種程度,除了亡國還有什麼路可走?

第三,主次不分。

趙國不僅面臨著秦國巨大的軍事壓力,同時還不斷遭受北面燕國的騷擾。燕國是一弱國,實力遠遠比不上趙國。但是,在趙國的亡國過程中,燕國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燕、趙兩國本來是唇齒相依的關係,趙國為燕國阻擋了秦軍的進攻,僅此而言,燕國應當幫助趙國,抵擋秦軍,但事實並非如此。<趙孝成王十年(前256),秦派兵進攻趙國,攻占趙國二十多個縣,殺死九萬趙軍。趙派樂乘等率兵進攻秦信梁軍,打敗秦軍。此時的燕國非但不幫趙國抗秦,反而趁秦、趙大戰之機,攻占了趙國昌城(今河北冀州),這直接導致了燕、趙戰爭。

秦國當然不會放過這麼好的一個抓會。秦趁趙、燕兩國大戰之機,出兵伐趙,首先是攻占晉陽(今山西太原),接著攻古榆次(今山西榆次)等三十七座城邑。晉陽是趙國早期的都城,戰略意義十分重要。晉陽被占,趙國在山西的門戶洞開,秦軍可以輕鬆地從西邊進攻趙國。榆次等三十七座城邑的被占,則讓趙國大片土地落入秦國手中。直到此時,趙孝成王才醒悟過來。趙孝成王十九年(前247)趙、燕兩國議和,雙方交換土地,燕、趙矛盾得以緩解。

趙孝成王主次不分,在長平之戰、邯鄲之戰之後,並沒有對內休養生息,對夕曠交朋友。對燕國的趁火打劫進行必要的打擊是必須的,但是,在教訓了燕國之後,應當適可而止,不應當和燕國又打了四年之久。

第四,疆域銳減。

趙國以地封人。趙孝成王面臨秦國的巨大壓力,不得不封地給他人,以救趙之急。這種分封有兩種情況:一是討好秦國,二是封給有功之士。前者如趙孝成王十七年呂不韋被秦封為文信侯,權勢熏夭。趙國為了討好呂不韋,主動把趙國的河間封給呂不韋。這種做法短期內確實使呂不韋非常高興,但是,這種賣地求和的短視之舉只能加速趙國衰弱的進程。後者如封信陵君。邯鄲之戰以後,為了報答信陵君竊符救趙,趙孝成王把趙國重鎮郁(今河北高邑)送給信陵君為湯沐邑(收取賦稅的私邑)。

如果說趙國的這兩種失地,屬於特殊情況,雖不可取,亦屬無奈之舉。但是,趙國拿土地換取他國將領則顯得非常荒唐,毫無可取之處。趙孝成王元年,燕國大舉進攻趙國。趙孝成王竟然拿出趙國士兵浴血奮戰奪得的濟東三城,送給曾經大敗過燕軍的齊將田單,讓他率兵攻燕。濟東三城包括五十七座城邑,這等於把趙國士兵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國土拱手送給了齊國。

趙國一共產生了十三位國君。真正對趙國歷史發揮積極作用的唯有趙武靈王一人而已,此前此後的趙國國君多為昏庸之輩。但是,趙武靈王前明後暗,沒有善始善終,最後連自己生命都無法保障,至多也只能算是半個明君。所以說,趙武靈王是興業之主,趙惠文王是守業之主,趙孝成王是毀業之主,趙王遷則是亡業之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