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都是輸?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到底犯了那些戰略失誤?

靜夜史 發佈 2020-01-08T02:01:09+00:00

在靜夜史看來,德國的失敗,既不是道義上的非正義,也不是所謂的戰略失誤,而是因為德國作為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體現木偶,其結局從一開始就設定了,那就是失敗。

就如同史達林那句驚天地泣鬼神的名言:「勝利者是不應該被指責的」所說的那樣,戰爭的勝負已經決定了所謂的正邪之分,這和我國千百年來「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慣例異曲同工。


根據歷史教科書的記載,二戰相比於一戰「帝國主義狗咬狗」的戰爭性質,有了本質的區別,那就是正義的反法西斯同盟經過艱苦卓絕的戰爭,終於戰勝了邪惡的法西斯同盟,所以二戰是正義的勝利。

真的是這樣嗎?作為約定俗成的定論,靜夜史不置可否,但二戰作為帝國主義利益重新分配的戰爭,雖然加入了蘇聯「無產階級革命輸出」的成分以及第三世界國家爭取獨立和自由的因素。但帝國主義之間,尤其是歐洲列強之間,用所謂的正邪標準粗暴區分不僅不合理,而且不正確。

所以,作為失敗者的德國,作為背負著罄竹難書的反人類罪行的邪惡帝國,必然要灰飛煙滅,但德國,尤其是戰略方面真的是一無是處嗎?或者說,德國到底是敗在了哪些方面?是所謂的非正義嗎?靜夜史認為當然不是。


在靜夜史看來,德國的失敗,既不是道義上的非正義,也不是所謂的戰略失誤,而是因為德國作為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體現木偶,其結局從一開始就設定了,那就是失敗。這種失敗,先是體現在實力上,後是體現在所謂的戰略失誤上。

作為帝國主義陣營的後起之秀,德國和美國同樣引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卻沒有像美國那樣爭得了海量的殖民地,因為歐洲十字路口的尷尬位置,決定了德國想要崛起,必須向周邊要土地,這是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而一戰的失敗徹底將德國打回原形,深受凡爾賽體系約束的德國也被英法等國戴上了痛不欲生的緊箍,失去了作為一線強國的資格。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才成為美國勢力進入歐洲的跳板。通過「道威斯計劃」以及「楊格計劃」,德國在一戰後迅速復興。隨後希特勒作為美國華爾街財團的代言人,開始以迅猛勢頭衝擊德國最高權力寶座,並最終靠著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成功上位。


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是美國制約英法兩大傳統殖民帝國的抓手,也是阻擋蘇聯紅色浪潮西進的屏障。而英法因懼怕蘇聯擴張,選擇了縱容德國的綏靖政策,這讓德國如虎添翼,一步步掙脫了凡爾賽體系的約束。

但被美國扶持的希特勒並不想成為美國的提線木偶和英法的炮灰,所以在蘇聯為綏靖政策焦頭爛額時,蘇德在1939年8月23日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規定了兩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蘇聯也成為德國橫掃西歐的後勤基地。

而後德國在1939年9月1日殺向波蘭,掀開了二戰的序幕。而就在英法以為夥同蘇聯瓜分波蘭的德國將要順勢橫掃蘇聯時,德國在1940年反手一擊,橫掃西歐。猝不及防的西歐各國紛紛崩潰,號稱西歐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更是一敗塗地。

而就在此時,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也被形容為希特勒犯下的第一個戰略失誤,那就是在敦刻爾克放走了33萬英法聯軍,為盟軍反攻保存了力量。


聽起來很像那麼回事,而且西方國家也恬不知恥地大書特書,但希特勒的真實目的卻是通過這些殘兵敗將拉攏英國。因為德國需要的是土地,準確的說也就是蘇聯的土地,因為德國在一戰後的東山再起根本沒有海軍發展的時間,所以也就不可能到海外和英國搶奪殖民地,因此蘇聯必然是德國的目標。而進攻蘇聯,德國不想後院起火,如果英國願意和德國分享歐洲,希特勒自然樂見其成。

但此時的邱吉爾明顯「不上道」,寧可輸掉整個大英帝國也要與綏靖政策,與納粹德國做鬥爭,這就讓德國不得不執行「海獅計劃」,向英國發動猛攻。

而因為海軍實力孱弱,德國始終難以越過淺淺的英吉利海峽,因此不列顛之戰達成了持久戰,打成了消耗戰,閃電戰折戟沉沙。


而就在此時,希特勒似乎又犯了第二個戰略失誤,那就是英國還未拿下,就匆忙進攻蘇聯。但現實問題是海軍不行的德國確實拿不下英國,即使耗下去也不行,而且此時的史達林早在東歐開始構建所謂的「東方戰線」,奪走了波羅的海三國、芬蘭東部以及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等地,嚴重侵犯了德國權益,尤其是欺負羅馬尼亞直接威脅德國石油產地,所以德國不能等。

從西歐之戰可以看出,所謂的戰略失誤,根源還在於實力不足,尤其是海軍。而到了蘇德戰場,陸軍的實力不足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1941年6月22日的偷襲取得了巨大成績,短短4個月不到就推進到莫斯科附近,消滅了蘇聯300多萬軍隊,重創蘇聯。

但希特勒卻陷入了先消滅蘇聯有生力量還是奪取政治中心莫斯科的矛盾中,最終結果是德國耗時兩月完成了基輔保衛戰後,在莫斯科城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從蘇聯的角度來看,如果莫斯科失守,蘇聯不僅因交通樞紐的喪失而分崩離析,更因為信仰的崩塌而出現塌方式潰敗。而最終的結果是德國的功敗垂成成就了史達林,蘇聯很快恢復元氣,德國徹底失去了消滅蘇聯的可能。

而後的蘇德戰爭轉化為持久戰和消耗戰,最終德國陸軍精銳幾乎全部在蘇聯灰飛煙滅。

也有很多人認為,德國選擇日本和義大利作為盟友是重大戰略失誤,尤其是義大利,簡直是豬隊友的存在,不僅因為被希臘反殺耽誤德國進攻蘇聯的時間,更因為在北非的慘敗使德國不得不在兩線作戰的同時開闢北非戰場三線作戰。

但現實問題是墨索里尼是希特勒的「老師」,如果不和義大利結盟,所謂的法西斯理論不攻自破。和日本的聯合很牽強,但相比之下,這是兩害取其輕的權宜之計。

而德意日的配置,也註定會成為美蘇英等大國的死敵,而實力上的巨大差距,註定要將法西斯徹底送入地獄。


作為二戰的最大操盤手,美國在確定德國已經失控時,不惜選擇和英國及宿敵蘇聯聯手徹底消滅納粹德國。

而在二戰硝煙散盡,美國一躍成為世界霸主,英國則徹底淪為二流強國。蘇聯在二戰前期的無產階級革命輸出被納粹德國的先發制人掩蓋,最終通過反擊納粹德國成功實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在東歐的輸出,並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而德國作為美國的工具,最終落得更加悲慘的命運。它的失敗,是自身地位的失敗,在這樣的基礎上,德國沒有自成一極的實力,所以任何拍案叫絕的戰略最終都功敗垂成。正因為實力不足,所以德國才有了眾多黑科技,才有了諸多經典的閃擊戰例,但這無法彌補實力的巨大差距。

所以二戰期間的德國可以說並不存在戰略失誤,它的最大問題在於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個問題。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