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北克城牆外的「古戰場傳奇」

edward的雙城記 發佈 2020-01-08T02:39:32+00:00

所謂的亞伯拉罕平原實際上就是魁北克城外的一塊坡度稍微平緩一點的坡地,對於從冷兵器剛過渡到熱兵器的時代來說,這裡似乎是一個理想的戰場。比如英國人和德國人,甚至是俄國人。

1759年9月13日,上午十時。魁北克城牆外的亞伯拉罕平原上陳列著兩支各三四千人的軍隊,對壘雙方是由守城的法國將軍蒙特卡姆率領的法軍和攻城的英國將領沃爾夫率領的英軍。

所謂的亞伯拉罕平原實際上就是魁北克城外的一塊坡度稍微平緩一點的坡地,對於從冷兵器剛過渡到熱兵器的時代來說,這裡似乎是一個理想的戰場。魁北克城經過了法國人一百多年的苦心經營已經建立了固若金湯的城牆。按理說攻守城池的雙方根本不會出現兩軍對壘的狀況。

在戰略上這場戰爭的背景是史稱英法七年戰爭,在這裡不必細說。但是這場戰爭是第一次全球範圍的戰爭,從歐洲延伸到了英法北美的殖民地。在北美,法國殖民者占得先機,控制了聖勞倫斯河的出海口。在以帆船作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大航海時代開始,誰控制了大河的出海口,誰也就控制了進入內陸的大門。魁北克城就是這扇大門的鑰匙。魁北克城建在懸崖上方,扼守聖勞倫斯河的出海口。魁北克在印第安語中的意思就是河流變窄的地方。寬闊的聖勞倫斯河在這裡因為兩邊懸崖的擠壓,變得狹窄喘急,法國人在崖頂布防的岸炮可以阻止一切船隻通過。而英國人則利用其強大的海軍控制了聖勞倫斯河出海口外的海面,使得魁北克城守軍很少能獲得直接從法國來的補給,但魁北克城卻能獲得從內陸殖民地來的補給。這是這場戰役的背景。

守城的法國將軍蒙特卡姆是一代名將,曾多次贏得對英軍的勝利,更有一次是以不足四千人的隊伍戰勝了一萬六千人的英軍。至於英國將領詹姆斯﹒沃爾夫則是一個乳臭未乾,名不見經傳的32歲毛頭小兒,雖然出生名門但從軍生涯不是長期駐守不毛之地就是從事後勤工作,不知為何忽然時來運轉地被當時的英國首相任命為進軍北美的殖民地軍官,雖然號稱殖民地少將,但在英國陸軍里只是上校軍銜。他帶領四千英軍鬼使神差地從法軍意料不到的地方登陸,突然出現在魁北克城下,並從懸崖上拉上來兩門山炮。至此,對英軍來說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對法軍來說最多也就是一場戰術上的失利,離失城還差的遠呢。面對魁北克城堅厚無比的城牆沃爾夫也只能徒嘆奈何,於是下令向城內開炮,以殺傷無辜市民牲畜泄恨。法國守軍蒙特卡姆將軍這次不知如何就突然發蒙了,雖然城內物資已經絕對短缺,但他還是可以堅守城池等待內陸殖民地的馳援。只要他能堅守兩個月,加拿大的嚴寒會逼迫英軍撤退。可能是自尊心作祟,結果他決定打開城門迎戰,要把英國佬趕下大海。

於是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就像所有表現歐洲18世紀以前的戰爭電影一樣。穿紅色軍服的是英軍,白色軍服的是法軍。雙方以密集隊形敲著戰鼓,戰士們踏著鼓點一點點走近。進入射程之後法國人率先開槍,英軍三三兩兩的倒下一片。但英軍仍舊只是踩著鼓點前進,並不還擊。法國人輪番射擊,英國人不斷倒下。英國人還是不還擊,但整個英軍隊伍卻絲毫不亂,仿佛閱兵般手持雙管前膛槍繼續踩著鼓點前進,好似一道紅色的牆璧整排向法國軍隊推進。法國人三排槍之後英軍已經倒下了四分之一。在法國人第四次裝填槍彈的時候,英軍已經距離他們20碼了(約18米)。這時候英軍軍官放下了一直高舉的指揮刀,英軍的雙管前膛槍猶如一桿槍般的幾乎同一時間齊發。法軍整排的倒下。前排放完槍的英軍有條不紊的退後,裝彈,後排的英軍走上一步,再瞄準開槍。當英軍在如此近的距離輪番用雙管前膛槍放完三排槍之後,這場戰爭已經結束。法軍倒下了一半,沒死的蜂擁後退。英軍放完三排槍的時間前後不足十分鐘,但他結束了英法一百多年的北美殖民地的爭奪,也可以說是基本結束了英法七年戰爭,奠定了今天加拿大的版圖。

英軍將領沃爾夫騎著戰馬身先士卒在第一排踩著鼓點和他的將士們一同前進,法國人放完第一排槍的時候他已經胸前中彈倒地。但他嚴酷訓練的將士仿佛機器一樣完全按照他的部署,迎著槍彈踩著鼓點前進,不到距敵20碼絕不開槍。臨死前沃爾夫聽見他的傳令兵高喊「退了,退了」,彌留之際他問:「誰退了?」「法國人退了。」「感謝上帝!」這是他最後一句話。法國將軍蒙特卡姆在下令朝城裡撤退的時候,後背中槍。當晚他在咽下最後一口氣前,對他的部下說,「我一生戰鬥無數,從來沒有看見過如此強大和可怕的火力,這是地獄之火。總算我不用再看見魁北克城的陷落了」。沃爾夫帶領的是他親自訓練的完全職業化的軍隊,而蒙特卡姆因為是守軍,軍隊里編有大量的民兵和印第安土著。半職業化的軍隊完全無法和職業化的軍隊對抗。蒙特卡姆死了之後,法軍再無心戀戰,很快打開城門投降。

隨著魁北克城的陷落,英軍掐死了聖勞倫斯河的出海口,上游的蒙特婁也就成了一座死城,在第二年也投降了。至此英國人完全控制了法國苦心經營了一百多年的新法蘭西,也就是今天加拿大的魁北克地區。至於沃爾夫,這位年輕的職業化軍人在英國陸軍史上被稱為在惠靈頓出現之前英國最偉大的將軍。


這就是魁北克城牆外的亞伯拉罕平原,當年的古戰場。圖中兩排小學生在上歷史課,模仿當年的英軍和法軍。

這是魁北克城牆。

魁北克城門。魁北克城牆是整個美洲除墨西哥外至今保留的唯一的城牆,也是最完整的城牆。當然也是英國人在占領了魁北克城後重修的城牆。


這是城牆裡的要塞。

城牆裡高地上的火炮。很明顯城牆外建築只能看見屋頂。右邊的十字架是英國聖公會十字架,表示這裡已是英國人修建的。


這是一遊客在英軍照片牆上留影。


這是城牆外前英國人的軍營,現在裡面陳列著亞伯拉罕平原之戰的歷史陳列品。


紅色的是當年英軍的戰服。

白色的是法軍的。

這是當年英軍和法軍的防彈衣。紅色的英軍防彈衣上標明20磅9.1公斤,可以提一下試一試,非常沉。實際上就是軍服裡面縫製了防彈的鐵片。


這是聖勞倫斯河

魁北克城給人有一種強烈的感覺,好像這裡已經不再是加拿大了。當年英國人承諾給魁北克地區的法裔居民保留完全的語言文化宗教和習俗的權利,以實行民族和解,但今天法裔似乎在濫用這種權利,以發泄當年戰敗的怨恨。魁北克旗幟到處飄揚,從路牌到門牌到商店招牌全部寫著法文,所謂雙語國家,完全看不到英文。

商店裡掛出的加拿大國旗也要比魁北克旗幟小一大圈,好似在羞辱楓葉旗。


省議會大廈上也是高高飄揚著魁北克的旗幟,而不見加拿大國旗。

1967年法國總統戴高樂訪問魁北克,在即興演講的時候突然高呼:自由魁北克萬歲!差點被加拿大政府驅逐,自此他再也沒有被容許踏入加拿大半步。而這句「自由魁北克萬歲」卻被魁獨視為政治口號。其實本來魁北克民間法裔對獨立似乎並不太上心,但他們從小被魁北克政府的教育灌輸:法裔人民一直以來受英裔的壓迫。獨立其實是少數法裔精英一直用來忽悠老百姓的議題,其目的是跟加拿大政府討價還價,以獲取更多的利益。獨立對魁北克的少數英裔居民來說,他們往往嗤之以鼻:戰爭輸掉的東西想靠喊幾句口號掙回來這是做夢。魁北克雖然處處是法國人的痕跡,但掌握大局的往往還是英裔資本。



著名的芳緹娜城堡就是英裔的太平洋鐵路公司的資產。蒙特婁的麥吉爾大學是整個魁北克地區排名第一的大學,也是加拿大排名第二的大學,就是一所由英裔資本創立的大學,也是用英語教學的大學。看似法裔離獨立僅一步之遙,其實是差著十萬八千里。聖勞倫斯河是加拿大的血脈,超過一半的出口貨物需要從聖勞倫斯河出海進入聖勞倫斯灣到世界各地。不僅加拿大,整個北美大湖區的貨物都必須從聖勞倫斯河走,其中包括美國的芝加哥等城市。雖然美國有運河可以直接連接著大西洋,但運輸量跟天然的寬闊的聖勞倫斯河比遠遠不夠。美國也不會甘心把自己大湖區的出海口掌握在一個法語國家手裡。加拿大更不會輕易讓獨立的魁北克卡死自己的喉嚨。父輩的犧牲換來的利益不會白白的在自己的手裡葬送。


方尖碑所處的位置就是當年詹姆斯﹒沃爾夫將軍飲彈去世的地方。

相對於其他歐洲大國,法國人似乎更在行文化藝術,在政治上一向缺少遠見。法國王室是歐洲少有的被自己的人民推翻的王室(俄國除外)。歐洲歷史上往往重大的戰爭都是由法國挑起,而最後他卻被別人痛扁。比如英國人和德國人,甚至是俄國人。二戰結束後英國忙於從殖民地撤退,連印度都不要了。法國卻看不清形勢想重回越南,最後仍舊是被痛扁而撤退。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還夢想賴在阿爾及利亞不走。加拿大的法裔其實是一個德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