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看看成吉思汗祭典器物「長」啥樣

東北新聞網 發佈 2020-01-09T04:35:22+00:00

掐絲琺瑯五供器,是祭祀、供奉用器,也稱五獻,用來安放花、香、燈、酥油、食物等,包括香爐一件、燭台兩隻、花觚兩件。

銀質巴日古勒圖(右一)。

造型古樸的青銅燈。本稿圖片均由遼瀋晚報記者查金輝攝

成吉思汗祭典中使用的器物,被稱為「頭飾之王」的鄂爾多斯蒙古族頭飾,有著蒙古包神韻的青銅燈,這些有著鄂爾多斯草原民族特色的文物正在瀋陽展出。

日前,「八百年不熄的神燈——祭祀成吉思汗的鄂爾多斯蒙古族歷史文化展」在張氏帥府博物館二進院東、西廂房華麗亮相,137件(套)蒙古族特色精品文物為觀眾展現了元、明、清及近代鄂爾多斯地區草原民族敦厚包容、瑰麗多樣的文化積澱。

展覽將持續至6月26日。

成吉思汗祭典中使用代表性器物亮相

張氏帥府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展覽由該館與鄂爾多斯博物館聯合舉辦。

展覽分「成吉思汗與鄂爾多斯」「獨一無二的草原民族帝王祭祀」「秉承古訓的草原民族宮廷遺風」和「獨具特色的草原民族遊牧文化」四個單元,展出了一批成吉思汗祭祀儀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及十三世紀以來鄂爾多斯蒙古族保留的多種民俗文物,呈現了以祭祀成吉思汗為核心的鄂爾多斯蒙古族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

展品中的銀質巴日古勒圖,是成吉思汗祭典中使用的代表性器物,器表布滿繁縟的卷草紋,顯得華麗而莊嚴,為酒祭中敬獻聖酒的器皿。在儀式中,敬獻的聖酒被倒入巴日古勒圖,祭祀結束後大家分享聖酒。

掐絲琺瑯五供器,是祭祀、供奉用器,也稱五獻,用來安放花、香、燈、酥油、食物等,包括香爐一件、燭台兩隻、花觚兩件。器物底部均有金色「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器身內外均施繁縟的蓮花纏枝紋,且有重回紋扉棱裝飾,琺瑯彩紋飾精細、繁縟、富麗,無比精美。

「800多年來,這種獨特的草原民族帝王祭祀文化被完整地保留下來。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成吉思汗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鄂爾多斯蒙古族頭飾被稱為「頭飾之王」

在此次展覽中,一件清代烏審旗蒙古婦女頭戴,因獨特的異域風情和精美做工,讓許多觀眾駐足。這件頭戴綴滿了珊瑚、瑪瑙珠,以銀圈鎖邊,整齊有序,紅綠相間,雍容華貴。

據介紹,鄂爾多斯蒙古族服飾有很強的代表性,頭飾更是最華麗的部分,有「頭飾之王」的美稱。其中頭戴是當時蒙古婦女出嫁或參加重要禮儀活動時的佩戴之物。在蒙古族文化中,佩戴的頭飾越重,代表家庭越富足,地位越高貴。一般重量在5公斤到10公斤,最重的近15公斤。

此次展出的元代青銅燈,燈體為條形鏤空圓柱體,上部為穹頂提梁蓋,下部為花瓣形六矮足。造型古樸、端莊大氣,有蒙古包的神韻。

蒙古象棋中象刻成駱駝

增添草原遊牧生活氣息

此次展出的清代木質蒙古象棋,蒙語稱「沙特拉」,與中國象棋不同的是,這套蒙古象棋把象刻成駱駝,把兵刻成獵狗形象,增添了草原遊牧生活的氣氛。

展覽中還可以看到清代彩繪裝盒蒙古棋,棋子用木板雕刻而成,根據功能不同,雕刻彩繪成虎、牛、蛇、豬、兔、鳥、狗、羊、輪和牡丹等圖案,同樣有著強烈有著強烈的草原氣息。

張氏帥府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天,鄂爾多斯蒙古族依然保留著十三世紀古老的遊牧生產和生活方式。本次展品中還有古樸神秘的陶俑,色彩絢麗的景泰藍罐,滄桑精美的漆器等大批文物,能讓觀眾感受草原民族在衣食住行、文化藝術、宗教風俗、醫藥衛生等方面的與眾不同。

遼瀋晚報記者朱柏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