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本旅行書迷倒全世界

環球時報·環球旅遊 發佈 2020-01-09T04:56:48+00:00

這本書不止是一些旅行經驗,還有非常有趣的當地知識,比如你在尼加拉瓜的雲霧森林中野營過夜,手機卻沒有了信號,那麼也不用擔心,第二天早上只需要等待吼猴的叫聲當鬧鐘起床即可。

在如今這個數字化時代里,鋪天蓋地的信息源全方位地席捲了我們的感觀器官。人們只要打開電子螢幕,就能瞬間置身幾千公里以外的風景。然而,書籍紙張的地位是任何電子產品都無法替代的。2019年11月27日,美國博物館機構史密森學會的官方刊物《史密森雜誌》公布了他們評選出的65本年度最優書籍,涵蓋科學、歷史、美食和旅遊等多個領域。這些書籍不僅讓人們對這個世界有了新的見解,也激發了部分人背起行囊前去探索的決心。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書單中的「十佳旅遊書籍」,都帶我們領略了哪些風土人情吧。

布局可以一層套一層。

此為一個信封的背景布局裡面

再套一層信紙背景布局

模板什麼,你也可以自己搭出來。

《文學作品中風景》 薩拉·巴克斯特

圖源:smithsonianmag.com

英國著名作家薩拉·巴克斯特十分熱衷戶外活動。在這本2019年的新書中,薩拉深度遊走了23處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地點,探索文學作家筆下真實發生著的城市故事。比如布魯姆閒逛了一整日的都柏林(《尤利西斯》)、承載著希斯克利夫愛恨情仇的約克夏摩斯(《呼嘯山莊》)、又或者遊俠騎士堂吉訶德征戰過的拉曼查(《堂吉訶德》)。本書以散文的形式向人們描繪著一座座城市,手繪插圖則使它們更加栩栩如生。有讀者評價它道,「有趣、真實、且豐富。它不僅僅是城市的觀光簡介,更是把這個城市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

圖源:smithsonianmag.com

《地下:我們腳下世界人類歷史》 威爾·亨特

圖源:smithsonianmag.com

據說肉棲類動蚯蚓通常棲息在地下10-30厘米,土撥鼠的洞穴大約在地下2.5米左右,北京地鐵的最大深度是35米,在9號線軍事博物館站。那麼,你有沒有想過你腳下的究竟是什麼?作為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少年,威爾·亨特發現他位於羅德島的房屋地下,竟然安靜的躺著一條廢棄的地鐵隧道。受到這件事的激發,他開始不斷探索各類廢棄的地鐵站、礦山、洞穴,和墳墓等地下場所。他以第一人稱記錄下他與眾不同的探險之旅,帶給讀者非同尋常的震撼體驗。《紐約時報》的書評作家這樣評價它,「刺激又令人著迷!威爾·亨特用他的文字帶我們探索了事物表面之下的東西,我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看待地面上『普通』的洞了。」

圖源:vice.com

《乘80列火車環遊世界:一場途徑45000英里的冒險旅程》 莫妮莎·拉傑什

圖源:smithsonianmag.com

旅行記者莫妮莎於2012年出版的處女作《乘80列火車環行印度》曾被英國《獨立報》評為印度最佳書籍之一。時隔7年,她再次選擇了以火車的方式去探索世界。為什麼莫妮莎如此熱衷於火車旅行呢?因為她覺得火車不緊不慢的速度最適合旅行,也最能真正深入一個國家的角落和縫隙。莫妮莎仔細地繪製了一條途徑世界上所有著名鐵路行程的路線,從穿雲而過的青藏鐵路到威尼斯的辛普倫東方快車,該路線總長度大約45,000英里,幾乎是地球周長的兩倍。英國《每日郵報》的評論員馬庫斯·伯克曼誇讚她說,「莫妮莎善於發現、聆聽事物的美好,她的風格簡單卻品味脫俗。」

圖源:verve magazine

《尋路:人類探索世界的科學方式》 莫拉·奧康納

圖源:smithsonianmag.com

科學調查記者莫拉·R·奧康納在此書中探索了人類對於空間的探索能力,以及這種能力所引發的人類對物種認知和文化進化的躍進。為研究這一議題,莫拉走訪了神經科學家和人類學家等專業人員,來了解人類對世界的探索如何徹底改變了我們,並賦予我們人性的。曾經,人類的祖先們沒有任何地圖和工具,但他們勇於冒險,將自己的足跡散播至世界各地。然而,GPS的高度發展導致絕大多數人都過度依賴科技,而很少運用到人類自身發展的尋路技能。於是莫拉在這本書中呼籲人們在失去所有能力之前,放下電子產品,走去室外體驗古人們真實踏過的足跡。

圖源:YouTube

《旅行者眼中的城市》 彼得·弗塔多

圖源:smithsonianmag.com

這本選集由暢銷作家彼得·富爾塔多編選而成,記錄了走過6大洲38個城市探險者們的故事,從北京到柏林,再從芝加哥到里約熱內盧。探險者里不乏名貫中西之人,比如作家馬克·吐溫和商人馬可波羅。彼得透過他們的視角,捕捉並重新審視了這些世界上最迷人的地方。比起簡單的描述一個城市,這些探險者則專注於他們的個人經歷以及與當地居民故事。這本書遠不僅是一份旅行指南,更是對一個地方的深入探索,和對同一地點不同時期的歷史洞悉。

圖源:amazon.com

《兇猛的美麗:大平原的風暴》埃里克

圖源:slideshare.net

風暴給人的印象往往是痛苦和災難,而攝影師埃里克·莫拉則發現了它不同的一面。1977年8月,莫拉正在內達華州的一條碎石路上,給美國著名搖滾歌手布魯斯·斯普林斯汀進行拍攝,恰巧遇上了在一場暴風雨,於是便有了這張後來成為了布魯斯專輯《承諾》封面的照片。風起雲湧的自然奇觀激發了莫拉的靈感,從1977年至2019年,莫拉奔走在美國的各大平原之上,致力於龍捲風、沙塵暴、閃電和其他天氣現象的拍攝,全力捕捉大自然氣候的原始魅力,並將其100餘張作品收錄在這本書中。

圖源:Syracuse.com

《泥土與繁星:與普希金、托爾斯泰和其他天才一起在俄羅斯旅行》 薩拉·惠勒

圖源:smithsonianmag.com

俄國地域遼闊,薩拉·惠勒以俄國黃金時代的作家(普希金,托爾斯泰,果戈里和屠格涅夫等)為線索,從西北部的甜菜田到遠東的北極苔原,探尋真實的俄羅斯。惠勒遠離城市,前往了存有文學大師們遺韻的土地,比如普希金流亡期間經常光顧的三山莊園,還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位於舊魯薩的小房子。她還到當地人的家中做客,品嘗傳統的高加索飯菜,學習他們的語言,融入他們的文化。惠勒向讀者傳達了不同的俄羅斯故事和獨到的個人見解。

圖源:泰晤士報

《航空地圖:藝術與設計的世紀》 馬克·奧文登

圖源:smithsonianmag.com

當20世紀初商業航空還在發展時期,航空公司為吸引旅客乘坐飛機,想出了這樣一個方法:製作色彩絢麗、插圖豐富的航空路線地圖。此法可謂一舉多得,不僅展示了航空公司可達的不同目的地,同時還能提高其全球影響力。這個方法卓有成效,在上個世紀,幾乎各大航空公司都設計了自己的航空路線地圖。從一條基本的航行軌跡到一張極為複雜的鳥瞰圖,這些高度形象化的製圖設計,幫助航空公司樹立起了現如今經典的品牌印象。本書不僅是航線製圖圖設計和巧妙營銷的完美結合,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更是一次視覺盛宴。

圖源:maproomblog.com

《地下王國——深度旅程》 羅伯特·麥克法蘭

圖源:smithsonianmag.com

羅伯特·麥克法蘭被《華爾街日報》譽為是「這一代偉大的自然作家」。近日,他的最新作品《地下王國:深度旅程》被英國《衛報》評為21世紀百佳書籍之一。本書「通過神話、文學、記憶和土地本身」探索了地球的地下王國。從格陵蘭島迅速融化的冰原到巴黎十四區的地下墓穴,作者將自己的經驗與歷史學家、潛水員和其他探險家的經驗編織在一起,以一個全新的視角,來探究那些不僅存在於在我們腳下,而且還停留在我們心中的地方。麥克法蘭通過抒情的散文向人們提出了一個迫切的問題:「我們是未來地球的好祖先嗎?」

《拒絕遊客式旅行》傑拉琳·格巴 & 帕維亞·羅薩蒂

圖源:smithsonianmag.com

當你出門在外的時候,是不是會被人一眼認出來呢?被當做遊客後的「區別對待」就自然地使你無法擁有最佳的旅行體驗。旅行愛好者網站Fathom的創始人傑拉琳·格巴和帕維亞·羅薩蒂整理了他們從廚師和旅館老闆等各類人群那裡汲取的旅行經驗,總結而成此書。這本書不止是一些旅行經驗,還有非常有趣的當地知識,比如你在尼加拉瓜的雲霧森林中野營過夜,手機卻沒有了信號,那麼也不用擔心,第二天早上只需要等待吼猴的叫聲當鬧鐘起床即可。除了引人入勝的旅行軼事,此書還意在呼籲讀者成為更有道德感的旅行者,在感受自然的同時,回饋自然。

圖源:fathomaway.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