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為何在宋朝的地位如此之高?與這三位皇帝有關

紅塵如鏡 發佈 2020-01-09T05:36:11+00:00

脫脫:「真宗英悟之主。其初踐位,相臣李沆慮其聰明,必多作為,數奏災異以杜其侈心,蓋有所見也。及澶洲既盟,封禪事作,祥瑞沓臻,天書屢降,導迎奠安,一國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

脫脫:「真宗英悟之主。其初踐位,相臣李沆慮其聰明,必多作為,數奏災異以杜其侈心,蓋有所見也。及澶洲既盟,封禪事作,祥瑞沓臻,天書屢降,導迎奠安,一國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


上文是元朝著名的丞相脫脫(蒙古名字比較長,叫脫脫帖木兒)在《宋史》中給予宋真宗的評價,前面一段是在褒獎他是一名優秀的「守成之君」,但是後半段就是在嘲諷他對於道教的瘋狂崇拜了。

比如什麼「封禪事作,祥瑞沓臻,天書屢降」,最後搞得「一國君臣如病狂然」,這就是真宗一生「毀譽參半」中的「毀」的主要原因了。

不過咱們今天討論的核心內容並不是宋真宗的一生功過,而是為什麼道教在宋朝會如此盛行,而對道教最崇敬的宋真宗還花費了極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去封禪泰山——為此他不惜以九五之尊的身份,還用金珠「賄賂」當時的丞相王旦,軟硬皆施的逼他就範,弄得王旦為此鬱悶了許久。

《宋史》:「旦為天書使,每有大禮,輒奉天書以行,恆邑邑不樂。」

在深入解釋道教和宋朝的種種「羈絆」之前,咱們先來簡單談談道教在其發展過程中的兩個黃金期。

道教的兩個黃金期——隋唐,宋朝

大家都知道道教是我們中國本土化的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其是化生萬物的本原,道祖乃是春秋時期的老子(也叫老聃,李耳)。

但是由於東漢年間佛教這個外來競爭對手的強勢登場,土生土長的道教一下子就被比下去了,再加上儒教的被扶正為國教,所以發展逐漸式微,更多只是輔助的存在。

但是到了隋唐年間道教迎來了第一個黃金期,最高統治者隋文帝對於道教非常喜歡,比如其「開皇」年號就是標準的道家名詞。

而到了唐朝之後,由於統治者本身就含有鮮卑的所謂「異族」血統,所以他們就希望能夠和傳統文化信仰扯上關係以顯得自己血脈「純正」,正好他們的姓氏「李」和道祖李耳相同,他們就趁機宣揚老子是他們的祖先,同時把道教奉為國教——唐高祖曾明確表示過「道大佛小,先老後釋」。

而且唐朝的統治者們對於道教都是發自內心的狂熱,也十分信奉道教可以養生甚至益壽延年的「金丹」之術,多達六位皇帝的死亡都和金丹中毒有關係,這裡面甚至包括整個封建王朝都赫赫有名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不過到了唐朝中晚期,由於戰爭頻發,中央無力,地方割據,道教的地位又開始下降,一直到了宋朝,才又迎來了第二個黃金期。

不過和唐朝皇帝對於「金丹」的狂熱不同,宋朝的君主們似乎對於道教的理論和「天書」之類的更感興趣,而且也和宋朝的政治生態有很大關係,尤其是太宗,真宗和徽宗這三朝,我們接下來就來一一剖析。

宋太宗——掩飾「燭影斧聲」的尷尬

大家都知道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是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的同胞弟弟,所以他這個帝位乃是比較早期的「兄終弟及」,而不是後世傳統的「父死子繼」。

而且他這個帝位來的其實頗有蹊蹺之處,「燭影斧聲」的負面影響一直不斷,輿論都說是他親手殺的親大哥好來搶奪帝位,為了消除這種尷尬,趙光義一方面和丞相趙普聯手搞出了所謂的「金匱之盟」,表示他的這個帝位乃是光明正大,他們老娘杜太后早就承諾的。

但是另一方面,他也想要利用道教來宣揚他的皇位乃是符合上天規矩的,當時正好有個叫張守真的道士很有眼力見兒,馬上自稱得到了天上北極四聖之一的黑煞將軍附體,有預測未來的能力,並在一番莊嚴神聖華麗的儀式之後,信誓旦旦的向大家轉達了上天的神諭——「宋太宗趙光義乃是天命之人」。

而得到了道教的天帝的首肯的宋太宗,當然也要對其投桃報李,因此道教的地位自然就大大的提升了。

宋真宗——掩飾「城下之盟」的尷尬

宋真宗趙恆是宋太宗的第三個兒子,他這個皇帝之位得來的也很是一波三折,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才登基的。

而且宋真宗在任期間,正好趕上了北方的遼國的大舉進攻——說實話宋朝都已經被遼國打怕了,除了開國皇帝趙匡胤還能和遼國打個你來我往以外,宋太宗完全就是被虐,當時被遼國兩大虎將耶律休哥和耶律解珍逼得帶著箭傷,騎著毛驢才跑掉,從此對遼國有了陰影,方針也變成了以防禦為主。

真宗時期也不例外,當時大部分朝廷的高層們都建議逃走或者求和,幸虧賢臣寇準力排眾議,硬是逼著真宗北上御駕親征,然後全軍士氣大振,最後和遼國打了個不分上下(其實還占據一些上風),不過真宗比較懦弱,覺得這樣的結果已經非常滿意了,就不顧寇準的反對趁勢和遼國求和,以每年上貢的方式簽訂了和平協議,這就是著名的「檀淵之盟」。

這份協議先不管是否合算,但起碼也為兩國軍民換來了幾十年的太平,但是這時候有一個無恥小人——「五鬼」之首的王欽若就中傷寇準,說他是拿真宗當槍使,而且這個「檀淵之盟」也是一份屈辱的「城下之盟」。

然後他就趁著真宗大受打擊的時候,建議真宗進行封禪大典,迎接天書,造玉清宮等等道教活動,以達到「鎮服海內,誇示戎狄」的目的。

其實王欽若,丁謂等人哪裡是為了國家大事,他們不過是靠著崇尚道教的活動中為自己撈取政治利益罷了,他們在這方面出力甚多,也得到了極大的好處,比如王欽若就靠著這個做了丞相的高位(中書門下平章事)。

《宋史》:「從祀汾陰,復為天書儀衛副使,遷吏部尚書。明年,為樞密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而丁謂也不惶多讓,也做了三司使和參知政事(相當於副丞相)的位置,也進入了最高權力機構。

《宋史》:「謂為修玉清昭應宮使,復為天書扶侍使,遷給事中,真拜三司使。祀汾陰,為行在三司使。建會靈官,謂復總領之。遷尚書禮部侍郎,進戶部,參知政事。」

而真宗也就在這些小人們的讒言之下,把自己本可以很光輝的政治生涯給一手毀了,導致了個「毀譽參半」的評價,這「毀」基本上指的就是他後半生過於崇尚道教的行為。

宋徽宗——王朝崩潰前夕的掙扎

如果說前兩位帝王崇尚道教還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或者無奈的話,這宋徽宗就純粹是我行我素的恣意妄為了。

這位北宋末年的皇帝從一開始就把自己神話為道教的神仙下凡,還把那一天設為「天應節」,並在天神下凡的地方建造了迎真宮。

《宋史》:「羽衛多士,奉輩武夫,與陪祝官,顧瞻中天,有形有象,若人若鬼,持矛執戟,列於空際,見者駭愕。」

其實這時候國家的統治已經不是很穩固了,以蔡京童貫為首的「六賊」更是公開賣官鬻爵,貪贓枉法,吏治是一片混亂,可是徽宗卻不顧這些,繼續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不說,還給自己改名為「道君皇帝」,對於道士們格外優待。

當時他對一個叫林靈素的道士極為尊重,而林靈素也為宋徽宗量身訂做了一套神話。林道士說宋徽宗是神霄玉清王、長生大帝君下凡,他的寵妃和親信大臣,也是天上神祇降世,雙方互相吹捧,得意忘形,但是苦的卻是天下百姓。

《宋史》:靈素益尊重,升溫州為應道軍節度,加號元妙先生、金門羽客、沖和殿侍晨,出入呵引,至與諸王爭道。都人稱曰:『道家兩府。」

而且徽宗還聽取還聽取道士劉混康之言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萬,建成後更名為「良岳」,「良岳」設計精巧,奢華無比,但是其大量材料都是取自於江南的花石草木,也就是著名的「花石綱」,直接的引起了方臘為首的農民起義,沉重的打擊了北宋王朝。

紅塵君說

根據我們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道教在宋朝確實發展的很好,尤其是在太宗,真宗和徽宗這三朝。

不過這其中的原因卻並不完全相同,比如說太宗更多的是在「利用」道教為自己的登基造勢以及洗刷負面影響,真宗則是受了一定的打擊之後,又被小人趁機而入獻了讒言。

但是徽宗就完全是自己在亂來了,本來就已經出現危機的國家,在他手裡等於徹底矛盾激化,而在這種軍國民生大事面前,單單依靠「道教中的神仙們」來拯救國家,消滅敵人,顯然只是異想天開而已。

而他兒子宋欽宗也是由於深信道士郭京可以召喚六丁六甲等神兵來退卻金兵,結果導致父子二人都被擄走,造成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這也沉重的打擊了道教的影響力,這個高速發展的黃金期也就到此結束了。


參考文獻:

《宋史》

朱雲鵬《道教與宋太宗父子的上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