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紀的亂流中,英格蘭教會與基爾特有著怎樣的社會規範作用?

史聞新說 發佈 2020-01-09T05:37:56+00:00

中世紀晚期,不斷的天災人禍在全歐範圍內掀起了一股又一股導致社會動盪的明浪暗流,這些潮流在當時造成了經濟的不同程度衰退,並引起了社會結構的變化。

中世紀晚期,不斷的天災人禍在全歐範圍內掀起了一股又一股導致社會動盪的明浪暗流,這些潮流在當時造成了經濟的不同程度衰退,並引起了社會結構的變化。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秩序與規範,為後續的改革留下了條件——譬如在中世紀晚期西歐常見的「行會革命」,即勢力較小的手工業行會反對以富商、房產主和高利貸者等為主的,掌握市政領導權的城市貴族集團的鬥爭。

而彼時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英格蘭亦無法避免席捲歐陸的黑死病,以及百年戰爭、玫瑰戰爭和農民暴動之類的人禍,但令人驚訝的是:回望歷史,在這樣的動盪的環境影響下,英格蘭的手工業者、市民等城市社會中下層幾乎沒有大規模騷亂的記載。就算偶有衝突,也基本都是偶然性的事件,並且沒有擴大為群體之間的大規模衝突。

那麼,為何會如此呢?是當時的英格蘭王室統治賢明?抑或是當時的英格蘭民族性格溫厚?根據各類史料看來皆非如是,反倒是兩個非官方的社會組織機構,承擔起了城市社會治理的一部分重擔,為自顧不暇的城市政府分擔了大量壓力,堪稱力挽狂瀾、中流砥柱:教會與基爾特,它們為英格蘭城市的秩序穩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在混亂且黑暗的中世紀晚期,城市教會不僅作為人們的精神支柱存在,更通過建立收容所等手段,幫助困難民眾度過難關

在信奉基督教的中世紀西歐城市,特別是在居民普遍信仰基督教的英格蘭城市中,教會是寄託城市居民的宗教情感、精神需求的必要場所。在此基礎上,教會與城市的關係密不可分,甚至將城市轉化為了一種宗教、社會與政治相互融合的整體。

故而教會組織作為中世紀晚期英格蘭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民間十分自然地承擔起了一部分穩定社會秩序與規範的作用。而基督教會本身的信條即倡導博愛、憐憫,也令信仰基督教的城市居民自發地遵守、維護城市的秩序。其具體的表現如下:

在基督教教義千年來的不斷發展中,逐漸產生了介於「天堂」與「地獄」之間的第三個死後世界——「煉獄」。煉獄的意義在於,在那些純粹的聖徒升上天堂、拒不悔改的惡徒被打入地獄後,剩下的有罪但願意悔改之人,死後的靈魂將在煉獄中以經受折磨的方式不斷洗滌罪行,最終得以升入天堂。

15 世紀,威廉·卡克斯頓對宗教中「煉獄」的觀念做了如下記載:

「在那裡(煉獄) ,伴隨著揮之不去的痛楚,熊熊火焰升騰起來,罪人的靈被扔進那火焰之中;靈在那火焰中央上下前後不停地翻滾著……我們在那裡所遭受的每一點鐘的痛,不比在一百年俗世生活中所經歷的全部痛楚要來得輕。」

在十四到十五世紀時,這一觀念已在民間深入人心。而教會為了緩解信眾對進入煉獄忍受折磨的恐慌,提出了以生者的善行拯救死者的靈魂,以減少在煉獄中受折磨時間的方法。當時普遍流行的、減少在煉獄受罰時間的方式有兩種:生時自身少行惡事多行善事,以及為他人的亡靈多做禱告。

基於基督教教義對善行的提倡,以及為減免在煉獄中受罰而產生的功利性觀念,中世紀晚期英格蘭城市中相對富有的有產者大都具有樂善好施的特質。在一些當時富人所留下的遺囑當中,常見將自己的一部分遺產施捨給窮人,以讓這些窮人為自己的亡靈作禱告來減輕自己在煉獄中所受的懲罰。這些舉止在客觀上有助於拉近不同階級之間的距離、緩解貧富差距帶來的矛盾,並因此也對社會秩序的穩固有所裨益。

而基督教對善行的倡導,也促成了對窮困社會成員進行接濟的特殊機構的產生,也就是「收容所(hospital)」。這一機構與教會關係密切,一部分收容所直接由教會人士開辦,而另外一些由其他社會人士或機構主辦的收容所,也同樣流露出濃厚的宗教色彩。

收容所主要收留因身體缺陷或非傳染疾病導致的生活不能自理者,由收容所長期照料他們的飲食起居。一部分收容所也接收暫時受困者,譬如未婚待產的女性、以及棄兒或孤兒等。除救濟貧困者外,收容所還在生活方式、作風和個人道德品行方面規範收留人員,通過懲罰與減少救助的方式約束這些受救濟者。這樣的諸多行為顯然有利於緩解貧困人口給城市帶來的諸多不利,對城市的秩序,特別是對治安的改善具有相當程度的作用。

二、除了倡導基督教教義之外,教會通過有序地組織市民活動、救濟行為,讓階級秩序觀念深入人心,在潛移默化中對城市治安起到了維穩作用

在除了教義等理念上的因素之外,公眾活動也能夠幫助維持城市秩序。而在彼時的西歐,最常見、也最盛大的公眾活動就是基督教的各種節日慶典了。這樣的節日不僅彰顯了宗教信仰本身的形象,更強化了社會秩序與規範的理念。

譬如在每年五月底到六月底之間舉辦的「基督聖體節」(Corpus Christi),在這一為當時城市居民所青睞的節日中,通常會舉辦一次較大規模的遊行。而在這樣的遊行之中,往往會根據參與遊行者的社會地位來決定具體的站位順序。雖然各個城市的不同風俗導致了城市之間遊行的站位並不盡相同,但這樣由城市精英階級安排的站位顯然寓意著各個階級的市民應恪守本分、遵守秩序。諸如此類的節日正是通過這樣的群體公眾活動,起到令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觀念深入人心的效果的。

總而言之,教會作為英格蘭城市社會的一部分,也因其宗教理念的緣故,十分自然地擔當起了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其一部分行為是因與城市相互依存而主動進行,另一部分則是基於理念與信條、從意識形態上潛移默化地讓秩序深入人心。

就像是基督教本身形容的那樣,作為信眾的牧者,教會組織救濟著弱勢的「羊羔」們,避免那些退無可退者走向反抗的極端,同時又極力維護著「羊群」不至於走出道德規範的「柵欄」。

三、基爾特以行會的形式對工商業秩序作出了限制,在輔助政府制定行業規則的同時,也強化了市民們的秩序觀念

城市教會顯然並非英格蘭獨有,就算英格蘭的相關傳統更為濃厚,但僅依靠教會一方,顯然無法長時間地在經濟衰退中維護英格蘭的社會秩序。那麼基爾特作為另一根支柱,又起到了何種作用呢?

「基爾特(Guild)」,其大致意思為「行會」、「同業公會」等。在中世紀晚期的英格蘭城市中,存在著數量眾多的基爾特組織。許多基爾特是以工商行業的管理作為主要職責的組織,在英格蘭官方的城市經濟管理機構力不從心、自顧不暇之時,正是這些工商業基爾特承擔起了規範與監管市場秩序的職責。

同時,一部分基爾特擁有社會與宗教的性質,形成了類似「兄弟會」的結構,它們與教會相類似,在社會秩序的維持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其在維護社會與經濟秩序中的具體行為有如下幾種。

首先是工商業性質的基爾特。工商業基爾特本身屬於民間自發性形成的行業組織,其存在的意義是對所屬的行業與市場進行監管,從而為行業整體謀取更多利益,而非令少數個體得利。譬如,工商業基爾特對於市場壟斷十分敏感,盡力避免行業內產生任何可能的壟斷行為;而對囤居奇貨、投機倒把,特別是涉及相關生活必需品的行為也作出了限制與規範;

同時為了維護信譽與市場秩序,基爾特也作為手工業產品質量的監管者存在,不僅對市場上售賣的商品質量進行監管,更通過培訓從業者、規範進貨渠道等方式提升生產品質。對於違反基爾特所制定的相應規範的從業者,基爾特會通過處以罰金、沒收產品等行為進行處罰。

這些行為雖然是出於維護行業秩序的自發性行為,但由於當時官方管理力度的不足與基爾特本身的影響力,許多基爾特制定的行業規範都擁有官方背書,市政官員通常會與行業基爾特一道制定相關規則,並在執行之時參與其中。在當時經濟普遍衰退背景下,這些工商業基爾特的存在有力地阻止了市場混亂的產生,從而對整個社會秩序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同時,工商業基爾特也是當時城市社會放貸的主體,但其放貸具有一些較為明顯的特點:還款周期相對於其他放貸者來說較長、利息方面較低甚至無息、注重借貸者的品行並排斥品行低下者等。這樣的借貸行為旨在為那些並非品行低下,卻陷入經營困難的從業者提供東山再起的機會,在當時經濟衰落的環境中,這樣的借貸屬實雪中送炭,令相關行業不至於大規模衰敗,維護了市場秩序。而對於借貸者品行的甄選則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市民的道德品行起到了一定的規範作用。

工商業基爾特也起到了為相應行業培養學徒、人才的作用。除去技術方面的培養外,在接受青少年學徒時,基爾特會讓這些學徒發下一定的誓言以維持良好的品行,如若違反則要接受處罰,甚至被開除學徒身份。這同樣對市場秩序與個人品行的有益。

四、除了工商業行會外,基爾特也將一部分資金分出、用於救濟社會上的困難民眾,中世紀的基爾特與教會在潛移默化中成為了英格蘭社會規範機制的一部分

在行業相關的內容之外,基爾特普遍就社會秩序方面對成員進行了約束。一些基爾特十分注重於成員間關係的調解與受困成員的救濟。這些基爾特形成了類似兄弟會的組織結構,視成員為兄弟姐妹。對於經受重疾或是因天災人禍而生活無以為繼的成員,在經過基爾特管理人員的核實後,就會予以相應的救助。

這些救助用的資金則來源於其他成員的定期捐獻,作為成員受困時的救助基金,以這樣的形式維護相互之間的穩定生活。許多基爾特對成員之間的關係與矛盾調解十分看重,大都要求成員之間需相互敬重,不允許惡語相向以及發生更為嚴重的肢體衝突。當成員之間出現無可避免的紛爭時,基爾特通常會居間調解,以避免成員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升級。

同時,很多基爾特也都在相應的規章中寫明,成員應遵守相關法律規章與本地慣例,若有違反者則會被基爾特除名。除此之外,與前文教會相關內容相呼應,基爾特也會組織成員對過世的成員進行禱告,以祈求令死者的靈魂減少折磨。

從中世紀晚期英格蘭城市基爾特的規章和行為來看,這些非政府機構非常重視組織內部可能出現的、會影響整個共同體穩定的問題,諸如產業規範、貧困問題與成員之間關係緊張等。為規避或解決這些問題,基爾特組織做出了如下規定或嘗試:對相應行業的市場進行監管、救濟貧困成員、提升或確保成員個人素質、調解成員之間的糾紛等。

切斯特菲爾德市(Chesterfield)的鐵匠基爾特就曾在行會的章程里規定:

「任何一位會員如若有下列舉動之一(主所不允許的):桀驁不馴,拒不服從命令;或者冒犯其他會員;或否認基爾特章程;或得到集會的召喚但又缺席……那麼他將被罰沒一磅蠟以及半馬克現金。另外,如若沒有任何反對意見或申訴,他將 被取消經商資格,受到譴責並被逐出本基爾特。」

基爾特就像一根根將行會成員凝聚為一體的楔子,令成員獲得共同利益,也產生了穩固的社會紐帶。無論是對於本身所處的市場內部,抑或是整個社會,基爾特組織都起到了穩固秩序的作用,成為了英格蘭在中世紀晚期的經濟衰退浪潮中得以穩定局勢的另一根定海神針。

教會與基爾特,分別從意識形態與具體社會經濟事務兩個方面為英格蘭城市在中世紀晚期的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從中可以看出,長久以來形成的良好的社會文化能夠促生出自發性的社會規範機制,雖然在平日裡看不出其作用,但正如中世紀晚期英格蘭城市這一案例,這些深入人心的自發性規範在動亂時期卻仿佛一劑定心丸,使得國家社會與人民能夠一定程度上擺脫經濟衰退與社會動盪帶來的困境。

雖然中世紀英格蘭的教會與基爾特都是落後的封建時代的產物,但就社會規範機制本身而言,對於現代社會可能面臨的未來危機的防範,這一案例也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這也正是以史為鑑可知興替的道理。

參考文獻:

《英國通史》

《英國文化模式溯源》

《近代英國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