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為何賀龍極少作戰?口袋裝催糧電報,功勳豈止在戰場

兵說 發佈 2020-01-09T05:54:29+00:00

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彭老總指揮西北野戰軍以弱敵強,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勝利,非常不容易。1954年,彭老總在接見《沙家店》劇組創作人員時說:「光在糧食問題上表現賀龍是不夠的。他不顧一切地支援西北解放戰爭,非常熱情地動員新兵、搞醫院、搞糧食,還親自到部隊中去進行鼓動。你們要加強描寫

作者:忘情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眾所周知,在三年解放戰爭中,彭老總指揮的西北野戰軍在各大野戰軍中兵力相對較少,而西北戰場卻是敵我力量對比最為懸殊的地區。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彭老總指揮西北野戰軍以弱敵強,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勝利,非常不容易。群眾的鼎力支持,將士們的勇猛頑強,彭老總的指揮得當,都是勝利的因素。史學界認為,在西北野戰軍的赫赫戰功中,「有一半得歸功於賀龍」。這一評價是中肯客觀的。

有人認為,賀龍自解放戰爭初期短暫指揮晉綏野戰軍與敵對壘後,就離開了戰場指揮一線,直到1949年才重披戰袍,率部翻越秦嶺入川,與第二野戰軍一道,殲滅了蔣軍留在大陸的最後一個重兵集團——胡宗南集團。這期間長達數年的時間,很難聽到賀龍征戰的消息,似乎他缺席了解放戰爭,對解放戰爭貢獻不彰。實際上,1947年7月21日,在小河村召開的會議上,作出了「由賀龍統一領導陝甘寧、晉綏兩地區工作」的決定,要求他「解放統一後方、精減節約、地方工作三個問題」「以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財力,支援西北解放戰爭。」

小河村會議結束後,賀龍肩負著重任來到綏德,提出了兩個邊區統一的3項具體措施:一是統一生產建設、金融貿易,建立獨立自主的財經體系;二是加強支前工作的領導,有計劃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財力。後方機關要精兵簡政,要組織編餘人員搞生產,為前方服務,將節約下來的物資送到前線去;三是要搞好土改,從根本上調動勞動人民生產、支前的積極性。

為了支援前線,賀龍主動將晉綏野戰軍第3縱隊調給西北野戰軍,只給晉綏區留下獨3旅。為掩護「崑崙縱隊」,他率西北局、邊區和聯防軍機關人員,冒著狂風暴雨,公開向東開進,給胡宗南造成「首腦機關正在向東逃竄」的假象,牽著數個旅的追兵到黃河邊,有力地掩護了核心機構的安全。

1947年8月18日,賀龍等東渡黃河,將西北局機關暫時安置在山西臨縣沙原村一帶後,立即投入到支前工作中。不久,毛主席發來電報:「請你們迅速分赴各縣,大力動員糧食,只要7000至1萬石糧食,即可保障作戰計劃之完成。」8月27日,又發來急電:「野戰軍南下,已無糧攜帶,著從速令綏(德)、延(安)兩地區沿途籌糧。

能否保證前線糧食供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西北戰局。當時,西北野戰軍主力和地方部隊合計約6萬人,核心機關、陝甘寧邊區、學校和游擊隊約2萬人。這其中,還不包括晉綏軍區部隊和地方工作人員。僅供應這8萬人,每月就需1.6萬石糧食。然而,當時陝甘寧和晉綏我方實際控制區人口僅400萬左右。這一帶土地貧瘠,乾旱少雨,加之胡宗南部隊到處為禍,大片土地荒蕪。別說供應前線,就連本地區也有40萬人缺糧。

為了籌糧,賀龍絞盡腦汁。他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選拔得力幹部,組織了龐大的征糧、運糧隊伍。1947年9月,賀龍通過總指揮部,向晉冀魯豫解放區要了10萬石糧食,需要馬上組織運力前往運糧。他和林伯渠商量,急令將西北野戰軍後勤供給部部長薛蘭斌調來,和林伯渠一道與之商談。

薛蘭斌一聽要千里運糧,頓時撓起了頭皮:「老總,千里不運糧,百里不運草呀!這麼多糧食要運到陝北,又沒有車,路也不好走,還得過中條山、呂梁山、汾河,太困難了。」

賀龍敲著手中的菸斗,說道:「任務必須完成,沒價錢可講。你知道,前方戰士沒糧食吃呀!只要把這批糧食很快運過黃河,就是支援了戰爭,支援了陝北沒糧吃的老百姓。」

薛蘭斌明白了運糧的意義,但又擔心沒人、沒牲口,難以完成任務。賀龍一揮手:「這好辦!我馬上發電報,讓晉綏派人、出牲口。」過了兩天,賀龍把延安大學在晉綏的1000餘名師生、員工也動員了起來,交到了薛蘭斌手上:「這些人給你當運輸隊的骨幹,依靠他們准能完成任務。缺少騾馬,就人人動手背嘛!」

賀龍雖下了命令,但心裡清楚,要完成這項任務將要克服極大的困難。因此,薛蘭斌率隊出發後,他一直讓參謀與運輸隊保持聯繫,隨時掌握情況。賀龍到晉南出公差時,還專程趕到運輸隊檢查工作。當他看到沿途男女老幼齊上陣,車運肩扛,絡繹不絕的壯觀場面時,激動地對薛蘭斌說:「你們做了件大好事,我代表西北局謝謝你們。」

為了戰爭的勝利,賀龍領導邊區,動員、組織了龐大的支前隊伍。從晉中、晉西和其他解放區調運了大批糧食到陝北戰場。1948年5月,他在西北野戰軍前委擴大會上報告說:「河東的抗勤任務超過了抗日戰爭的總和。在榆林戰役中,第1、2、6、9、10分區都動員了背糧。僅臨縣3個鄉就動員了69萬人次。其中婦女占32萬人次。綏德有部分糧食還是從河南運來的。在晉南也有數萬人運糧,運糧的牛車絡繹不絕。」

為解決戰場上的物資需要,賀龍將綏蒙軍區副政委張達志調來,交給他2個騎兵團、2部電台,任命他為陝甘寧晉綏游擊司令,讓他率部到關中、晉南做買賣,當運輸隊長。

張達志說:「運輸用不著2部電台。」

賀龍卻說:「張達志,你別小看這個任務。你帶的人不多,可任務卻很重。你要把土特產賣掉,還得換成我們需要的各種物資,什麼棉花啦,布匹啦,鞋襪什麼的。還要換成錢、金子、銀元什麼的。你必須同我直接聯繫。我每天向你通報敵情,怎麼不需要2部電台?」

張達志出發前,賀龍又特意交待:「你每天同我聯繫,要詳細報告。換到的東西和錢,在路上不管碰上西北野戰軍哪支部隊,他們要錢給錢,要東西給東西,只要打個條子就行了。記住,你們的任務不是打仗,一定要保證錢和物資萬無一失!

在兵員補充上,賀龍的辦法是全力經營地方兵團。儘量壓縮機關,充實連隊。在老區,動員失散兵員歸隊。在新區,動員群眾參軍,並千方百計組織游擊隊。賀龍後來這樣向毛主席匯報:「這樣做,一方面可作野戰軍的補充兵團。另一方面,也可逐漸升級為野戰兵團。」

在晉西北和陝甘寧人口稀少、連年災荒、征戰不斷的條件下,僅1947年,賀龍就動員了3萬人補入野戰軍,5萬人加入地方兵團。到1948年年底,陝甘寧和晉綏地區的野戰部隊擴大到7個縱隊零2個旅。到1949年6月,西北野戰軍已從小河村會議時的3個縱隊零2個旅,發展成2個兵團、6個軍、18個師,總計22萬人。

在西北戰場戰火紛飛的歲月里,賀龍口袋裡裝著一封封毛主席、彭老總向他要糧食、要彈藥、要服裝、要補充兵員的電報。而賀龍在抗日戰爭中曾被日軍毒氣彈傷害,復原後身體大不如從前。可以想見,他為了完成支援前線的任務,要克服多少艱難困苦,要熬過多少不眠之夜。

後方的難處和賀龍的功績,無論是毛主席還是彭老總,一直以來都極為肯定。毛主席在評西北大捷時指出:「此次勝利如此顯著,原因甚多。前線領導同志們的堅決的、靈活的指揮,後方領導同志們和廣大人民的努力協助,都是應當指出的。」

1954年,彭老總在接見《沙家店》劇組創作人員時說:「光在糧食問題上表現賀龍是不夠的。他不顧一切地支援西北解放戰爭,非常熱情地動員新兵、搞醫院、搞糧食,還親自到部隊中去進行鼓動。你們要加強描寫賀龍同志。」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