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與健康之間距離:理性的動力

心血管外科張紅超 發佈 2020-01-09T06:08:28+00:00

過大的壓力有損健康,因此,經常有人建議放下一切,或者叫做有舍才有得。所以,健康的活著需要一種理性的壓力,這種壓力讓人有追求、有責任、有敬畏、有興趣!

過大的壓力有損健康,因此,經常有人建議放下一切,或者叫做有舍才有得。但是,若把放下等同於放棄,絕望或去勢心理更不利於健康。人在心情不好、失望的時侯最令人討厭的話就是"想開點、放鬆點",由於好無意義。

人的大腦充滿了情感因素,不會停止運動不去思維,更不會只想快樂的,不想悲傷的。人的思維就是永遠奔騰的河流,無論如何開發利用,唯不能停息。過度安靜會淤塞,過度激活會犯洪。"放下"不是心理健康的唯一,理想的狀態是適度的熱情不斷激發機體的興奮。

但是,實際上,保持一生的熱情狀態是不可能的。對更多人來說,不會從自身找到生存的熱情。因此,人離不開壓力。壓力像疏導河流一樣讓人的情感正向流動。合理的壓力可以中斷一些惡性情緒的惡性循環,同時,壓力可以讓人取得成績,成績可以成就感,再次激發生活熱情。也就是壓力變成了動力。

好的領導、老師和父母都是把壓力和熱情一起傳遞給下級、學生和子女。讓人有追求有信仰。可是危險的是,這種奮鬥的狀態往往會過度,以犧牲健康為代價,這就是為什麼"白加黑"、"5+2"遭到反對,實際上更多人賭上了家庭和社會責任。最終,喪失了精神和機體的健康。

健康的維護需穩定的平和的心態和對生活的熱情。徹底的清閒狀態對多數人是不利的。生活寬裕造就的"宅男""宅女"最容易出現問題,"空巢″的年輕父母也是亞健康高發人群。多數人不會"自己給自己找事″,容易"無事生非″。所以,在社會上有一定壓力、工作生活小有成就的人群,幸福率、健康率最高。其本質是生活有動力,並且是一種理性的動力。

人的發展有外營力和內營力,也就是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二者要協調一致。適當挫折感有利成長。德國女總理默克爾就是典型例子,她從小隨父從西德到東德,不斷受到小歧視,所以成就了她堅強容觀的性格。所以,心理健康有自我管理與被動管理兩個層面,二者結合起來非常難,由於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完全不同,如何找到活著的動力、興趣是一切問題的基礎。

所以,健康的活著需要一種理性的壓力,這種壓力讓人有追求、有責任、有敬畏、有興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