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的創業者:袁紹、曹操、劉備三者起點有什麼不同

歷史大學堂 發佈 2020-01-10T06:50:21+00:00

但正如當今社會一樣,每個人的創業起點是不一樣的,有的人世代官宦、出身強宗望族,資本豐厚、人脈四通八達,創業公司很快就能上市做大;有的人並非望族出身,但有強大的鄉黨助陣、或者本就做過大漢國企的高管,雖然不能一呼百應雄霸一方,但經過數年慘澹經營,也能打出一片天下;還有的人,既不是豪強

創業者需要什麼?

需要大破大立的想法、周密長遠的計劃、籠絡群雄的氣量,但這些都不足以支撐起一個創業者的野心——他們還必須擁有足以開啟這場事業的原始資本。

這個道理放在群雄逐鹿的三國時代也是一樣的。

無論是「門下三千客,胸中十萬兵」的一世梟雄,還是只想「跨州連郡、各據險要」的地方豪傑,想在亂世之中賺得自己的一份「市場份額」,都離不開原始資本的支持。

但正如當今社會一樣,每個人的創業起點是不一樣的,有的人世代官宦、出身強宗望族,資本豐厚、人脈四通八達,創業公司很快就能上市做大;有的人並非望族出身,但有強大的鄉黨助陣、或者本就做過大漢國企的高管,雖然不能一呼百應雄霸一方,但經過數年慘澹經營,也能打出一片天下;還有的人,既不是豪強N代,也沒有鄉黨集團加持,更沒在國企里做過高管,開局一張嘴、事業全靠拼,簡直就是勵志典型。

上圖_ 袁紹(?-202年),字本初


第一類人物的代表,毫無疑問是出身「四世三公」、汝南豪族的袁紹、袁術。

袁紹袁術兄弟二人,在起兵之前,家底就十分雄厚。其高祖父袁安鎮守楚郡、後官至司徒;曾祖父袁京為蜀郡太守、曾叔祖父袁敞官至司空;祖父袁湯更是官至太尉、顯赫一時。袁湯第三子袁逢,有嫡子袁術、庶長子袁紹。

在東漢時代,門閥政治尚未完全形成,但是世卿世宦的結果,便是某一個家族的經濟實力、個人號召力不斷擴大。一些家族擁有自己的莊園經濟圈和私自豢養的部曲、賓客,這些人都是直接忠誠於大家族成員而非皇室;

另外,由於世代為官的積累,在帝國的政治圈子中,這些大家族也會形成自己的政治號召力,他們會資助、提攜一批新世代士子入朝為官,或者強強聯手與其他家族形成更穩固的政治同盟,所以「四世三公」的名號,甚至比皇權更管用。按照當時社會的邏輯,能坐定天下的,必然是士大夫集團所推崇的人。

上圖_ 袁術(?-199年),字公路


袁氏家族豢養門客、部曲非常多,並且「自安以下,皆博愛容眾,無所揀擇;賓客入其門,無賢愚皆得所欲,為天下所歸。」,這樣的號召力和名望,且不說在朝堂,至少在汝南——袁氏家族的根基是非常穩固了。

如此幾代人的原始資本積累,受益最大的,是袁家最有出息的創業者——袁紹。袁紹從渤海起兵,到吞併冀州、虎踞幽燕,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家族資本的資助。這種資助,既有糧草兵力地盤的直接資助,也有名望人心的加持——很顯然,秩序崩壞的時代,後者更為重要。

譬如,董卓剛剛入京師,想廢少帝擁立獻帝,袁紹當場反對,氣得董卓拔劍怒斥道:「豎子!天下事豈不決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袁紹更不示弱,也拔劍怒吼道:「天下劍者,豈唯董公?」,言罷自知洛陽危險,立刻出奔逃往。董卓本想派人追擊,但名士們卻暗中為袁紹說話,勸董卓收攏這個四世三公家族的大公子。於是袁紹非但沒被追殺,還被任命為渤海太守、封邟鄉侯(結果袁紹剛到任就拉起部隊帶頭反董)。

上圖_ 冀州、并州


而袁紹收穫第一桶大金——冀州,更是藉助了家族的威望。袁紹被封為渤海太守,本應該接受韓馥的節制。但這個韓馥是什麼出身?他是袁氏門生、受袁氏家族提攜,因此對袁紹既嫉妒又害怕。袁紹身在冀州時,軍隊窮困、糧草不足,而冀州牧韓馥則是「帶甲百萬,谷支十年」,最終竟然交出官署出逃。

與其說是袁紹的計謀起作用,倒不如說是袁紹家族聲望所致,正如韓馥自己所說「吾衣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韓馥自己如此,何況泱泱冀州官僚豪強?

在極為重視名望和門第觀念的東漢末年,袁紹袁術這一類口含金鑰匙出生的創業者,年紀輕輕便能收攏人才占據地盤,相比之下,其他的創業者則要艱苦得多。

上圖_ 曹操(155年-220年)


第二類創業者,便是曹操、孫堅、劉表等人。而其中的佼佼者,毫無疑問是後來的「曹魏太祖武皇帝操」。

曹操並非出身豪族,但他卻有個當大宦官的養祖父——曹騰。曹騰是擁立漢桓帝的定策之臣,備受寵信,顯赫桓靈兩朝。有了這一層關係,曹操得以自幼與那些真正出身望族的士子結交,但這並不意味著曹操能夠像袁紹袁術兄弟一樣天下知名——因為他身上有宦官的烙印,他的名望,必須全靠自己的才華和個人魅力。

正是如此,曹操的事業開創不算太難但也足夠艱苦。曹操三十四歲在陳留郡正式起兵創業,創業資本,便是祖父、父親兩代人在朝中為官時積累的財富外加自己盜墓;而初創員工,便是夏侯惇、夏侯淵、曹洪等家族兄弟。就這點家當,還在酸棗之戰幾乎報效殆盡,之後到了東郡,連續擊敗、收復地方盜賊和叛軍,才逐漸有了自己的根據地、站穩腳跟。到了初平三年,擊敗青州黃巾軍以後,收編了其中精銳,力量才有了質的變化。期間,「設奇伏、晝夜會戰」,箇中辛苦自不必說。

上圖_ 青州、徐州


隨後曹操征討徐州、破呂布、滅袁術、降臧霸,南北驅馳不舍晝夜,連諸葛亮也稱他創業艱難:「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

這樣的辛苦既是阻礙,也是鍛鍊,正是曹操在這期間屢次獲勝、逐步展露出自己的軍事智略和領導才華,才吸引了無數的英雄豪傑爭相投靠。他的團隊也是只注重才華、不看出身和前科,這與本身豪族的袁紹相比,基本盤和勝算自然更大。

上圖_ 劉備(161年-223年)


第三類的創業者,真的純粹靠個人才華來打拚出一片天,劉備是其中當之無愧的代表。

劉備出身貧寒,其祖父曾官至東郡范令,但父親早亡,他只能與母親一起織販履討生活(曹操靠這個嘲諷了他一輩子)。十五歲時,劉備開始出門求學,他在盧植門下結識了後來威震幽州的公孫瓚,平日裡不太愛讀書(亂世這些書確實沒什麼用),樂行好施,主動結交豪傑來擴大自己的人脈圈子,逢人便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這真假到不必糾結,畢竟在那個注重門第的年代,有個好的出身太重要了。

與袁家比,劉備沒有來自豪族的資本、名望加持;跟曹操、孫堅比,劉備沒有家族資產和高管履歷,連一支像樣的軍隊都拉不出來,只能靠著「講PPT」、侃山吹牛來騙投資者的投資。資助政界軍界的人,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就比如呂不韋父子就曾投資公子異人。

上圖_ 黃巾起義


首先投資劉備的,是中山商人張世平、蘇雙。他們二人成了劉備的天使投資人,給了劉備結交豪傑、購置軍備的資本。後來黃巾起義爆發,劉備便率軍參戰,最後憑藉軍功當上了縣尉——縣級武官。官職低且不說,朝廷的特派員督郵還要精簡掉。惱怒之下劉備將督郵鞭打了一頓(這不是張飛乾的)離開。隨後又因為戰功,擔任過縣丞、縣令等職位,最終投奔了當年同窗公孫瓚,才被任命為別部司馬。

這就是東漢末年的官場現狀,除非有貴人相助,寒門出身的人想躋身上層難上加難。但劉備卻有著與那個時代不同的為人處世的方式。他在公孫瓚手下時,禮賢下士、優待百姓、體恤士卒,頗得人心。在這段時間,他救孔融、援助陶謙、幫助公孫瓚抵禦袁紹,在群雄之間名聲遠揚——這倒不是他軍事才能卓著,而是氣質上有領導才幹,因此也收穫了一批死忠,比如關羽張飛趙雲等人,他們之所以效忠劉備,並不是家族血緣、也非人身依附,僅僅是受劉備的個人魅力所感召。

上圖_ 赤壁之戰示意圖


顛沛流離半輩子,一直熬到了赤壁大戰結束,劉備才算是真正意義上開創了自己的公司——而前半輩子,可以說都是在積累自己的名望和人氣——花了半輩子,跑到了別人的起點。

赤壁之戰結束,荊州為曹劉孫三家瓜分。此時劉備有了自己的地盤,才在諸葛亮等人的輔佐下,逐漸招攬荊州的才俊——這些人中諸如魏延、董允、費禕、蔣琬等人,都是後來蜀漢集團的支柱人物。有了這些人的入伙,劉備才有了建立政權的基礎。

三國時代是門閥政治的序幕,因此出身顯得極為重要,那些創業者們因為出身的不同,因而起點不同、經歷的苦難不同,但他們同樣用自己的例子昭示後人,創業最終成功與否,還是取決於個人的才幹,這個道理放在當今、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當中都是成立的。

文:左光斗

參考文獻:《三國志-魏武帝本紀》《三國志-劉備傳》《三國志-袁紹傳》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