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秦國法律的約束力,與歷史環境下的慣性,在塑造明君上的作用

雲敘古今 發佈 2020-01-10T07:24:54+00:00

自禪讓制度被終結以後,天下的結構趨於穩定,權力的傳承由原先的選賢舉能變成了單一的傳承,這一過程雖確保了穩定性,但也使得君主的誕生變得更加隨機,明君出現是隨機現象,更多的是一些壞的君王。


引言:

禪讓制度被終結以後,天下的結構趨於穩定,權力的傳承由原先的選賢舉能變成了單一的傳承,這一過程雖確保了穩定性,但也使得君主的誕生變得更加隨機,明君出現是隨機現象,更多的是一些壞的君王。

不過在秦孝公之後的秦國,這一規律似乎被打破,秦孝公以後皆為明君,這也讓人對秦國產生了疑惑,秦國的明君為何如此眾多?其實這一切都隱藏著歷史的規律。自從李悝變法開始,整個戰國迎來了一個沸騰的時代,這一時期每一個國家都擁有著非常明顯的變化,人人追求新氣象,人人都在進行改革與探索。


身居高位,卻迷失自己

魏國率先進行法律制度的改革,使得魏國成為第一大國,而齊國則率先在思想文化上面邁出了新航路,稷下學宮更是成為歷史的一絕。至於秦國,它邁出的步伐則更加遙遠,在秦孝公與商鞅的配合之下,秦國醞釀出了商鞅變法,而且還建立起了真正的法律治國體系。

雖說當時大家都在改革,秦國的法律也沒有什麼獨特性,但是久而久之人們就發現了其中的奧妙,魏國、齊國甚至是楚國,他們的變法雖然前期轟轟烈烈,但是隨著優秀君王的遠去,伴隨著眾多昏君的登場,先前的改革成果全部都被揮霍一空。

魏國的魏惠王,昏庸無能葬送了最強大的魏武卒、楚國楚懷王,貪小利忘大義,結果使得邦交失策差點亡國。至於齊國就更加有趣,齊閔王不顧眾人勸阻,先要滅掉宋國,結果導致五國攻齊,亡國滅族。

在眾多同行一度消沉的情況下,秦國卻表現出了驚人的毅力,從秦孝公到後來的秦惠文王,緊接著秦武王,秦昭襄王,還有秦始皇的爺爺與父親,再到秦始皇本人,這些君王每一個人都有人性的弱點,但每一個人都做到了拓土強國。這一現象讓無數的歷史學者感到不能理解,同時也讓戰國時代的思想家感覺太過於顛覆,因為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任何人身居高位很容易陷入到糊塗之中

以魏惠王為例,年輕的時候他能夠建立起魏國的霸業,但隨著年紀的增大,還有對自己的自信結果,使得自己昏庸無能,最終導致霸權衰落。

唯獨只有秦國的國君,不管他們有多少的慾望,總是能在關鍵的時刻懸崖勒馬秦惠文王年輕時曾殺人犯罪,但是在成為君王以後,不斷的力排眾議,重用張儀,秦昭襄王更是曾經殺死了白起,犯下滔天大禍,但依舊能在臨終之前穩住陣腳,保持對六國的優勢。

因此,可以明顯的看出來,當時秦國國君絕對不是以人的自我控制力來保證君王的優秀,肯定是一種超脫於人性之外的存在來約束著他們。

驅使明君的兩把鞭子

在孫皓暉老師的著作《大秦帝國》中,曾經明確的提到了一種可能性,孫皓暉老師借著商鞅的口氣說出了明君的真相:君王有權利身居高位就容易犯錯,真正能夠讓君王保持冷靜的存在就是法律,這種法律不僅約束底下的人同時也約束君王,而且這種法律沒有任何妥協性,一旦執行就必須要實現懲罰的效果。在當年秦惠文王犯罪的時候,即使他是太子,但是只要他觸犯了法律,商鞅也依舊以老師的身份對他進行懲罰。秦惠文王在這樣的,親眼目睹法律的嚴苛之下,這才每次能夠在危機關頭收斂自己的心性,好好為國。

  • 因此在戰國時代,真正讓秦國連續不斷的出明君的第一個要素就是秦國法律的約束,這種法律的約束與現在的法律概念有著很大的不同,因為當時並沒有出現法律的概念,都認為法律是君王的意志,既然是君王的意志,那麼皇帝就可以為所欲為。但是當商鞅的法律建立以後,它就好像是一條紅線,或者說是秦惠文王年輕時候看到的商鞅的鞭子,只要君王想要犯錯的時候,法律會及時的跳出來制止他,即使君王有能力突破這一層界限,但也會想到鞭子的恐懼,所以才會在做事之前三思而後行,然後避免了衝動。

當然除了孫皓暉老師的觀點以外,其實還有一種歷史的概念在幫助秦國君主成長,那就是歷史的趨勢。這涉及到了人類行為學的一種概念,那就是潛意識的模仿。俗話說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把這個概念放大到君王和戰國的領域,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奧妙。

秦孝公還有秦惠文王拼盡全力幫助秦國走向強大,其中付出的犧牲和努力,更是口耳相傳,到了每一個後人的耳邊,而且整個秦國的氛圍之內,全部都是一種悲愴和戰鬥的意志。從秦國的國歌就能看出來,糾糾老秦共赴國難,如此悲壯的國歌天天吟唱,在朝堂之上天天崇尚節儉,天天宣揚不戰即亡的概念,在如此氛圍之下,君王很難會有一種想要敗家的衝動。

更為重要的是,先輩們已經幫助後代的君王打出了一條出路,那就是秦國一統天下因此在秦國的環境之下,已經契合了某種歷史的慣性,由秦孝公開始了秦國戰車的動力,經過秦國君臣和後代的口耳相傳和環境渲染,使得秦國君主已經坐在了一個不能踩紅線

結語

因此我們結合兩點來看,秦國之所以連續不斷的出現明君,不是因為秦國君王個人有多麼厲害,實在是這兩點的相輔相成,由於紅線的存在,讓君王三思而後行,再三思而後行之後,又經常看到即將要實現天下一統的那種更加偉大的目標,無論是一個頑童還是一個有野心的君王,都會朝著既定的方向前進。

可以這樣理解為,商鞅時期的法律已經為秦國的君主設了一條道,兩邊都有禁錮,前面放著誘惑人的天下,君王總會被動或者主動的朝前奔跑,這樣的制度在戰國時代又焉能不會讓秦國統一呢?

參考資料:

《大秦帝國》

《中國通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