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間,如何用好「金角銀邊」——聚焦「健身去哪兒」

中國青年網 發佈 2020-01-11T07:29:29+00:00

2019年,國家體育總局和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進一步促進體育消費的行動計劃》,其中提到「充分合理利用公園綠地、城市空置場所、建築物屋頂、地下室等『金角銀邊』區域,建設便民利民的健身休閒設施。

編者的話

健身去哪兒?這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話題。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與場地設施緊缺之間的矛盾,成為全民健身亟待破解的難點和痛點。

2019年,國家體育總局和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進一步促進體育消費的行動計劃(2019—2020)》,其中提到「充分合理利用公園綠地、城市空置場所、建築物屋頂、地下室等『金角銀邊』區域,建設便民利民的健身休閒設施。」將閒置土地用起來、用得好,不僅是增加健身場地供給的新抓手,更將成為新時期群眾體育工作的突破口。

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金融街,被鱗次櫛比的高樓所環繞。午休時間,張先生走出公司,走向順城公園內的智能健康步道。通過智能打卡樁的人臉識別功能,他的運動里程自動計步打卡,步道交互螢幕上顯示出用戶數據、排名。這一連串的「黑科技」,吸引了很多像張先生這樣的上班族。據了解,這條步道分布著室外動感單車、24小時健身倉等設施,服務周邊近20萬人。

健身去哪兒?這一直是個難題。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84平方米,其中大型體育場館占了不少體育用地等公共體育資源。面對群眾日漸高漲的日常健身需求,城市基層社區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供給明顯不足。如何多渠道盤活存量、擴展增量,各地都在動腦筋想辦法:合理利用「郵票綠地」、拆遷開發「金角銀邊」、改造廢舊廠房……這些創新性探索,讓更多閒置土地變廢為寶,百姓出了家門就能鍛鍊。

鼓勵因地制宜

「好球!」走進江蘇省蘇州市獅山橫塘街道羽乒中心,儘管不是節假日,這裡依舊人聲鼎沸。羽毛球愛好者捉對廝殺,孩子們在教練的指導下練習發球。寬敞的場地、階梯式的合理收費、貼心的衛浴設施,在周邊健身群眾中叫響「金字招牌」。而在5年前,這裡還只是某家居用品的生產車間。

挖掘現有土地潛力,利用城市「邊角下料」做文章,已然成為擴大健身場地增量的重要手段。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中提出,鼓勵充分利用舊廠房、倉庫、老舊商業設施和空閒地等閒置資源,改造建設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在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和《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也都有相應的表述。

「現有文件從頂層設計上給出了大方向,各地則需要因地制宜,主動創新。」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公共服務處處長趙愛國表示,「十三五」以來,主動挖潛的工作思路越來越成為共識,各地成功案例不斷出現。「後續還需要有關部門進行協同,就體育設施空間拓展推出更細化的指導和操作方案。」

浙江寧波的春曉湖畔曾是一座垃圾山。2014年,一家體育休閒俱樂部在這裡成立,春曉街道無償提供土地使用權5年,俱樂部投入數百萬元清理垃圾,將這裡改建成一站式運動休閒綜合體,從最初的皮划艇、帆船到如今開展了20多個項目,成為市民健身好去處。

政策層面的加碼,為充分調動各方資源、低成本建設體育場地保駕護航。比如《意見》提出,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利用工業廠房、商業用房、倉儲用房等既有建築及屋頂、地下室等空間建設改造成體育設施,並允許按照體育設施設計要求,依法依規調整使用功能、租賃期限、車位配比及消防等土地、規劃、設計、建設要求,實行在5年內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的過渡期政策。「要吸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必須充分保障他們的應有權益。目前看,有些優惠政策在具體落實上還有待加強。」趙愛國說。

理順工作機制

距離和便民性,是解決群眾「健身去哪兒」的金鑰匙。15分鐘健身圈與生活圈對接,激活群眾健身熱情的同時,也提高場地設施的實用性。目前,群眾健身場地存在著區域不均衡、布局不合理的現象。「大城市的公共用地和空間少,人口密集,必須見縫插針、騰籠換鳥。」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表示,由於現有相關規定仍存在缺位,讓體育用地改建在實際操作上遭遇一些難題。

清理群租房騰退的大量地下閒置空間,能否變身健身中心?城市廣場綠地作為環保用地,能否建設足球場?高架橋下、舊建築屋頂建設運動場,如何消除安全隱患?這些不僅會面臨用地屬性複雜、缺乏統一標準規範等掣肘,還經常涉及多個部門的交叉管理,在現有政策框架內亟待具體指導。

江蘇省無錫市體育局局長黃浩然認為,體育部門要與規劃、住建、市政園林等部門建立聯席工作機制,在規劃公園、綠地等公共場所時提前預留體育空間,體育部門參與建設論證和後期檢查驗收。

土地性質轉換是規劃體育用地時經常遇到的難題,需要多部門聯動協調才可能解決。無錫市正在建設的梁溪區樂運體育文化園區,位於原棉麻倉庫地塊,屬於工業流轉土地。當地政府多次召開項目協調會,有力協調了土地性質變更、整體消防申報、加建建築規劃許可證辦理、臨時排水許可辦理等難題,幫助項目最終落地。

對於格局已經確定的城區,重新規劃存量,把廢棄空間變成運動健身空間,這是一種理念上的轉變。「土地用地屬性應該是多元化的,管理也應該是多樣化的。」 華中師範大學體育學院教授陳元欣說。

找准百姓需求

蘇州獅山橫塘街道羽乒中心所處的地段可謂寸土寸金。當初街道打算收購騰退的舊廠房時,先請專家實地考察,又結合居民運動愛好,最終決定改建成羽乒健身館。除了專業場地,中心還巧妙利用車間的「邊角下料」建了音樂、舞蹈教室等。「這裡還有2015年蘇州世乒賽的專業球桌,孩子每周都來練球。」住在周圍的胡女士說。

以往的體育用地往往跟著賽會導向走,場地類型單一,有時甚至造成空間浪費。而改建閒置場地則需要依託現有條件「精打細算」,既要對接服務半徑內群眾不斷疊代的健身需求,又要實現複合功能和兼容設計,有效提高利用率。

在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區,一家經營不善的老舊商場被改造成社區健身活動中心,整整5層樓,囊括多種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很多附近的退休居民,在裡面一待就是一整天。

「全民健身類場館選址上一定要考慮周邊聚居人口量、出行交通便捷度、停車壓力等因素。」 黃浩然說,「同時,還要考慮後期運營成本和產出比,結合當地群眾體育活動的需求及地域特色安置內設項目。當然,也要重視體育工藝評審,在實用性、安全性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估。」

從2015年起,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利用城市改造升級過程中留下的「金角銀邊」,在街道、公園、社區等人口密集區域興建籠式足球場,幾年下來已建成上千個。

當「體育即生活」逐漸成為全社會共識,群眾對體育功能的認識由「觀賞」轉變為「參與」,對健身場地的要求也逐漸提高標準。「城市的待利用土地、閒置的公益性建設用地,不僅要用起來,更要用得好,讓群眾從中收穫健身成就感和幸福感。」趙愛國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