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一生的功過與是非

鉛筆與直尺 發佈 2020-01-11T07:38:26+00:00

慈禧照一、慈禧的生平及所處的時代背景慈禧,葉赫那拉氏,一生經歷了三任皇帝:1、咸豐帝:她是妃嬪,1852年入宮,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2、同治帝:她是同治帝的生母。

作為清朝晚期的實際掌權者和統治者,慈禧太后的一生是充滿爭議的,國內對慈禧的評價基本一邊倒,然而,國外對慈禧的評價卻仍以正面居多。那麼,慈禧太后在大清國晚期,到底有著什麼樣的功過與是非呢?筆者通過整理當時的那段歷史及重要事件,試圖還原慈禧太后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結論如何各位自行評判。

一、慈禧的生平及所處的時代背景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葉赫那拉氏,一生經歷了三任皇帝:

1、咸豐帝:她是妃嬪,1852年入宮,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

2、同治帝:她是同治帝的生母。1861年咸豐帝駕崩,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徽號慈禧。1862年發動辛酉政變,兩宮太后垂簾聽政,1873還政同治帝;

3、光緒帝:1875年同治帝駕崩,慈禧冊立光緒帝,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後慈禧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再度訓政;1900年推動實施清末新政;1908年,光緒帝駕崩,擇三歲溥儀為新帝,11月15日,慈禧太后去世。

這段簡單的生平,至少可以體現出兩點,第一,慈禧經歷清末的三任皇帝,擁有異於常人的政治能力和手腕,能夠三度聽政,晚晴事實上處於她的統治之下;另一方面,她的一生也是不幸的,青年喪夫,中年又喪子。

而所處的時代背景呢,對外,從道光皇帝鴉片戰爭開始,大清對各國列強屢戰屢敗,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海戰、八國聯軍侵華,每一次都是割地賠款,喪權又辱國;國內則民怨沸騰,先後經歷太平天國、少數民族起兵、義和團運動等,清王朝實際處於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之中 。

二、慈禧太后的擅權及垂簾聽政該不該受到詬病?

同治、光緒剛繼位時都只有幾歲,以同治帝載淳來說,咸豐帝設置的8位顧命大臣輔政,與封建帝制下的高度集權本身就具有不可調和的衝突。同治是慈禧的兒子,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更多的還是為了維繫大清朝的權力運營機制、保證權力處於自己和同治帝的手中。事實上後來同治帝親政,慈禧也曾還政於皇帝,只可惜,同治帝年僅19歲崩逝,慈禧立了三歲的載湉為光緒帝,光緒繼位之後也面臨同樣的情況。當然,這其中,戊戌政變是一個特例,放到後面我們會另說。

對慈禧而言,後人說她是貪念權力,或許這是也是真的。在我看來,她擅權及垂簾聽政,利用各派政治勢力之間的矛盾,操縱並保持自己權勢,更為重要的目的,是在內外交困中,守住大清祖輩們打下的江山,維繫大清朝的權力運行機制,維持大清朝的政局的穩定。或許,她也身不由已。

三、慈禧有沒有毒死光緒帝?

根據中央電視台、清西陵文物管理處、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鑑定中心等專家組成的"清光緒帝死因"專題研究課題組聯合出具的《清光緒帝死因研究工作報告》,由光緒帝頭髮和隨葬衣服中的砷入手,通過「中子活化"、"X射線螢光分析"、"原子螢光光度"等一系列現代專業技術手段和縝密分析,研究確定為光緒帝系砒霜中毒死亡,也就確定了光緒帝系被人下毒致死。

我們再來看看慈禧和光緒帝的關係:光緒帝名為載湉,是醇親王奕譞的次子,他的母親為慈禧的親妹妹葉赫那拉·婉貞,因此,光緒帝其實和慈禧是親上加親的關係。光緒即位時更小,年僅3歲,離開自己的父母,慈禧對這個幼童是予以關懷的,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載湉「常臥我寢榻上,時其寒暖,加減衣衿」,「我日書方紙課皇帝識字,口授讀四書詩經,我愛憐惟恐不至」。

種種跡象表明,在光緒親政之前,慈禧和他的關係沒有表現出特別的衝突和隔閡。可是自光緒帝親政之後,這個平衡的局面被打破了,光緒希望能夠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通過變法和維新改變大清國積貧積弱的狀況,與慈禧太后的矛盾衝突便日積月累。最終在維新派「圍園殺後」的計劃下,慈禧出手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殺戊戌六君子。1905年之後,光緒帝也不再被囚於瀛台,而是常常臨朝,恢復到以往的帝位生活。1908年冬,光緒帝病重,十一月十四日身故,終年只有38歲, 十幾個小時後,74歲的慈禧太后,也緊跟著撒手人寰。

可以確定的是,光緒帝確實是被人下毒致死,到底這個人是誰,慈禧太后確實有比較大的嫌疑,但目前卻也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光緒帝確是慈禧太后下毒。或許,這個謎底只能隨著大清王朝的覆滅而消散,再也無法尋得答案了。

四、洋務運動中慈禧扮演的角色

清政府在經歷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太平天國重創打擊之後,開始認識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以奕訢、文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為代表的洋務派發出了「自強」的呼聲,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文化及先進的技術,實現富國強兵。

洋務派的每一項舉措,興辦製造槍炮輪船、修造鐵路、創辦新式學校等,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傳統保守勢力的非議與阻擾,但洋務運動能持續了30多年,切創辦了一大批近代軍事和民用企業、建立第一隻現代化北洋海軍、創辦新式學校京師大學堂等,這些,都足以說明,作為大清王朝掌權者的慈禧太后無疑是支持洋務運動的。

中日甲午戰爭成為洋務運動成敗的試金石,結果是是無情和殘酷的,中國被日本戰敗,北洋海軍全軍覆滅標誌著30餘年的洋務運動這場「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低層次近代化運動失敗,這是慈禧為首的統治階級的階級局限性造成的。

五、選賢任能,收復新疆

與歷史上的外戚專權對比,如楊貴妃時期的楊國忠,慈禧在這方面的確是值得肯定的。慈禧的家人均沒有進入清王朝的最高權力體系中。她大膽重用漢人,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被她提拔並成為晚清歷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左宗棠收復新疆,便是一個更好的例證。

當時的新疆形勢比較複雜,首先浩罕汗國阿古柏入侵占領了大部分地方,其次列強英國染指南疆、沙俄侵占伊犁等地區。清朝內部反對收復新疆的聲音,甚囂塵上:說新疆是「化外之地」、「人煙稀少」、「茫茫沙漠」,不要也罷;又如:認為朝廷不夠錢,再勞師動眾去收復新疆,怕財政不行等等。而慈禧,則力排眾議全力支持左宗棠,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從1875年開始,花了三年的時間,清繳以阿古柏為首的新疆勢力,到1878年,除了伊犁地區仍被俄國人占領之外,新疆全境收復。1881年又通過談判,中國收回了伊犁。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粉碎了英、俄勾結阿古柏侵占新疆的企圖,如果當時慈禧不力挺左宗棠收復新疆的話,那麼新疆極有可能被列強從中國的版圖上分裂出去。從這一點上,慈禧是具有政治家的戰略眼光的,她維護領土主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六、戊戌變法背後的事實

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社會的震動是巨大的,也讓大清內部的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簡單的低層次的改革無法轉變局面,需要從制度層面進行整體性的變革,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維新派呼籲變法,光緒帝不甘做亡國之君,對變法予以採納並積極推動,維新變法運動轟轟烈烈的進入高潮,最高一日頒發百份變法詔書,分別從史稱「百日維新」。慈禧太后起先對變法冷眼旁觀,但是,隨著康有為、康啟超激進的要策劃「圍園殺後」,慈禧出手發送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與瀛台,並殺害了譚嗣同等「六君子」,維新變法宣告失敗。

直到今日,維新派和百日維新是被充分肯定的,但還有以下事實也需要知曉:

(1)榮祿曾經反問康有為是否改革太快時,康有為回答:「不快,殺一批一品大臣就都解決了。」把變法維新想的過於簡單,甚至有些幼稚;

(2)維新派認為邊塞地區地廣人稀,用處不大,提議要把新疆等邊塞地區賣給列強來換取改革資金;

(3)康、梁安排光緒帝密見伊藤博文,甚至「引狼入室」籌劃讓伊藤博文來擔任維新變法的顧問,協助治國;

(4)維新派還建議光緒帝放棄大清對青海,蒙古,新疆,西藏的控制,退居關內發展,左宗棠花了幾年奪回的新疆偌大疆土,貌似不值一提。

(5)維新派要聯合當時的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組成執政團隊負責軍事、財稅、外交等國家大權。

從以上這些維新派的舉措和提案來看,即使慈禧太后不出手,也註定了這場維新變法運動註定會以失敗而告終。慈禧,只是提前終結了這場變法。值得一提的是,維新變法失敗後,慈禧還是發起了清末的新政改革。

縱觀慈禧太后的一生,她作為晚清政局的實際掌權者,對清王朝和清政權的維繫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是,慈禧太后掌權的時代恰好又是中國近現代進程開啟、事關中國前途和命運的時代,中國近現代落後挨打的局面,作為晚清統治者的慈禧太后又需要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