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播種後為什麼會出現缺苗?補救措施你知道嗎?

新農知識 發佈 2020-01-10T10:02:23+00:00

詳情如下:一、查苗補缺播種後,由於種種原因,可能出現缺苗:一是灌水過多,土壤濕度過大,造成爛種爛芽。


大家好!「三分種,七分管。」這句農諺說明了田間管理的重要性。馬鈴薯的田間管理,包括查苗補缺、追肥、中耕培土和排灌等。詳情如下:

一、查苗補缺

播種後,由於種種原因,可能出現缺苗:一是灌水過多,土壤濕度過大,造成爛種爛芽。二是薯種帶病,播後薯塊腐爛,芽缺養分長不出土而成死芽。三是蟲害,幼苗出土後,被小地老虎咬斷幼苗。四是病害,幼苗發生青枯病而死苗。五是乾旱缺水,土壤乾燥板結,幼苗枯死。六是肥害,施化肥過多過早,施近基部引起肥害而死苗。為了保證全苗,必須在出苗後至苗封行前,經常檢查,發現缺苗,及時補播補種。補苗方法:1、可以用發芽粗壯的種薯補播。2、從出苗較多的穴株間苗補種。補種必須淋定根水,成活後及時追肥,促進生長。

二、及時追肥

馬鈴薯苗期需氮素較多,從出苗至塊莖開始形成,吸收的氮肥約占全生育期吸收量的四分之一,中期吸收氮肥約占全生育期吸收量的二分之一以上,所以馬鈴薯前期追肥要早,中期施肥要重,這樣才能培育壯苗,促進塊莖形成。第一次追肥在苗高2~3寸時進行,用速效腐熟糞水每畝20擔左右。第二次追肥在苗高5~6寸時進行,每畝施尿素10~15斤,糞水20~30擔第三次追肥在苗高8~10寸時,即苗封行前進行,這時馬鈴薯生長進入中期,塊莖開始形成,需肥量較多,一般每畝用花生麩40斤,複合肥30斤,或尿素20斤,硫酸鉀20斤與糞水30擔左右混合施。施後進行大培土,以後看苗補肥,使苗平衡生長

三、中耕培土

中耕培土是馬鈴薯生產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目的在於消滅雜草,消除表土板結,增強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保持一個深厚肥沃疏鬆的土層,利於塊莖的形成。第一次中耕是在苗高3寸左右進行,主要是鋤松表土和除草。第二次中耕可結合第二次追肥時進行,同時結合小培土第三次中耕是苗封行前,結合中期重施肥後進行,同時結合大培土。這次是最後一次中耕,小塊莖已開始形成,故中耕只輕鋤表土即可,深鋤會傷害匍匐莖和幼小塊莖。培土時要把畦溝中的鬆土培上植株基部,這樣既可疏通畦溝,便於排灌,又可得到較多的鬆軟肥沃的表土覆蓋露面薯塊,以防薯塊表皮變綠色,降低品質,所以這次中耕培土要十分講究質量。

四、科學排灌

馬鈴薯是喜濕潤、忌漬水、怕乾旱的作物,所以必須實行科學排灌。從播種至出苗,薯塊本身含有一定水分,比較耐旱,如果水分過多,就容易造成爛種死芽,所以這一時期切忌灌水過多。如土壤千旱,宜淋水潤畦。隨著植株長大,蒸騰量也增加,如土壤乾燥,可灌「跑馬水」,灌後即排。馬鈴薯塊莖形成至迅速膨大期,是需水最多時期,土壤水分足,塊莖迅速增長,易獲高產。如果這時土壤過於乾旱,幼嫩塊莖停止生長,塊莖表皮老化,營養物質積累受阻,塊莖不能繼續增大,或塊莖長得不均勻,出現若干突起畸形,有的可能在芽眼另生匍匐莖,又成小薯塊,因而影響產量和質量,但如果土壤濕度過大,也不利於馬鈴薯生長,同時還可能誘發病害,特別是易發生晚疫病。所以塊莖形成期必須加強水分管理,保持土壤疏鬆濕潤,畦無漬水,也不乾燥板結。馬鈴薯收穫前半個月要停止灌水,否則會增加馬鈴薯塊莖含水量,不利於貯藏。


五、適時收穫和貯藏

收穫是馬鈴薯生產的最後環節和最終目的。收穫過早,塊莖不成熟,產量不高;收穫過遲,薯塊易受凍害,降低種性,不耐貯藏,品質變劣。當馬鈴薯的莖葉呈淡黃色時,便是適時收穫期。最好選擇在晴天收穫,因晴夭收的馬鈴薯含水分少,較酎貯藏。收穫時,要把挖出土的薯塊攤開在地面上晾乾表皮水分,然後分開好壞,按大小分級分別貯藏。貯藏馬鈴薯,一般要選擇在陰涼乾爽的地方,攤開堆放不宜過厚,其厚度約4~5寸左右為宜,以利.散發水分。貯藏期間溫度10度以上,馬鈴薯易發芽

南方地區氣溫較高,因此,食用馬鈴薯在南方一般不宜貯藏太長時間,以兩個月 左右為好。發芽後的馬鈴薯品質變劣,甚至完全不宜食用,因此。收穫後馬鈴薯應儘快出售或加工。加工方法一般是切片曬乾。留種馬鈴薯在貯藏期間,還應經常檢查,一旦發現霉爛薯塊要立即清除。為了防止薯種霉爛,可用1斤硫酸銅,1 斤生石灰,200斤水配製成的波爾多液,或福馬林1斤加水50斤,每月噴1次。此外為了防止蟑螂等蟲害的為害,可用90%敵百蟲2兩加水150斤噴殺,或用80%敵敵畏2兩加水150斤噴殺。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種植戶可以多參考參考。下面總結本文的內容,希望大家積極留言評論。

本文思內容

1、馬鈴薯播種後為什麼會出現缺苗?怎樣補救?

2、怎樣進行馬鈴薯追肥?

3、中耕培土有什麼作用?怎樣進行?

4、如何進行馬鈴薯科學排灌?

5、馬鈴薯貯藏要注意些什麼問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