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中國居民儲蓄遷移史

資管司南 發佈 2020-01-10T11:17:23+00:00

​內容摘要彈指一揮間,改革開放40年。(5)一致看多中國股市從2019年末至今年年初,外資已經連續30多個交易日增持A股,創下連續流入的記錄,持股總市值也超萬億。

​內容摘要

彈指一揮間,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富起來,就仿佛一瞬間的事情。

回想起二三十年前,許多家庭都還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甚至一包方便麵調料小孩都能倒在手上分著吃大半天。如今轉眼過去,我們到了人均GDP 1萬美元的台階,同時也到了奔小康的圓夢之年。

這期間,是國人的勤勞從無到有的過程,也是中國人從溫飽線上掙扎過著「手停口停」的生活,到2018年末我國居民的總資產規模達465萬億元人民幣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居民儲蓄的流動史就是一部經濟變遷史。無論是排隊存款、搶購樓房、半夜躺地上購買國債,亦或是網際網路理財熱衷P2P等場景正已成為歷史,一個大資管時代正在到來。


01

從食不果腹,到存款為王

新中國剛剛成立到改革開放之時,人們有儲蓄存款可以說是一種富貴的象徵,投資理財更無從談起。資料顯示,194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49.7元,全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年底餘額只有8.6億元,人均儲蓄存款不到1.5元。

到了1978年,全國人均儲蓄存款餘額僅為21元,按當時的外匯牌價,不到當時美國人均一天工資的一半。而廣大的農村居民,「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甚至可能倒欠生產隊的錢。

但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和中國銀行體系的組建,居民隨之而來的收入便選擇了「錢生錢」的方式。因為以往經歷過飢餓、逃荒,以及勤儉持家的觀念,人們所能做的就是「深挖洞,廣積糧」。而此時以存款來賺利息,也許是這一代人能夠想到的最好的閒錢投資方式。

這時,如果城裡有一家銀行營業,那真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山人海。此時國家銀行都鼓勵居民往銀行存錢,類似「存款儲蓄,利國利民」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銀行給到儲蓄的利息也高,而且存款還會送開水壺、毯子、被子等。人們存款熱情高漲,排隊存款領禮品的景象隨處可見。

巨獎儲蓄:1984年底,人們在杭州羊壩頭銀行門口排隊購買獎勵一套住房的有獎儲蓄。

90年代,這存款為王的時代,居民儲蓄的年均增速都在30%左右,存款利率一直長期穩定在10%左右,事實上,當時所謂的國民理財就是不停攢錢然後存銀行,再由銀行幫儲戶打理。

這也造就了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儲蓄大國的地位,到了2009年達到51.84%的最高點。中國人每賺100塊錢,有一大半都用來儲蓄了!


02

居民理財的覺醒

2000年,一本由美國作家羅伯特·清崎撰寫的書籍《富爸爸窮爸爸》中文版被正式引進到中國。令出版商或許都未能預料到的是,這本理財入門的書籍竟然紅極一時,它連續18個月蟬聯全國圖書銷售排行榜第1名,連續兩年半名列暢銷書排行榜前10名……

一時間,「要增加你的資產,讓你的錢幫你賺錢」等理財觀念開始成為熱潮。

而此書熱賣的背景是,中國居民由以前單一的存款賺利息,開始有了多樣化的選擇。

1、債券投資風起

愛國就買國庫券,1981年:人們排隊買國庫券

1981年中國首次發行國庫券,在國家開放國庫券轉讓後,可以流通的國債變成了可以賺錢的有價證券,這打破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銀行存款一統天下的局面,為國民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

但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國庫券無人問津。直到1988年,國庫券交易合法化,一大批「證券倒爺」應運而生。他們奔走於各大銀行、各大城市,把國庫券低買高賣,有中國第一股民之稱的「楊百萬」就是通過在1988年從事被市場忽略的國庫券買賣賺取其人生第一桶金而成名,隨後成為上海灘第一批證券投資大戶。

2、股票市場一夜暴富

1983年,深圳寶安縣聯合投資公司向社會公開發行「原始股」,催生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先河。1984年冬天,上海飛樂音響公司「小飛樂」股票發行,股票橫空出世在上海灘,一石激起千層浪,成千上萬的國人開始投身股海。

股市開戶:1997年股市紅火時,人們在杭州中河路旁的證券登記中心排隊開戶。

這個時期的股市到底有多瘋狂?

首家異地上市的股票——鳳凰化工,股價自發行以來一路上升,並在1992年5月25日,股價曾經達到過3700元/股,前後歷時18個月,累計漲幅1323%!

但無論此時的股市還是債市,都是少數投機者的賺錢工具而已,同時金融市場發展的機制不完善令市場投機性嚴重,股市低迷後,金融市場又相繼出現炒期貨、炒外匯的熱潮,甚至還引發了1995年就釀成了轟動一時的「327國債」事件。

當2000年美國網際網路泡沫浪潮破滅的時候,中國的股市也同樣進入了牛市。從2001年到2005年,儘管各種政策救市頻出,但股市一直持續低迷,許多股民被套,「遠離股市」的聲音比比皆是。

作為中國股市第一代的操盤手、紅馬甲,人稱「不死鳥」、「花狐狸」的花榮,1991年就進入股市的職業操盤手,但也在當時選擇了告別股市,他甚至把當時一家證券報發表的那篇講述他鎩羽而歸的報導《京城私募資金NO.1悲壯退出江湖》一直珍藏在家中。而他人生的轉折,也從此刻開始,他與股市之間下文還有很多劇本要寫。

3、銀行理財的崛起

1996年,中信銀行在廣州設立了「私人理財中心」;到了1997年,工行上海分行向公眾推出了理財諮詢服務、外匯買賣和存款證明等,共12項與理財有點關係的業務。這時,「理財」一詞才正式走入大眾人群的視野。

對於人民群眾的理財需求,「央媽」也適時做出了回應:1997年6月6日,人民銀行成立了銀行間債券市場, 1998年5月26日,人民銀行重新恢復公開市場業務,開始參與商業銀行國債回購交易。

而銀行理財從發展開始,後來便演變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媽寶」式理財。

2004年7月14日,光大銀行發行了中國第一隻面向個人客戶的人民幣理財產品——「陽光理財B計劃」,標誌著中國式理財呱呱墜地。

之所以說是中國式的,因為它一開始就打著剛兌的旗號,保本保息的理財由此便在全國各大銀行間鋪開。銀行之所以如此有底氣,是因為此時國內經濟正在高速增長,人民存款快速增長的同時,工業發展、政府建設等貸款也激增,做存貸息差的銀行此時有底氣說出「剛兌」二字。而這種對投資者保護性理財,也被成為中國式的「媽寶理財」。

此後,銀行理財因為剛兌的優勢規模迅速擴大。據金融監管研究院統計:

2004年作為理財元年,年末理財規模約為500億元;2005年~2007年,規模分別達到了2000億元、4046億元和8190億元,年度增長率分別為292%、105%和100%。這三年間,發售的產品數量分別為598隻、1354隻和3044隻。


4、黃金:中國大媽大戰華爾街

自從2004年個人黃金買賣業務開閘後,金交所投資者由當時的不足1萬人,擴容到了如今1300萬人,15年增長了1300倍。如果再加上購買實物黃金、參與銀行紙黃金交易、帳戶金等投資者,以及在證券市場參與黃金ETF和黃金期貨等用戶,國內黃金投資者至少達到了1.2億。

與此同時,本著保值與賺取收益的不同目的,國內還有1億人通過銀行櫃檯、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或銀行提供的網際網路交易平台進行外匯交易。

這其中還有一個經典的插曲:中國大媽完勝華爾街大鱷。

2013年4月中旬,「中國大媽」搶購黃金震驚全球。黃金4月份剛開始暴跌,中國大媽已經急不可耐出手搶購黃金,絕大多數國人已在電視上目睹了這一盛況。隨後的統計數據是,10天時間,1000億人民幣,300噸黃金被掃,多數黃金商店斷貨。

大媽的買入迅速推動黃金價格上漲,此舉讓當時做空黃金的高盛巨虧十幾億美元。這被國內媒體一度稱為「中國大媽完勝華爾街、金融大鱷」。

5、永遠心痛的6124

2006年、2007年中國股票市場出現了罕見的牛市行情,中國出現全民炒股的熱潮,到2007年5月28日止,中國股市的開戶人數已達到1億人,股市成為了中國上億人投資理財的選擇。

於是股市一根陽線改三觀,上證指數在擊鼓傳花中一路扶搖直上。2007年10月16日,上證綜指以一根小陽線完成了6124點的歷史傳奇。這輪牛市中,不少國民的命運就此改變,花榮便是其中之一,憑藉著將全部家當放入股市,花榮的財富在這輪牛市中「至少翻了十倍」。

2005年開始的從1000點到6000點的大牛市,我抓住了機會,這輪大牛市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 花榮


但牛短熊長的股市,大喜之時大悲亦至。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雷曼兄弟破產,一場由美國房奴引發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中國股市迅速跌入1664點的谷底,6124點成為中國股民至今仍未跨過的高山。

為了應對此次金融風暴的衝擊,國內啟動了「4萬億」計劃。

6、居民資產配置:炒房時代到來

從2008年至今的十年中,城鄉居民存款增速從18%下滑到了7%左右,十年時間存款驟降了70%。但這並不能代表國內民眾遠離儲蓄,而是財富配置品種與方式上發生了明顯的轉換,即伴隨著城市商品房改革的啟動,絕大多數居民開始動用儲蓄投資購買剛需住房,家庭財富也由貨幣資產變成了實物資產。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以前,城市居民住房都是由公共財政統一建設和統一分配,這種公房管理的計劃經濟方式雖然表面看上去給百姓帶去了免費性福利,但民眾的居住生活質量卻始終未能得到改善。

從一家人擁擠在十幾平米的平房中,到後來盥洗室和廁所都只能共用的筒子樓,長達30年的「蝸居」讓從中走過來的普通民眾至今心有餘悸。

數據顯示,1949年,我國人均居住面積只有4.6平方米;到了1978年,由於人口增長等原因,人均居住面積更是下降到3.9平方米。

但破冰也正是從1978年開始,當年國內不少地區開始出現通過提租、出售公房以及停止住房實物分配的探索,直至1998年,國家全面推行住房分配製度改革,商品房開始躍進居民家庭,並成為許多家庭財富配置的首選方式。

在1990年之前,中國沒有商品房交易,那時候一年就是1000多萬平方米。從1990年後開始有了房地產業,啟動了開發商土地批租、老百姓買房可以按揭貸款等市場化改革,到1998年、1999年的時候達到了1億平方米。

隨後10年,從1998年到2008年,這10年里漲了6倍,實際上原本可能漲到8倍,10年翻三番。因為在2007年,銷售量本來已經到了差不多7億平方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了,在這個衝擊下,中國的房產交易量也下降了,萎縮到6億平方米。

5年後,到了2012年前後,房地產的交易量翻了一翻,從6億平方米增長到12億平方米。從2012年到2018年,又增加了5億平方米。總之在過去的20年,中國房地產每年的新房銷售交易量差不多從1億平方米增長到17億平方米,翻了四番多。

排隊搶房:2002年10月,杭州市民在人居展上排隊領取商品房資料。當年,商品房開始走紅。

而另一方面,與炒股理財相比,中國人買房的理念根深蒂固。在中國居民資產比重分布中,甚至房地產占比一度超過80%。

這也不能怪我們,因為過去的房地產行業確實在中國的造富路上堪稱一個傳奇,時間不同,一個買房小小的選擇,往往就會造成雲泥之別的。房地產暴富的觀念,也在我們心中根深蒂固。


7、網際網路理財的崛起

2012年監管部門陸續推出新政,如券商資管新政十一條、放寬公募基金投資範圍、保險業資管放鬆以及首次允許期貨公司加入資管陣營。2013年6月,國務院明確表示,要「逐步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常規化發展,盤活資金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被視為「盤活存量、用好增量」的去槓桿利器——資產證券化正式在中國迎來發展春天。

而作為網際網路金融中的P2P、眾籌等產品,無不是起著資金融通、盤活存量的資產證券化手段之一。

也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餘額寶誕生,並在2018年第一季度末達到了驚人的1.69萬億元。餘額寶的火爆,迅速吸引了各方巨頭的關注。

一時間,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們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等「寶寶」類金融產品。百度、騰訊、小米等網際網路巨頭迅速跟進,甚至連傳統的製造業和電信企業也參與到了這一場金融變革之中,貨幣基金等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多不勝數。

可樓市與金融資產作為為中國居民財富的兩大蓄水池,中國居民資產配置比重在兩者之間又出現反覆。2010年、2012年、2014年、2017年,新增金融資產的占比都超過35%、房地產比重低於65%,而2014年新增金融資產占居民新增總資產的比重達55%,首次超過了房地產的占比。

但2016年之後,中國樓市又迎來了它最後的高潮,加上中國股市表現的不佳、P2P的暴雷、以及2014年11月22日之後,央行開始降息,人們配置房地產的比例又開始上升。


03

資本紅利正在到來

通過中國居民財富投資流向,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大資管時代正在到來,具體的體現在以下幾點:

(1)國富民強

按照對世界銀行在2018年的標準解讀,咱們中國的人均GDP如果能接近或達到1.3萬美元,那就已經屬於高收入國家了——按照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2019年人均GDP就可突破1萬美元,離1.3萬美元已經不遠。

備註:世界銀行認為,人均GNI高於12055美元的為高收入國家。由於中國的GDP與GNI差距不大,因此人均GDP只要超過1.2萬美元,接近1.3萬美元即可達標。

(2)可投資資產超200萬億

據統計,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居民存款約是80萬億元,2019年中國居民可投資資產規模突破200萬億。

根據中國建設銀行發布《中國私人銀行2019:守正創新匠心致遠》報告認為,2018年國內居民總財富增長勢頭維持,但增速顯著放緩。報告預計未來五年,克服了短期經濟周期波動之後,2023年個人可投資金融資產有望達到243萬億元人民幣,2019-2023年複合增長率恢復為約11%。

(3)樓市瘋狂結束,金融資產配置需求崛起

根據經濟日報社發布的《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2019》,城鎮居民的資產中有71%投資於房地產,而其他資產主要是金融資產的占比僅有29%左右。農村居民的資產中房產占比相對較低,為52%。相比之下,不少已開發國家居民資產中房產的占比在50%以下,和已開發國家相比,德國占比在56%左右,新加坡43%,日本則不到36%。

以美國為例:中國人買房,美國人買股。在美國家庭財富構成中,房產僅占34.6%,不到35%,但金融資產占了42.6%,工商業占19.6%(中國是5%)。顯然,中國人是一心買房,美國人是多渠道投資。

買到就是賺到的房地產時代已經成為歷史,房住不炒成為主流,而且房價已經結束了瘋狂上漲的歷史,甚至許多城市的房價開始下跌。

(4)網際網路理財熄火與銀行理財收益率下降

P2P的暴雷與倒閉潮。據網貸之家統計,截至11月底,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台數量下降至456家。與2015年12月最高峰時的3574家相比,下降幅度高達87.24%。單單今年停業的就高達1200多家。

網際網路理財收益率下降。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監測的數據顯示,去年最後一周,網際網路「寶寶」理財產品的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為2.69%,連續6周上漲,並創出近39周以來的新高。原本元旦一過,市場資金面逐漸寬鬆,貨幣基金的收益率就會回落,而降準則會加快貨幣基金收益率下降的速度,預計短期內其平均收益率就可能跌到2.4%至2.5%之間。

銀行理財收益率跌回4的時間不遠。2019年11月361家銀行共發行了8276款銀行理財產品(包括封閉式預期收益型、開放式預期收益型、凈值型產品),發行銀行減少12家,產品發行量增加644款。其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98%,較上期減少0.02百分點。

儘管在2019年12月末和最近,銀行理財收益率又上漲到4%以上,但也只是因為各大銀行為了年末攬儲的壓力而提高收益率。

另外,資管新規之後,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利率持續走低,為了資產保值,追求高收益率是越來越多儲戶的選擇。

這裡有個一時很火的段子:一位大爺在銀行發火說:「十年前,牛肉麵4元一碗,我在你們銀行存了10000元,相當於存了2500碗牛肉麵;現在牛肉麵都漲到10元了,我存的10000元連本帶利你們才給我13500元,相當於只剩下了1350碗牛肉麵!我就想知道另外的1150碗牛肉麵去哪兒了?」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明白:如果存款利息連通脹都跑不過,放在銀行的錢即使仍然到手會有收益,但相對於購買力來說,其實是虧了。

(5)一致看多中國股市

從2019年末至今年年初,外資已經連續30多個交易日增持A股,創下連續流入的記錄,持股總市值也超萬億。

另一方面,隨著外圍關係的緩和;央行連續降准釋放長期資金;豬肉生產供給的逐漸恢復等,一個良好的金融市場環境正在慢慢形成。同時,1月4日晚間,銀保監會發布《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促進居民儲蓄入市。意見指出,大力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各類健康和養老保險業務,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

多重效應之下,人們理財模式終將重構,一個資本利得的時代正在到來。正如10年前風靡上海、蔓延全國的海派清口《我為財狂》中那段著名的台詞:「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