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電熱水袋炸裂,女子雙下肢被燙傷!冬日取暖需謹防這些物品→

瀟湘晨報網 發佈 2020-01-10T15:10:10+00:00

最近天氣降溫,不少市民開始使用熱水袋、暖寶寶、電熱毯等取暖,但在取暖過程中,因燙傷而導致就醫的事情時有發生。

最近天氣降溫,不少市民開始使用熱水袋、暖寶寶、電熱毯等取暖,但在取暖過程中,因燙傷而導致就醫的事情時有發生。市民的陳女士(化名)使用的電熱水袋突然炸裂,流出的高溫液體將其下肢嚴重燙傷。

網絡配圖

半夜電熱水袋炸裂,燙傷雙下肢

幾天前的晚上,陳女士用電熱水袋取暖,充好電,陳女士將熱水袋放到腹部睡覺,誰知次日凌晨兩點多熱水袋突然炸裂,高溫液體流了出來。「在被子裡,突然聽到一聲響,電熱水袋就炸了。」在病房陳女士說起當天發生的事還心有餘悸。

蘇北人民醫院燒傷整形科醫生鞠海濱介紹,陳女士雙下肢和會陰部有12%的面積燙傷。

據悉,陳女士使用的是電極式熱水袋,通常加熱不超過70攝氏度。這種熱水袋使用時間過長,裡面的電極容易生鏽導致溫控失靈,導電溶液溫度過高,膨脹炸裂的風險劇增。

老人怕冷貼暖寶寶,低溫燙傷皮膚潰破

三天前,76歲的齊奶奶到方巷鄉走親戚,「當時還蠻冷的,侄女怕我凍著,給了我幾片暖寶寶讓我貼著取暖。」齊奶奶第一次用暖寶寶,在侄女的幫助下,貼在了腹部。但隨後忘了取下,直到當天晚上洗澡才取下。齊奶奶眼神不好,也沒有多留意。沒想到第二天她感覺腹部疼痛,喊來孫女查看。「孩子一看說不得了了,紅腫了一大片,出現了大水皰。」齊奶奶自己將水皰挑破後,傷口一直不見好,還破潰滲水。

到醫院檢查,醫生診斷老人為低溫燙傷。「當時也沒覺得燙啊,怎麼就燙傷了?」面對齊奶奶的疑問,醫生告知,老年人皮膚鬆弛,對熱度感覺遲鈍,而暖寶寶會在一段時間內溫度持續上升,其熱力作用於一個部位,加上睡覺時間長,非常容易引起皮膚燙傷。

冬季燙傷頻發,使用取暖物品時間不宜過長

每年冬季,都會出現因取暖而導致燙傷的病例,而且並不少見。蘇北醫院燒傷整形科副主任徐剛告訴記者,「多見熱水袋、暖寶寶等燙傷,還有一些因為家人不當操作,結果導致孩子燙傷。」

昨天下午,市民鄭女士正在給熱水袋灌水,沒想到身邊1歲的寶寶伸手就抓,熱水袋還沒來得及蓋蓋子,滾燙的開水頓時流出,燙傷了寶寶手背。「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讓我驚慌失措,又是冷水沖又是冰敷,整個小胳膊都冰涼了,然後趕緊送到醫院。」

此外低溫也容易導致燙傷。醫生解釋,70℃的溫度持續1分鐘,皮膚就可能會被燙傷,而當接觸近60℃的溫度持續5分鐘以上,也會造成低溫燙傷。溫度較低,只要接觸的時間夠長也能燙傷人。

那麼,哪些物品容易引起「低溫燙傷」呢?

據了解,例如熱水袋、插電式電暖器、「暖寶寶」、取暖燈等取暖設備,以及過熱的電子設備、「充電寶」等,通過直接接觸或是照射方式都可能導致「低溫燙傷」。

徐剛提醒市民,一旦發生燙傷,需要立刻冷水沖或者冷敷,更重要的是保護創面不要受污染,然後及時就醫。千萬不要用醬油或牙膏塗抹燙傷處,容易引起燙傷處感染。

另外,老人最好不要長時間接觸溫度超過體溫的物品。一些患有糖尿病、脈管炎或中風後遺症、長期臥床的老人尤需注意。如果使用電熱毯,溫度不要設得過高,也不要整夜使用,更不要長時間地貼近暖氣片等取暖設備。在使用熱水袋取暖時,不能直接接觸皮膚。使用熱水袋取暖的時間不要過長,儘量避免整夜置於被窩內。

此外,使用「暖寶寶」要選擇質量比較好的,不能直接接觸皮膚,最好能多隔幾層衣服。不宜貼過長時間,最好每隔一段時間揭下來換個部位再貼。此外,切忌貼著「暖寶寶」睡覺,皮膚容易過敏的人、孕婦和嬰幼兒儘量少用這樣的取暖方式。

【來源:揚州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