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朝以後的造物審美水平似乎是往下走了?

遠方無垠 發佈 2020-01-10T17:22:12+00:00

看一個調查研究,大意是說現在有很多人都認為宋朝以後的服飾、器皿、擺件等各種造物的整體審美水平似乎是在往下走了。



看一個調查研究,大意是說現在有很多人都認為宋朝以後的服飾、器皿、擺件等各種造物的整體審美水平似乎是在往下走了。而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其中還不乏一些文物研究學者。後來一想,這可能跟科舉制度有一定的關係。

宋代是中國從貴族或貴族化的仕族統治,逐漸走向科舉文官治國的轉型時代。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的軍事貴族基本上是被排除在權力中心以外了,而朝廷里的文官幾乎是以科舉制度為主要來源。


科舉制度選拔上來的文官有一個共同存在的問題,就是他們有相當一部分出身寒微,在青少年階段一直是生活在基層社會當中。當這些人走上領導崗位以後,也把平民百姓的一些世俗的審美帶到了上層社會。

世俗化的審美當然也沒什麼不好的,因為有煙火氣,有人味。但是世俗化更加偏向於生活中的具體經驗,容易消解掉崇高偉大的意義,繼而把很多超驗的精神性的東西降解成世俗的,甚至庸俗的東西。老百姓們畢竟大多是忙於生計,根本沒功夫想太超脫的事,他們更講究的是實際功利,比如對穿衣的思考往往限於能不能避寒、能不能遮羞,更高層面的東西基本是沒功夫想了。


超驗的東西需要有足夠空閒的時間和精力去想,在這一點上只有世襲財富權柄的,真正有閒的人才有這種機會。比如正因有了魏晉時期的門閥士族,才有清談玄學的風氣;有了做奴隸主的希臘公民,才有了討論哲學的氛圍。

超驗是用邏輯推理來論證現實經驗中不存在的東西,只有在這種純粹的思維當中,崇高偉大才會顯得格外的有意義。


崇高偉大是需要自我催眠的,而自我催眠就需要內外邏輯自洽。比如你打內心裡就認為一件事情崇高偉大,那麼這時你才可能會精益求精,才會不遺餘力,才會想盡辦法滿足自己的精神追求,你內心裡的審美標準也會因此被拔高,而不是得過且過。

在宋代以後,這個有閒的階級被抹殺掉了。這樣一來社會階層流動多了,內部政治更加穩定了,大家日常都是在忙活著經世致用,而代價就是不再有人閒的沒事沉醉於精神體驗了。


其實同樣的情況在西方國家也有。比如早期去美國的歐洲移民大多是在歐洲混不下去的人,這些美國人一直被他們歐洲的親戚笑粗鄙,而且即便是如今美國有錢了,但這種粗鄙也還是揮之不去。

那麼什麼是歐洲人認為的粗鄙呢?可能就是美國拓荒者追求的那套實用主義。而這種對實用的追求正好是符合了啟蒙思想的宗旨,基於啟蒙思想的理性的現代文明能在新大陸土地上開花結果,也與此不無關係。


或者可以說,人類自古以來就更加傾向於結果導向的實用主義,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加務實。但是這個務實的程度越高,藝術需要的浪漫成分就越少了,審美的標準緊跟著也就容易下降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