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女人不適合穿旗袍!35年來,姚儉萍始終傳承祖輩技法,發展旗袍文化

瀋陽日報 發佈 2020-01-10T18:11:27+00:00

人物小傳:姚儉萍,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那氏旗袍第三代傳承人,從事手工製作旗袍35年,製作旗袍上千件。

人物小傳:姚儉萍,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那氏旗袍第三代傳承人,從事手工製作旗袍35年,製作旗袍上千件。那氏旗袍以還原歷史、利用傳統製作工藝為基礎,保留了傳統旗袍中的26道工藝和技法,展示了滿族旗袍文化的悠久歷史。其作品「大紅素鍛鑲牙滾邊丹鳳旗袍」榮獲「第四屆瀋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盛京好手藝非遺作品大賽」優秀獎。

從盛京1636年開始,瀋陽與旗袍的故事講了三百多年。

在瀋陽于洪區星座社區,就「隱藏」著一家傳承了百年的「那氏旗袍店」。店的主人名叫姚儉萍,是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那氏旗袍第三代傳承人。從22歲嫁入那家起,姚儉萍從事手工製作旗袍已35年,她始終堅持「立剪裁運、漿薄至位、針碼細勻、心隨意願」的那氏旗袍16字祖訓,一針一線精心縫製出來的千件旗袍,不知驚艷了多少女人的歲月流年。

那氏旗袍 百年傳承

冬天的瀋陽,寒風中透著乾冷。走進「那氏旗袍店」,卻是另一番熱鬧景象:春節將至,定製旗袍迎新的顧客絡繹不絕,姚儉萍一邊笑著與客人攀談,一邊麻利地量體、選料、挑款。翻開她隨身帶著的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記著每一位顧客的尺寸,竟然細緻到鎖骨、肘部等30多項。難怪她自信地說,沒有女人不適合穿旗袍。

那氏,是姚儉萍的夫家。一百年前,那家祖輩生活在撫順新賓縣,是當地有名的裁縫。因為做旗袍的手藝出眾,那家人先去北京開了旗袍店,做了幾年後又在瀋陽中街開了麗昌商行,生意一直很火爆。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推行公私合營,姚儉萍的公公離開自家旗袍店,到瀋陽王恆泰戲衣莊(後改名瀋陽市戲裝廠)任大師傅。那時候,一代評劇宗師韓少雲、京劇大師周信芳都點名讓那師傅製作過戲裝。1979年,瀋陽戲裝廠重組,姚儉萍的公公沒再留任。他選擇重操舊業,回家做旗袍。

一人一版 一人一款

走過百年歷史的那氏旗袍,一直沿襲著滿族旗袍的原汁原味。剪裁上,堅持立剪,這種方法對師傅的手藝要求極高,布料偏一分成品偏五分;設計上,前胸處採用挖大襟的方式,立領內襯棉布,並用祖傳的漿糊粘貼;用料上,多採用真絲面料,內襯用絲綢、棉布製成,貼身舒適。滿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因此那氏旗袍不僅外觀精緻,還十分耐穿。每一件旗袍都配有兩個領子,領子有磨損可以更換,衣服即便穿舊衣領也不能變形。

在中國的服飾中,旗袍最能體現出女性的曲線美,也最考驗師傅的量體功夫。姚儉萍在為顧客量身時,指標要精確到人體的36個部位,通過計算,確定出每一位顧客的身材黃金比例,實行一人一版、一人一款的製作過程。一件那氏旗袍,從布料到成衣需要200多道工序,最短也得半個月才能完成。再累再難,姚儉萍也始終謹遵那家祖訓,堅持全手工製作,2017年她入選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那氏旗袍代表性傳承人。

祖傳手藝 苦學五年

1985年,位於北市場的「那氏旗袍店」重新開張。同一年,姚儉萍嫁入了那家,結下了她與那氏旗袍長達35年的緣分。

受母親影響,姚儉萍自小就對女紅情有獨鍾,針線、紡織、刺繡、拼布、縫紉等針線活一學就會。16歲時,她就用花布給自己改裝了一條連衣裙,與生俱來的天賦也為她日後製作那氏旗袍埋下了伏筆。

因為喜歡,成婚後的姚儉萍放棄了計算機專業,幫襯公公照看「那氏旗袍店」。那家的祖傳手藝有個規矩——傳兒不傳女,那家的男丁不想學,四個女兒又學不上,姚儉萍就成了離那氏旗袍最近的人。

在「那氏旗袍店」工作期間,姚儉萍起初做的是送料、取貨的活計。但她是個有心人,每逢公公裁剪、製作都站在一旁觀察學習,回家後再自行練習。就這樣,「偷學」了一年多。一次偶然的機會,姚儉萍按著客人的尺寸,在綢緞上用棉線彈出旗袍形狀,恰巧被公公看見,那師傅才發現兒媳是塊做旗袍的料。

得到了公公的默許,姚儉萍一點點學起來,從打下手到獨立裁剪製作,又學了4年。1991年,姚儉萍傳承了那氏旗袍的全部手藝和16字祖訓,被允許自立門店。

旗袍雖美 穿有講究

時尚來又回。這幾年,復古風潮又刮來了一波「旗袍熱」,以往名門望族裡小姐貴婦穿著的高檔旗袍走入了尋常百姓家。姚儉萍在與客人的接觸中發現,旗袍雖然火了,但旗袍背後蘊藏的文化卻鮮有人知。

什麼年齡段選擇什麼花色、款式的旗袍,大有講究,稍有不慎就會鬧了笑話。姚儉萍舉例,婆婆和岳母挑選旗袍時,花型要有頭有尾,鑲邊不能中斷,寓意兒女生活幸福連連;新娘子挑選結婚禮服,花型要有根,蝴蝶要一雌一雄對著飛舞,寓意新生活有根基,小夫妻比翼雙飛;年輕女孩挑選旗袍,可選擇桃花、忘憂草等花型,寓意好運連連、生活美好。

做了35年的手工旗袍,姚儉萍愈發覺得,旗袍發展離不開文化的土壤。如今,她正在收集那氏旗袍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和歷史資料,希望有生之年建立一家那氏旗袍博物館,給後人留下一筆文化財富,將家族傳承的百年技藝發揚光大。


瀋陽日報、沈報融媒記者 唐曉詩

瀋陽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編輯 王沛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