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一宗滅佛事件的皇帝 他們為何都很短命?

小馬談古今 發佈 2020-01-10T18:16:31+00:00

歷史上主要的滅佛事件指的是「三武一宗」,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

歷史上四次滅佛都是那些皇帝 他們為何要這樣做?

歷史上主要的滅佛事件指的是「三武一宗」,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三武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之厄」。在中國歷史上,這幾位皇帝曾經發動過毀滅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很大打擊,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稱為「法難」、「三武一宗之厄」。


佛教在東漢時期經天竺傳入中國,在戰亂不止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輪迴轉世」、「因果報應」、「眾生平等」等學說給了戰亂時期命如草芥的普通大眾以精神信仰,因而得到迅速傳播,在隋唐時期甚至一度衝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到了明清時期,中國的傳統神話體系已經將神佛平等對待了。

但是,歷史上仍然有這麼四位皇帝,他們偏偏毫無畏懼,遇佛殺佛,興起了大規模的滅佛運動。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1、太武帝拓跋燾(408年—452)

太武帝拓跋燾是北魏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間先後攻滅胡夏、北燕、北涼等多個割據政權,又擊敗了柔然、吐谷渾、山胡等多個遊牧民族,統一了北方。太延四年(公元438年),拓跋燾一紙詔書「罷沙門(佛教術語,佛教派別的統稱)年五十以下」,強迫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中人一律還俗服兵役,這是他滅佛行動的開始。

後來,太武帝聽取三朝元老崔浩的建議,改信寇謙之創立的天師道教,開始徹底排斥佛教。也是倒霉,長安的一所寺廟後來牽連到蓋吳起義之中,太武帝大怒,加上崔浩的推波助瀾,正式開啟了大規模的滅佛行動:長安幾乎所有的沙門中人被誅殺,北魏全國的經文、佛像和寺廟被焚毀。


2、周武帝宇文邕(543—578)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北周第三位皇帝,宇文邕雄才大略,勵精圖治,立志統一天下。北周武帝頂住來自各方的壓力,下令「初斷佛、道二教,經象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同時,還下令「三寶福財,散給臣下,寺觀塔廟,賜給王公。」在這次運動中,佛像全都被毀,寺廟被收為國有,寺僧均被勒令還俗。


​3、唐武宗李炎(814―846)

唐武宗是唐朝的第十五任皇帝,在位期間,對內打擊藩鎮勢力,對外擊敗回鶻,加強了中央集權,造就了「會昌中興」。他本人崇信道教,深惡佛教,又因,財政緊缺,在道士趙歸真的鼓動和宰相李德裕的支持下,從會昌二年(842年)開始毀佛行動。


4、後周世宗柴榮(921-959)

後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十國中後周的第二位皇帝,文治武功成就極高,一舉扭轉了唐末以來社會的頹勢。史學界對他的評價也極高,稱讚他為「五代第一名君」,卻英年早逝。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自今不許私度僧尼,及親無侍養者不許出家。無敕寺舍並須停廢。……此年廢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所,存者為二千六百九十四所,以所毀銅佛像鑄錢。」由此可見,柴榮在位時也興起了大規模的滅佛行動,只不過相對比較溫和,保留了不少寺廟。


這四位大規模滅佛的皇帝很明顯都是非常有作為的明君,都在自己執政時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們之所以頂著罵名乃至天譴的壓力滅佛,都是有著深層次的原因的,而滅佛之後取得的效果也證明了他們的行動是有意義的。也許正因如此,他們的共同特點都很短命。

而深入分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佛教作為一種宗教,在給百姓帶來信仰,發展壯大的同時也給國家和社會帶來一系列的負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