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我說」華北古都遊學,我們學到了什麼?

蓉我說 發佈 2020-01-10T18:24:20+00:00

出這個題目,就是要考察一下這九天來,孩子們對我們的文明認知達到了什麼樣的高度。比如在媧皇宮講神話,順便把東西方的神話一對比,各自文明的思維方式和文明根基就一目了然;比如在商鞅和吳起的老家談戰國法家思想,順手和羅馬的法律一對比,就很明顯看出中國法家雖然了不起,但那水平與羅馬法顯然不

【小編說】2019到2020年的跨年夜來臨之際,我們還在華北古都線遊學途中,已經是第九天了。同學們問:「老師,今晚跨年,給我們免做一天作業吧?」

「我們晚飯後可以稍微娛樂一下,但作業,還-得-做!」

那一晚的論文題目是《我們的文明》,這個題目非常寬泛,可長篇大論,亦可隨筆漫談。出這個題目,就是要考察一下這九天來,孩子們對我們的文明認知達到了什麼樣的高度。

結果,每個小組都熱情高漲地干到了凌晨一點以後。最長的一篇文章寫到了四千多字,從五六千年小麥傳入中國開始,到歷代興衰,到影響文明發展的諸多因素,幾乎無所不包。

這樣的效率和認知高度,讓所有圍觀的家長,參與行程的所有人驚嘆不已!

所以,遊學歸來,我們也總結一下這趟行程我們主要學了些什麼?

1 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互相融合

我們的行程從燕趙大地的中心——河北石家莊開始,一路南下,過邯鄲、鄴城、安陽、衛輝、開封、鄭州、鞏義、洛陽、登封,再從鄭州返回。

這個片區,正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也是遊牧民族南下的必經之路。

於是我們在河北省博物館看到:

燕國,本是周王室宗親分封的中原文明,因為在北疆長期對抗遊牧民族,無意間,便沾染了濃重的遊牧色彩。與狼共舞的時間長了,人便有了「狼性」。

燕國下都發掘的「神獸噬馬紋金牌飾」,帶有濃重的遊牧民族風貌

趙國,作為晉國的分支,也是漢文明。但它很清晰地看到了遊牧民族騎射能力的高強,便主動性地展開大規模的「胡服騎射」。在戰國紛爭的戰局中,它主動選擇變成了「狼」。

河北省博藏的趙國青銅馬,無鐙無鞍,「胡服騎射」是一件多麼富有挑戰性的改革啊!

人變成了狼,一個無意,一個刻意,很有點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還有第三個——中山國。中山國本就是遊牧民族,在長期與中原接觸的過程中,不經意間,又被「漢化」了。這一次,是「狼變成了人」。

中山三器,其造型,上面的精美的銘文都說明著中山國的漢化程度之高

盤踞於河北大地的這三大國,沒有一個能擺脫「民族融合」的大勢。

鄴城博物館,門前的六塊石碑,講述著這裡的「六朝」故事

還有,在鄴城博物館,我們看到:

曹操定都鄴城,第一時間北跨燕山征烏桓、西過太行征高幹,防的就是遊牧民族的南下,這時候的他還真有點齊桓公「尊王攘夷」的意思;

後趙,是羯族人在鄴城建立的政權;

前燕,是鮮卑族人在鄴城建立的政權;

都是在五胡十六國時代,遊牧文明與中原文明和諧統一的嘗試。雖然失敗了,但也努力過了。

漢人冉閔,在鄴城建冉魏政權,但卻發動了血腥的「殺胡令」。在與狼共舞的時代中,人再次變成了「狼」;

漢人高歡、高洋,也基本被徹底胡化。他們在鄴城定都,建東魏、北齊後,大肆崇佛,殘暴淫糜,一個勁兒地開著歷史的倒車,一門心思地想著回到過去。

鄴城博物館保留的大量精美的北齊時代的石刻造像

定都鄴城的「六朝」,也沒有一個能擺脫「民族融合」的大勢。

以及在開封城,我們了解到:

後唐的李克用,沙陀族人,到處認乾兒子,打下一片江山;

後晉的石敬瑭,沙陀族人,甘心給耶律德光當乾兒子,定都開封;

後漢的劉知遠,沙陀族人,趕走契丹人,定都開封;

這些半漢化的沙陀人,成了五代十國時期中原的核心力量。

反過來

後梁的朱溫,是漢人,但又一次在「與狼共舞」中,變成了狼,殘暴異常;

直到北宋王朝建立後,才終於和契丹族的連年征戰中選擇了和平相處。

龍門石窟賓陽中洞,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代的石刻造像

當然,還有在此行中幾乎無處不在的大神——北魏孝文帝。他帶領著鮮卑族人從長城邊的山西大同南遷到河南洛陽,展開了大規模的遊牧民族漢化進程。

在龍門開石窟;

在嵩山祭天;

營建少林寺;

拜謁衛輝的比干廟;

……

從北緯35度到北緯40度之間,這片區域中,民族融合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這個過程,給我們的中華文明帶來了無數的腥風血雨,但同時也帶來了無限生機。

2 中華文明的那些血脈傳承

文明,有非常柔軟的一面,它常常是以一種潤物無聲的姿態,瀰漫在我們的山河大地之上,不好捉摸,但我們這次也抓住了。

在太行山邊緣的涉縣媧皇宮,我們從女媧補天的故事說開去。將中國神話與西方神話一對比,瞬間明白,我們文明的基因,早就蘊含在這些看起來荒誕不經的神話故事中了。

天要閉合?盤古把它撐開!勤勞勇敢,一天都不休息,死了還要創造萬物;

太陽跑得太快?夸父追它!累垮了,還要化作桃林,造福百姓;

海水遼闊?精衛填它!沒日沒夜地填它。

太行阻路?愚公移它!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天破碎了?女媧給它補上。不換。

洪水來了?大禹父子治它。不逃。

媧皇宮所在的冬日太行山色,這裡正是第二台階和第三台階的分界處,天傾西北,地陷東南

這個基因種下了,我們再來到衛輝的比干廟,拜謁比干。

比干廟中有塊石碑,寫著「三代孤忠」四個字。

在紂王那麼窮兵黷武,殘暴不仁的統治下,殷商的三大名臣,箕子選擇裝瘋賣傻,微子選擇隱居深山,唯獨比干選擇直諫。大義所在,死不足惜,不換、不逃,這是我們的文明基因。

比乾死後:

孔子來拜謁,揮劍留下聖跡;那意思是,我很欣賞你。

北魏孝文帝來拜謁,留下一塊魏碑;那意思是,我很崇拜你。

太宗來拜謁,留下最大的唐碑;那意思是,我要鼓勵大臣忠直敢諫。

連元仁宗也來,留下石碑;那意思是,我們蒙古人統治,也需要你這樣的人。

當然,還有那個無處不刷存在感的乾隆皇帝……

比干廟前的碑廊,左側孝文帝的魏碑,右側唐太宗的唐碑,正前方遠處墓前是孔子碑

以及在安陽的殷墟,我們學習了商朝人的天命觀;

在洛陽,我們講解了周公制禮樂,中華制度的初級構建;

在衛輝,我們借衛國的商鞅、吳起,了解了中國法律的興起和特色;

在一路的佛教藝術遺存中,我們講解了宗教的作用

……

就這樣,從神話,到原始巫術,到宗教、制度、法律、文化等多層面去認知文明發展中的軟體條件。

我們的文明,就是在這些多層次的文化因素中不斷地重複著,強化著,最終形成一個民族共同的價值認同。

3 那些常被忽視的文明發展因素

我們研究文明,常常習慣從上面所說的那些軟性層面入手,但其實文明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更依賴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硬體」。

比如,我們在華北冬日,一路看到農田裡碧綠的小麥。這是在八九千年前從地中海東岸培育出來的作物,而後傳遍世界,掀起了兩河文明、埃及文明和中華文明的新高度。

飛機上俯瞰,華北平原上成片的小麥和村莊、城鎮

還有在華北冬天的霧霾下,我們講到了霧霾背後的煤和石油,這兩樣東西的應用,直接催生出近代的兩次工業革命。

以及在京杭大運河北段沿線、在趙州橋前,我們梳理了基礎工程建設對國家文明發展的重要性,從大禹治水,到秦始皇修弛道,到隋煬帝開京杭大運河,到元代修絲路一站,以及今天中國的「基建狂魔」。

我們在中國最早的石拱橋——隋代趙州橋前

在殷墟的車馬坑前,我們又講到「馬車」的發明,對古老文明運輸能力的極大提高。在殷墟和二里頭的青銅器前,我們探討冶金技術的成熟,對一個文明生產能力的巨大影響。

商代的車馬坑,馬車技術極大地改變了文明發展,但這時候還沒有成熟

新技術的使用,新能源的利用,新物產的發現……這些東西才是文明真正獲得飛躍的剛性力量,可惜如小麥、玉米,煤,馬車,青銅器,運河,道路等等這些現在看來古老,陳舊和稀鬆平常的事物,常常被我們忽略……這次,我們以全新的視角來看這些東西的偉大。

4 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對比與交融

此行因為是聖誕假期,參與遊學的全部都是國際學校的學生,視野相對更廣一些。所以我們的授課也更傾向於東西方文明的交融和對比。培養孩子們一種客觀看待不同文明的方法,努力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驕傲自大。

比如在媧皇宮講神話,順便把東西方的神話一對比,各自文明的思維方式和文明根基就一目了然;

比如在商鞅和吳起的老家談戰國法家思想,順手和羅馬的法律一對比,就很明顯看出中國法家雖然了不起,但那水平與羅馬法顯然不是一個級別的,所以,也就能明白,為啥他們最後給中國帶來了一場巨大災難了;

比如在殷墟談到甲骨文,順便對比一下埃及文字與楔形文字,以此來感知東西方文字各自的造字規律;

甲骨文和埃及文字的對比,甲骨文更成熟更抽象

除了對比,還有交融:

比如小麥,那是從9000年前的地中海東岸一路向東到中國,一路向西到歐洲和北非,各自締造出完全不同的文明來;

比如土豆紅薯玉米,從中南美洲傳遍了全世界,影響了整個世界的文明發展;

比如青銅器,鐵器,車馬等,那是從兩河流域一路東傳,一步步到中國的,這些東西的到來,締造出了中國的文明進步;

比如佛教,從印度傳入了中國;

我們在佛教東傳第一站——洛陽白馬寺

比如佛教造像藝術,從古希臘,到犍陀羅,再到中國的。一個小小的石雕藝術,也能跨越大半個亞歐大陸。

東西方文明的傳播與交融,在數千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雖然速度比較慢,但這種亞歐大陸的文化交融卻從未停止過。

站在文明的發生地,親眼目睹,打開自我去盡情感受;

站在數千年,數千萬年的歷史空間上,感受文明帶來的蓬勃力量;

站在世界文明的視野上,感受不同文明形態的各自特色和生髮原理;

我們的遊學,在學習知識,在打開自我,更在塑造一個個更大視野,更大胸懷,更大格局的人。

關於這一趟遊學的具體知識,還有很多很多,這裡只能拉一個大框架出來,無法一一列舉。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裡,我們將不時地給大家發同學們在遊學期間完成的作業,請大家多多期待!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