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水晶瑪瑙環製作九稜台切割工藝

一夫之 發佈 2020-01-10T18:41:09+00:00

圖1:春秋水晶瑪瑙串飾,山東省臨淄區郎家莊出土,現藏山東省博物館由於水晶、瑪瑙的摩氏硬度在7左右,屬於硬玉範疇。

古瑪瑙水晶環,常常接觸到一個古工藝名稱——九稜台。

什麼是九稜台?有解釋說:九稜台是指春秋晚期至戰國時代,齊國工匠對於水晶瑪瑙類製品的特殊切割工藝。往往一個水晶瑪瑙環要切割出九個棱面,方能成器。

「切割出九個棱面」的解釋在明白與糊塗兩可之間,難免有些仍然不明就裡的感覺。試作簡析如下:

地處山東半島的齊國,春秋成為五霸之首,戰國又是七雄之一,與西秦並稱東西二帝,其國勢強盛,實力雄厚。憑藉強大的國力,齊國國君和王室貴族不但大量擁有玉器,而且將玉器作為上等貨幣在上層社會流通。

姜太公初建齊國之時,實行寬厚融合的政策,使當時由「東夷人」為主導的齊魯大地迅速得到發展。不同於中原王朝對於和田白玉的追捧與精工細琢,齊國玉器中,水晶器(水玉)和瑪瑙器(赤玉)所占比例非常大。尤其在春秋後期,鐵器砣具被發明出來,齊國工匠更是將全部智慧技藝,運用於對高硬度水晶瑪瑙的切割打磨中。齊國水晶,齊國瑪瑙做工精細,拋光技術精湛,切割工藝高超絕美,一時風靡天下。

由於水晶、瑪瑙的摩氏硬度在7左右,屬於硬玉範疇。在幾千年前,工具落後的年代,一般很難將水晶、瑪瑙像白玉一樣精雕細琢。能夠將如此硬度的水晶、瑪瑙切割成型、打磨成器,實在是堪稱「神技」了,如著名的穿越文物——戰國水晶杯(參見《古玉玩味(42):中國古玉的工藝技術》)。

齊國工匠水晶、瑪瑙在製作環形器切割方面所體現的高超技藝被概括為「九稜台」。古玉環形器,其截面往往都是切割打磨成圓形的,一般規範的切割步驟為:

第一步:開料成片。

第二步:切料成環坯,截面成正方形,坯料成四面體。

第三步:切角趨圓,截面變為多變形,坯料成多面體。

如果規範切去四角則截面成為八邊形,坯料切成八面體;如果簡易切去三角則截面成為七邊形,坯料切成七面體;如果簡易切去二角則截面成為六邊形,坯料切成六面體;如果簡易切去一角則截面成為五邊形,坯料切成五面體(圖2)。

軟玉,則在切割成形的坯料基礎上經過精緻打磨成環;而水晶、瑪瑙由於硬度較高,則保留切割的台面和稜角直接打磨成器。這種保留了水晶、瑪瑙環切割台面和稜角的古工藝,被稱為「九稜台」。如同「三人行」、「漢八刀」一樣,九稜台不是一個確切的器物留存的台、棱數據,而是一種工藝的概稱。實際上,水晶、瑪瑙環的台面、稜角數量因時代技藝發展、工匠技藝水平、區域工藝差別等因素而有諸多變化(圖3)。


春秋晚期至戰國時代,齊國不但有專門的「玉人」來從事琢磨工作,而且具備加工這些高硬度水玉(水晶)紅玉(瑪瑙)的工具和技術。純手工切割,使每一個棱面都經過長時間的拋光,用動物皮毛以及解玉砂的仔細打磨,使每一件水晶瑪瑙器的表面都充滿凌利之光(參見《古玉玩味(77):且莫輕言真與假靜心觀摩細勘砂》)。這些美麗華貴的環佩,手感沉重,外表柔滑,包漿滋潤,高古如新。是僅供貴族享用,難得的藝術珍品(圖4)。



《漢書·地理志》說齊國「其俗彌侈,織作冰紈綺繡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從王侯大臣國戚貴族到一般士大夫都喜歡講排場好鋪張,以奢侈為榮。因而對這些在當時堪稱無價之寶的水晶、瑪瑙器有著廣泛的需求。

九稜台的切割技藝,使環佩發出攝人心魄的紫韻之光,彰顯著東方帝國的霸氣,不愧為春秋時代的天下至寶。

關鍵字: